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莉莉 李晓霞 李秀红
(通辽市第二人民医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的消化道肿瘤,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和肝癌,在整个亚洲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均相当高[1]。我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高发国家,最新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我国胃癌新增40.3万例,居全球首位,因胃癌死亡人数约为28万例[2-3],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手术及传统开腹手术两种术式治疗胃癌的安全性与效果,旨在究为临床胃癌患者治疗上提供新的思路,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组38例和开腹胃癌根治术组42例,两种患者均为术前明确胃远端单发肿瘤预计可以行远端胃切除且病理诊断为胃腺癌者,并且无严重并发症及明确的有远处转移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三大常规(血、尿、便)、血生化(肝肾功能、血糖、血气分析等)、肿瘤全项、传染病等化验检查,并完善全腹部增强 CT、肺功能测定、胸CT 平扫、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女性患者另需完善妇科检查以除外库肯伯格瘤的可能,对于怀疑有远处转移的病人,给予做 PET-CT 检查,如有远处转移者排除入组。腹腔镜组术前4小时行胃镜检查,于病灶周围钳夹钛夹、注射纳米炭标识肿瘤位置。
1.2.2 手术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取仰卧位。
腹腔镜组:首先在脐下穿刺建立气腹(CO2压力12-14mmHg),置入戳卡为观察孔;分别左侧腋前线肋缘下2cm;右侧腋前线肋缘下2cm;左、右锁骨中线平脐上2cm置入戳卡作为辅助操作孔。然后进行常规腹腔探查,确定肿瘤位置(根据术前注射纳米碳标识及钛夹)、临床分期,确定胃切除范围及标准淋巴结清扫:做到肿物整块切除,胃周淋巴结清扫范围严格遵循我国《腹腔镜胃恶性肿瘤手术操作指南》的要求。术者用超声刀从横结肠中部开始分离大网膜,进入小网膜囊,在胰十二指肠前筋膜深面分离出胃网膜右动静脉后切断结扎,清扫No.6组淋巴结。沿肝总动脉前方上缘分离,清扫No.8组淋巴结。以切割闭合器关闭胃肠以及肠肠共同开口。
开腹手术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切口长短依据术中情况延长。消毒铺巾,逐层开腹,沿横结肠边缘切开大网膜,在胰十二指肠前筋膜深面分离出胃网膜右动静脉后切断结扎,清扫No.6组淋巴结,沿脾脏面分离出胃短血管后切断结扎,清除 No.4组淋巴结。离断肝胃韧带左侧至贲门右侧,清除No.1,3组淋巴结;游离十二指肠,线性切割吻合器幽门下 3cm 离断十二指肠,向左侧提起胃,离断冠状静脉,暴露肝总动脉,清除 No.8a 组淋巴结,根部切断胃左动脉,并暴露脾动脉、腹腔干,清除No.7,9,11组淋巴结。开腹手术吻合方式同腹腔镜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手术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与开腹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患者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随着腔镜器械的日益改进、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技术日益成熟,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充分的术前评估与准备,术中清晰的暴露解剖关系,在对新器械、新材料的熟练掌握的前提下,腹腔镜在胃癌的治疗中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较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且操作简便,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