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乡愁
——《使命与荣耀》解密武汉码头

2019-12-26 17:48:54
武汉广播影视 2019年6期
关键词:汉口王家码头

袁 毅

古今中外,写乡愁的文人墨客多如牛毛,明知道乡愁文字如恒河沙数一样,为何他们还要前仆后继地书写乡愁?照《说文解字》形象的说法,“愁”字就是心上的秋天;乡愁,就是离开故乡,远隔千山万水,抑或身处故土,回望逝去时光的家乡,怀念乡土时,在“心”上安一个“秋”。故土秋天的况味,是不得不离别的怅然,是收获后莫名其妙的空虚,也是秋风渐起的萧瑟。

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21世纪的中国人,不论你身处城乡哪个角落,每个人都是异乡人。离江城武汉的秋天还有些遥远,在暮春初夏转换时,我为何有这般伤感喟叹?这个缘由是来自武汉三镇的每天不一样。武汉是我们所有土著的原乡,在快节奏高速发展的运转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让我们惊叹赞美之余,也有些许晕眩的陌生感和讶异的伤怀。

乡愁,除了习见而又显性的一种怀乡、思乡病,还有另一种隐匿而又蕴藉的乡恋,就是对朝夕相处熟谙的人、事、物、景连根拔起、骤然离逝的哀伤,就像失去初恋一样锥心剔骨,难以自愈,比如对曾服务过三镇居民百余年的轮渡码头如王家巷码头等,依依不舍,留恋徘徊,这就是眷恋家乡、热爱城镇的另一种乡愁。再如彭建新、胡榴明、姜燕鸣、刘建农这拨本土作家,对武汉的人文、历史、建筑、公交、街巷、美食方方面面的秉笔书写,打捞并留住城市过往的点滴记忆,也是另一种纸上的乡愁,生动、悠长、深沉且常情。

2019年上半年,江城最让武汉人牵挂的是轮渡与码头。王家巷到曾家巷和月亮湾、晴川到黄鹤楼的轮渡相继拆迁停运了;汉阳门码头与中华路码头整合,世上再没有“汉阳门码头”称呼了。听到这些讯息,老武汉浓得化不开的绵长乡愁,随江流汩汩而来。我的青年时期,跟汉阳门和王家巷有剪不断的关联,这两个码头曾是我每天早晚上下班必跑的码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这些轮渡码头有割不断的情结,闻听是为了提升城市滨江生态景观而消逝,的确有某种酸楚滋味,如同吃青梅,有一些涩口,还有一丝甘甜。

这勾起了我对三镇的另一种乡愁——对公交的依恋与回忆。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我与很多市民一样,都要乘坐四通八达的公交出行;武汉公交从近现代到当代的沧桑沉浮,见证了这座首义之城的历史荣光、发展变迁和近现代化进程。

近期翻看长篇纪实文学《使命与荣耀》[1],更加佐证了城市文明飞速的蝶变史,发现了我们的城市公交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承载了一代代武汉人抹不去的美好记忆。

两江交汇处,必兴城市;渡口之所在,生就繁华。江城武汉,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与码头和轮渡等公交一直都有着无法割断的血肉联系。武汉公交因此有着厚重历史,大武汉、大汉口称谓的由来,和公共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武汉是在中国内陆内河率先开通过江轮渡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座城市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

据武汉公用事业志记载,武汉公交领先于全国,很早就有一套完整的交通体系。武汉公交以轮渡开先河;根据《使命与荣耀》记载的说法,王家巷码头有119年了,比它历史更悠久的是有123年历史的四官殿码头,汉阳门码头比四官殿码头还早,至少有150年的历史了。武汉轮渡是中国最早的公共交通业态之一,至今已百余年。1929年2月,武汉第一辆公汽开通线路。此前,渡划业、人力车、轿子等公共交通业态都已存在。

刘建农写到了武汉轮渡第一人冯启钧和最早的轮渡码头拓展者江秉诚,着墨于冯启钧、江秉诚作为张之洞的追随者,在轮渡业中如何施展管理才能,如何改变了萌芽期的武汉轮渡的发展。他在创作时力图忠实于史料,考证人物诸如仓埠人徐源泉等人生轨迹与武汉公交的历史关联。

《使命与荣耀》中引杨铎著《武汉经济略谈》的记载:“武汉轮渡初为利记及厚记公司。利记公司光绪26年(1900年)开办,资金一万二千两,有利江、来源二轮渡江。”武汉轮渡的正式起源上溯至1900年,首任湖北巡警道冯启钧创办的“利记”公司,购置“利江”蒸汽机轮船,开辟一条从王家巷到武昌汉阳门的轮渡航线,揭开了武汉轮渡发展历史的首页。

1910年冯启钧被革职后,江秉诚民国初年进入安合轮船局。为保证轮渡安全,方便和准点运行,江秉诚率先在大王家巷(今四官殿)码头修建码头坡道,设置泵船票亭,改变以往渡轮沿江滩打桩靠船,搭跳上下乘客的局面。实行固定码头、固定航线和开收班时间。据民国九年(1920年)《夏口县志》记载:“有固定地点的轮渡码头,以大王家巷为最早。”这是江秉诚主管轮渡业给我们这座城市的一大贡献。

1931年,仓埠人徐源泉任国民政府十军军长后,创办“仓汉轮船局”,1932年至1936年,是仓汉轮船局最兴旺时期。1936年,仓汉轮船局拥有轮船11艘。《汉口市政概要》“工务”章节中以《仓汉码头》为题述叙此事:“本府自修筑沿江马路后,同时将江汉关以上至打扣巷一带,修筑大小码头二十一座,编列字号,分为公开与租、赁二种,拟定管理规则公布施行在案。二十一年十二月,据仓汉轮船公司经理徐树勋呈拟在宿列两码头中间(即民权路口)添建码头一座,经本府派员勘测,认为可行,批令预缴租金,计划修筑。计码头宽六公尺,伸出堤岸线外二十一公尺,高九、七五公尺,麻石踏步共六十五级。于二月开工,五月完成”,即今天的王家巷轮渡码头。自1933年5月至2019年3月,汉口王家巷轮渡码头历86个春秋,运送旅客无以数计。

《使命与荣耀》还披露,1937年3月,位于武昌徐家棚的码头,出现了能载运火车过江的轮渡,将因长江天堑阻隔的粤汉、京汉铁路,通过轮渡连接为一体,一直运行到1957年长江大桥通车前。“武汉一大怪,火车需要轮渡载”,汉口与武昌的粤汉码头成了贯穿南北动脉的要冲,火车靠轮渡过江,作为九省通衢的一道人文景观,在世界城市史上都是罕见的一大奇观。

“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清朝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描绘过清中期武汉码头的兴盛和发达。水运文化和武汉的城市形象密不可分,据史料记载,被称为“东方芝加哥”的武汉,码头一度达200多个,码头工人有5万多人。近现代以降,家住长江边上的武汉人,对以公共交通为纽带,联结两江四岸的轮渡、码头、公汽、电车、出租车、网约车、地铁等有一种特殊感情和深刻记忆。在长江二桥通车前,渡运俨然成为武汉人过江交通的绝对主角。远离故土的游子、浪子,故乡的轮渡、码头与公交、地铁,更是他们心头时时萦绕的乡愁,老一辈武汉人都有在码头排长队甚至推自行车骑助动车等候坐船过江,割舍不断的轮渡情结、码头情结。

令人遗憾的是最为独特的火车坐轮渡过江的景观消失了,这应该是武汉在全国乃至全亚洲、全球,最有特色的城市景观与工业遗产记忆。《使命与荣耀》一书中,作者曾用一节《战备码头留下一道人文景观》,具体叙写“火车需要轮渡载”的系统工程以及如何消逝的。他这样痛惜地写到:“火车要顺利过江,前后需两小时。”“1957年,长江大桥通车,天堑变通途,武汉告别火车轮渡时代。当年的‘火车需要轮渡载’景观消失。”“1976年之后,当年徐家棚火车轮渡码头的轮廓犹在;延绵到江中的栈桥,屹立在水中的腰牌架、八字架,还有锈迹斑斑、部分埋在黄土里的铁轨。”“这些已经破败的桥墩和铁架,有些突兀,一般人不会知道,这里曾是百年前建设的粤汉码头的终点,是构筑武汉铁路枢纽的中心一环,是张之洞、詹天佑等仁人志士倾心所系的铁路救国之地。”

轮渡和码头是特大都会——武汉三镇,一百多年自然形成的活的灵魂和深层的文化魅力,如果拆完了轮渡和码头,武汉只剩下江城僵死的躯壳,没有活力和灵性,城市记忆没有了,原有的生活形态没有了,原有的民俗和生活也丧失了,就会沦为没有个性和特点的城市,变成了千人一面的一座死城。

历史虽几经繁盛与湮没,能否在武昌江滩建一座以火车轮渡为主题的露天博物馆呢?我们寄望于城市管理者,要采用新方法,既保留武汉人原有的生活形态,再用当代人的生活把历史跟近现代连接起来。还是让我们记住作者笔下当年“火车需要轮渡载”的盛景:“京汉、粤汉两条铁路线过江的旅客和车辆,在武昌徐家棚与汉口、江岸之间靠轮渡和木船转驳。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只能接转六七对列车,渡车不足50辆。每列货车牵引重量不过600吨,一年发送货物10余万吨,载运旅客六七万人。”

回到《使命与荣耀》开篇首章《筚路蓝缕》,便是“人力车夫裸露出武汉的脊梁”。作者透露,光绪十四年(1888年)汉口租界内已有人力车,从此人力车逐步取代了轿子。他认为在武汉公交史里,人力车夫值得后人铭记。这些来自汉川蔡甸的农民,当年为了维持生计,到大汉口来谋生,做苦力,却非常讲义气,积极参与革命事业,舍己爱国,成长为民族脊梁。比如施洋牺牲后,由人力车工人工会和施洋的夫人郭继烈冒着危险收殓。在汉口,数千人力车夫跪地叩首痛哭,整个武汉三镇“万口齐声哭,哭声直遏八荒外”。同样是这群人,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喊出了最响亮的捐款口号:“拉一次献一次,不管几分几角,全部献光。”其爱国精神感动了周围的人,有人叫他们留一点自己生活,他们的回答竟是:“大汉口不在,哪还有家?”

我以为,当年人力车夫的所作所为就是一种“码头文化”的优质体现。多少年来,武汉地域文化被称为“码头文化”,当年码头上围绕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中下层一群人的文化。为了抱团发展,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推杯换盏割头换颈,“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带有浓厚的江湖气。“码头文化”含有担当、豪爽、江湖义气、重情重义之褒意,也有喧闹、贫穷、卑微和重利、下九流之贬意。但无论如何,码头文化是武汉三镇城市特色的显著特征之一。从公交视角,作者在书中对“码头文化”的抒写是一种有益尝试。

自从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后,非虚构文学日渐成为世界文学潮流,中国也不例外。此书26万字,附配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作者对非虚构文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书写了城市百余年与武汉公交史上有故事的人和事、重要人物的个人价值存在、相关历史文献佐证下相对的史实真相。比如把历史文献重新变活,从最小的行业入手,从最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入手,去发现那个时代这座城市的声音。非虚构文学的力量在于让人心旌摇动,但可惜的是只有前半部可读可看,后半部未能免于流俗,沦为风起云涌的公交企业撰写“报告”窠臼,当然我也能理解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和难处。

我偶尔乘高铁或飞机离开武汉,尝过了他乡拥挤的公交、人贴人的地铁;返家时,又坐在武汉疏朗开阔的轮渡、公交、地铁里,回味这些年人生际遇的酸甜苦辣,好像突然醒悟,看着地面公交车水马龙来往穿梭、地下亲切的地铁一公里长一公里长延伸,在一丝丝乡愁缓缓释放中,又平添了一些自豪与欣慰。

注释:

[1]《使命与荣耀》刘建农著,《雕塑大武汉》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第六辑,武汉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汉口王家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环球时报(2022-07-29)2022-07-29 20:11:23
王家新的诗
作品(2020年9期)2020-12-09 05:43:39
王家湾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5:00
《汉口北》
轻松一阅
中老年保健(2017年7期)2017-05-30 12:38:17
轻松一阅
中老年保健(2017年3期)2017-05-30 08:31:12
前往码头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在码头上钓鱼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江汉论坛(2015年7期)2015-02-27 16: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