信用信息整合夯实长三角信用体系建设“地基”
作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 李杰群
来源:上观新闻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长三角信用体系一体化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是推进长三角信用体系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只有突破当前信息分散的壁垒,统一信用信息归集标准,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做到跨省市联合惩戒,加速区域信用体系一体化的发展,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更加高效、合理的流动,降低资源流动成本和摩擦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经济水平。
以“送达承诺制”解决“送达难”优化营商环境
作者: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 罗培新
来源:《文汇报》
“执行合同”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的指标之一。世界银行反馈意见特别提到,我国存在送达地址确认难、送达速度慢的问题。笔者建议,借助市场监管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以及上海在行政审批领域推行的“告知承诺”实践,推出规范性文件,以解决行政机关、法院和仲裁机构的法律文书“送达难”问题。简单说来,一方面,企业必须承诺,在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登记真实的经营地址,发生变更的,应当及时完成变更备案,否则自行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行政机关、法院和仲裁机构依照该地址送达了相关法律文书,即视为有效送达。
近代社会信用观念史形成与演进
作者: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何健 王瑞新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
清季民初社会剧变引发中国社会思想深刻变化,“信用”随着社会性的扩展而发生创造性转化。从观念史的角度看,首先,“信用”术语是由日本入华的文化交流历程而形成的种种信用论说。其次,在观念与社会事实上,四民秩序解体后信用日益成为社会生成与团结的纽带。最后是信用论的形成,中国由人情社会艰难转向契约社会,信用在这一个过程中起着枢纽性作用。
《货币与信用理论》
作者:(奥)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本书系统研究了货币与信用这一主题,并且将货币经济理论的主题与当时政策的重要问题联系起来。本书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分析开始,采用一系列高度巧妙的推理,首先阐述了货币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货币的客观交换价值。然后从信用货币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信用与银行问题,并对信用与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关系、战前战后信用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对货币体系的重建和稳健货币的回归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大数据金融与征信》
作者:何平平 车云月
大数据金融市场前景广阔,预计未来5年到10年,金融大数据产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大数据也将成为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有力抓手。本书以大数据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最新模式,系统地介绍了大数据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互联网金融行业及征信中的应用,并强调了在应用过程中,中国金融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