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林
(南京审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目标起于产业发展终于人民幸福生活。在这五个目标当中,前面四个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到生活富裕这个目标上来。而生活富裕是不是就是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足呢?是的,但不完全。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244为此,乡村要坚持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共识,如何来保障乡村绿色发展也就成为我们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变革,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上进行落实,在具体产业形态上作好具体要求,同时还需要在思想教育与宣传方面做好普及工作,这是保证思维方式转变的重要一环。我们说乡村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鲜明提出了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105。其中,“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条件”[1]108,是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10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才是发展的根本,因为,其一,发展是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需要金山银山,而如果为了金山银山毁坏了自然环境,失去了绿色发展,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是使生活过的更好,而是使生活过的更糟。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吴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有些国家和地区,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历史的惨痛教训让我们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抓好,宁可少些也要好些。其二,物质方面的富足并不是人们追求的全部,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需要的是绿水青山。因为绿水青山才是人生存的根本。如果没有好的环境,没有好的身体,即便富甲一方也只能无福享受。总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指导乡村绿色发展的思想保障,也只有根据新发展理念来进行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才有希望。要实现乡村振兴,落实乡村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是适合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上下功夫,需要“更加突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113其一,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需要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上作文章。因为如此,可以保证乡村建设取得物质成果,为广大农民幸福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其二,乡村振兴是人的振兴,乡村要成为生态宜居的地方,乡村要成为既是创业干事的重要基地,也是休憩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绿色乡村发展,仅仅物质的富足是无法保障村民的幸福生活。其三,乡村振兴中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人民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而产业兴旺是手段,并且生态好了,乡风好了,治理好了,经济发展好了,综合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乡村振兴是乡村整体观念转换的振兴。一方面,我们需要紧紧把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健康的食品。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是老百姓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而要解决食品问题需要从源头来个彻底解决,这就需要一方面实现科学种田,另一方面实现绿色种田。其一,关于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需要加大农业科学研究,极大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减少化肥、农药等对水、土壤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环。这是科学种田的要求,没有这个方面的解决,乡村绿色发展就没有保障。其二,积极开展传统绿色有机种田方法的探索。既要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无公害,又要保持农业生产的高产量、高质量。我们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中有很多值得吸取的东西。这既需要广大农民在具体农业生产中去实践和探索,也需要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深入研究,确保实现绿色种田。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247“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243其一,自然给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是在自然提供的条件下进行创造、发展的。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然平台,人类就失去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其二,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仅我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是来自于自然,人本身也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其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两利,自然得以自然存在,人得以和谐发展,如果人与自然规律相悖,则既毁坏了自然也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如恩格斯告诫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231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和谐发展对人、对自然都是必要的。
乡村绿色发展既是乡村发展的事,也是全社会的大事。乡村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得到政策方面的支持、法治方面的保障、具体制度方面的完善保障、人的观念改变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支持审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以八项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250。政策保障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制定政策是党和政府对这件事的重视。有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后面的工作在推进中要方便得多,在经费支持、人力、物力等方面都比较容易获得支持。其二,乡村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对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具有重大的作用。党和政府制定乡村绿色发展的政策,就明确了奋斗的方向,有了方向,才好集合起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把乡村绿色发展这件事做好。其三,政策的制定本身就需要有周密的调研,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给乡村绿色发展准备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经验。有了这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经验,既鼓舞了人们从事乡村绿色发展的斗志,又切实保障了乡村绿色发展的方向。乡村绿色发展首先是重质量的绿色发展,乡村绿色发展遵循的是又好又快,首先是好字。
乡村绿色发展需要法治为其保驾护航,对于破坏自然环境、危害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需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习近平总书记说,“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2]237“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240其一,对于生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方面需要有具体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管理。要“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2]233。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要给予重罚,既要在经济上进行处罚,让其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成本极大增高,也要对其行为人进行处罚,让其失去进行违法的能力与机会。其二,需要加大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法律的普及教育在前,法律的严格惩罚在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作好了,就可以极大地降低违法犯罪的人数,减少惩治违反犯罪的压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作好了,还可以极大地壮大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力队伍,壮大守法、护法的力量。其三,织密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监督网。“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报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新格局,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241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网络一方面需要有严密的网络组织,另一方面是重在落实。把依法保护生态环境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力还是不得力,关键在人,而人的关键问题在观念,说到底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乡村绿色发展可能短时间内损失了经济收入,但从长远看收获到的更多,既有经济方面的提升,更有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且生活质量的提升才是生活最本质的意义所在。为了能够在观念上进行改变,就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努力破解:其一,从生产方式方面的革新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往往会内化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中,所以首先从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始。乡村要发展可以走的路子很多,但多数都是以急功近利为特点,往往涸泽而渔,追求的是眼前利益、短期利益,长远来看失去了更大的收益,也失去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好机会。要转变生产方式就需要从创新开始,充分发挥创新的动力作用,在创新过程中要敢闯敢试,同时也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坚持谁创新谁首先收益,保护知识产权,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滚滚洪流之中。其二,从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变观念。观念不外乎是移入头脑中的客观世界,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习惯都可能成为思维僵化的因素。面对新世界,我们总是习惯于用老眼光、老方法去处理。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在提供成功参照的同时,往往也积淀成为阻碍前进的障碍。那么,如何来革除生活方式中的积弊呢?反思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针对于“从来如此”的事需要追问“从来如此也便就对?”建立在生活经验上的固执往往就站不住脚,反思需要做到多思,反复思考,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另一个方法就是拿到现实中来实验一番,如果是对的我们就坚持,如果是错的就需要改正。其三,坚持吸取多方面的有益知识,形成多从侧面看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一样。以上三个方面都着力于化解观念的僵化问题。观念转变了、思维方式转变了,实施乡村振兴,走乡村绿色发展的道路就解除了观念方面的阻力。
乡村振兴需要经济方面的保障,这个经济保障是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的:一方面,经济保障是经济支持乡村振兴、经济支持乡村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经济保障还起到用经济的方式来阻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用经济的手段来打击不法分子。下面将分而论之:其一,经济保障的正向支持作用。乡村农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在刚起步的时候需要资金的支持,国家金融机构、社会融资机构需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支持农村建设。绿色农业的农产品需要有经济支持才能让从事绿色农业走下去。其二,经济保障的负向抑制作用。对于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需要给予经济上的惩罚,而对于保护自然的“理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1]246。对于因为保护了生态环境而在经济上少得到收入的采取经济补偿的方式,既可以鼓励保护生态环境的人民群众继续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给他们的行为带来经济方面的赞誉。用经济补偿的方式还使得一味追求经济而不顾生态环境的单项利益追求行为得到抑制。
领导保障是指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都要担当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带头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带头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带头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有了领导的带领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便于开展,乡村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也就便利了。“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1]251要落实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其一,领导干部需要学习生态环境对于生产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2]233领导干部对这些认识清楚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力度就强了。其二,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项内容。“需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1]251对于监管不力的,要追求责任且是终身追责。其三,健全生态环境管理档案。这样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过去的情况、现在的情况都可以进行对比,在追究责任时,哪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那个时候的责任人是谁都可以有非常清楚的资料。其四,作为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部分。在规划社会发展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比如在修筑路桥,建造大坝等大型工程之前,都要对这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考量和规划。
党的领导、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法治的保障等等都很重要,但是单独就某一方面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从而试图保证乡村振兴走绿色农业生产的道路,显然困难是很多的,唯有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集合起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进而推进农村走绿色农业生产的道路。笔者从这些力量的发力点来对此进行简单分类,主要有如下方面:其一,党政力量在乡村绿色发展、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党和政府在主导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力量是第一位的,在组织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中来这件事上,党政力量是极具组织能力很号召力的。党政力量在社会合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领导作用。其二,法治力量在社会合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上起到规范保障的作用。一旦制定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就需要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在社会上担当起社会正义力量的重要任务。其三,乡贤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上的作用。乡贤是乡村的主人翁,他们居住在乡村,对乡村充满感情,乡贤又是乡村中有地位、有影响力的村庄精英,他们一旦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并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所起到的内在核心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其四,资本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中的作用。资本下乡一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资本是最为灵活的,它是看准了投资方向才行动的,所以,可以顺着资本的视线去看,运用资本的灵敏性来为促进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服务。其五,教化的力量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中的作用。教化力量一方面发挥生态自然环境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作用;发挥对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可行性宣传教育的作用;还发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作用,只有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科普知识的普及才能为人所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人所接受,从而守法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思想认识中的自觉,守法光荣、违法可耻才能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所以,教化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教化的功用是“润物细无声”的,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只要坚持下去,最终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重大收获。其六,群众的力量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中的作用。众多合力的作用最终都要汇集到群众这里来,需要群众的参与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一旦群众觉醒,巨大的力量就将显现出来。群众才是这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力量,因为其他力量的参与都是为了唤醒群众参与到其中来,(这里群众是指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中坚力量,也是这场活动的主体力量),群众将注定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剧中人,又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剧作者。唯有其他力量都服务于人民群众并在人民群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一道成就伟业,一道奔向前方。
乡村绿色发展需要破解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乡村振兴,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关键是是否能抵挡得住经济利益的诱惑,经济利益以其短期效益的光鲜亮丽来影响着当下的人们。特别是还在追求物质财富的时候,这种诱惑的力量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单凭热情来促进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不可能长久,单凭奉献来推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也不能长久。要寻求长久之策必须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共同来完善我们这个生命共同体。这就需要既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又认识到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步骤和方方面面的力量。急于求成不行,不还亏欠自然的账不行,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中党的领导居于核心地位,党的领导以及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是起到主导作用的,然后是法治力量,用法治保障生态自然环境保护要成为习惯,法治思维需要在更多方面被贯彻下去。经济补偿是经济参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并发挥很好的作用,教育宣传工作既需要作好关于生态自然环境保护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还担负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一个民族不重视科学精神,不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哲学社会科学素质都是不行的。乡村中的能人和广大的普通群众一起是最接地气的人们,他们是真正行走在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主要参与者,也是最大收益者。乡村绿色发展在凝集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完备的制度保障,积极倡导全社会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必将大获全胜,那时乡村振兴,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就已经铺就。兴旺的产业、宜居的乡村、文明的乡风、有效的治理和富裕的生活共同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