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卫华
(临汾市人民医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相比于其他器官疾病,肺部疾病存在其他器官组织没有良好对比度和密度差别,经影像学检查,肺部组织变化显示更为显著,所以,影像学检查被视为鉴别、诊断和治疗肺部疾病的主要方法。由于呼吸系统中存在气体,进而限制了胸部磁共振及超生检查,所以,胸疾病诊断通常采用X线,检查[1]。X线检查过程中,计算机体层成像(CT)密度分辨率较胸片检查更高,CT检查可将组织重叠消除,更好的诊断病灶,特别是多层螺旋CT,其可以取得高空间分辨率容积数据,直观、清楚显示病灶形态,并对病灶与周围结构见空间关系限制,促进定性诊断准确提高,但是,对于形态学诊断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形态学变化方面,肺炎结节与肺癌存在明显差别。由于肺炎结节分布正常的毛细血管分值,血管相对直,血液流速快,但是肺癌血管管腔发育不成熟,血管长且弯曲,具有较大的血流阻力,在微循环状态方面,肺炎性结节与肺癌结节差异显著。CT灌注成像可将组织微循环状态反映出来。据有关资料显示,胰腺、肾脏及肝脏等脏器肿瘤诊断中,CT灌注成像具有重要作用。本次主要针对CT灌注成像在肺炎结节与肺癌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下是具体报告。
将2018年1-12月本院接收的45例肺炎患者纳入至肺炎组中,将同期45例肺癌患者纳入至肺癌组中,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肺CT灌注成像检查,肺癌组中,有26例男患,19例女患;年龄37岁~68岁,平均年龄(57.85±3.21)岁;肺癌组中,肺腺癌、肺鳞癌、肺大细胞癌和肺腺鳞癌分别有17例、22例、2例和4例;高分化肺癌、中分化肺癌、低分化肺癌与未分化肺癌分别有10例、9例、23例和3例;淋巴结转移者和无淋巴结转移者分别有35例和10例。肺炎组中,有24例男患,21例女患;年龄38岁~66岁,平均年龄(57.79±3.23)岁;两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经病理确诊为肺炎、肺癌;②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脏、心脏及肾脏器官功能不全者;②伴有精神异常、心理障碍者;③存在碘过敏史者;④无法平卧者;⑤检查期间,短时间内存在放化疗史者;⑥因个人因素拒绝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
1.2.1 CT扫描及参数设置 指导患者呼吸训练,然后在平静状态下吸气并屏气,扫描设备为TOSHIBA AQUILION型号64层螺旋CT及扫描全肺,病灶最大界面即关注扫描中心层面,肘静脉注射碘海醇对比剂,注射速度为每秒4-6ml。增强前与增强后在相同速率下注射20ml生理盐水。通过CT机配置扫描软件对所选病灶动态扫描,扫描层后及有效扫描范围分别是2.5mm和29mm,矩阵及视野分别是512*512和390mm,螺旋时间及数据采集时间分别是1s和30s,扫描延迟时间设置为6s,共进行30个周期扫描。
1.2.2 图像处理 在工作站导入图像,通过随机配置软件分析病灶,参照血管对同层面主动脉选择,利用高灌注区平均法对肿块感兴趣位置进行选择,由具备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深入分析灌注参数图。选取毛细血管通透性、学榴莲及血容量三个灌注参数进行分析和研究。
分析两组灌注参数、灌注参数的ROC曲线及诊断价值。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流量,肺癌组均较肺炎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容量肺炎组与肺癌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灌注参数(±s,ml/min.100g)
表1 对比两组灌注参数(±s,ml/min.100g)
分组例数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流量血容量肺炎组459.95±1.469.29±2.544.05±1.45肺癌组4522.08±8.8927.48±14.284.72±2.09 t 9.0328.4131.767 P 0.0000.0000.081
血流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阈值分别为15.03和14.01,血流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鉴别诊断肺炎与肺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和0.82,见表2。
表2 分析灌注参数ROC曲线
CT灌注诊断灵敏度为97.78%,特异度为73.33%,误诊率为26.67%,漏诊率为2.22%,见表3。
表3 CT灌注成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析
目前,肺炎性结节及肺癌性结节是临床常见疾病,一旦诱发该病,极易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有些则会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影像学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常规检查包括MRI、超声等,但是由于肺疾病呼吸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通常存在气体,进而限制了上述两种检查方法的使用范围,所以,往往采用X线检查,其被视为诊断胸疾病的首选方法。但是,在密度分辨率方面,CT检查较X线检查更高,其在病灶诊断中占有一定优势,其可清楚、直观反映病灶形态,有助于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2]。灌注指的是血流将携带的氧、营养物质经毛细血管网向组织细胞输送的过程,灌注可将组织器官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功能反映出来,其与血流经过组织时,组织中毛细血管网中的分布存在紧密联系,组织灌注最初被应用于核医学中,CT增强采用的碘海醇对比剂的药代动力学与放射性核素相似,CT灌注成像以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为基础,CT灌注成像指的是对比剂静脉注射期间,扫描选择的层面。最终获取选择层面的时间-密度曲线,时间-密度曲线可将该器官中对比剂浓度变化清楚反映出来,间接可将器官灌注量变化反映出来。
肺炎性结节病变由于炎性刺激,病灶结节中组织充血显著,毛细血管管腔越来越粗,数量增加明显,毛细血管形态响度完善,进而加快了对比剂入侵病灶实质速度,所以,肺炎性病灶中具有较高的血流灌注。肺癌结节中,因为形成诸多新生血管,具有相对丰富的毛细血管,可加快对比剂进入数,所以,显著提高了肺癌结节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由于肺癌病变中毛细血管不成熟,粗细不同,且存在差异,血管迂曲扩张,所以,对比剂很容易通过。所以,时间-密度曲线能够持续上升,后期,由于肺癌淋巴管、支气管静脉缺如或者减少,进而延迟排空了对比剂,所以,时间-密度峰值以上升趋势呈现出来,持续上升,不下降[3]。
CT灌注成像中,血容量表示存在功能的毛细血管数量,同时也能说明组织内血容量,将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量清楚反映出来。其与血管大小、数量及血管是否开放存在紧密联系。血流量指的是组织内部或者病灶内部的血流速度,影响因素包括组织耗氧量、血容量、淋巴回流及引流静脉等;毛细血管通透性可将内皮细胞通透性反映出来,其指的是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向主旨间隙入侵的速率。根据本次结果分析,在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流量方面,肺癌组较肺炎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容量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阈值分别是15.03和14.01,血流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鉴别诊断肺炎与肺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1和0.82;病理诊断,45例肺炎患者中,CT灌注诊断33例肺炎,12例诊断为肺癌;病理诊断45例肺癌患者中,44例肺癌,1例肺炎。CT灌注诊断灵敏度为97.78%,特异度为73.33%,误诊率为26.67%,漏诊率为2.22%。由上述结果分析,毛细血管通透性在肺癌性结节及肺炎性结节诊断中敏感性较血流量更高,可见,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肺癌结节中毛细血管生成量较多,但是因为毛细血管发育成熟较差,基底膜不完善。在毛细血管通透性方面,肺癌结节较肺炎结节更高。
综上,CT灌注在肺癌性结节与肺炎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可将病灶及病灶形态等清楚地显示出来,以便更好的判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