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雯,杨锐杰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工作处,北京 100083;2.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北京 100083)
“四个正确认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教学目标的历史性延伸和传承性创新,是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根本保证。将实现“四个正确认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根本目标既具有自洽性和必然性又具有可能性与可为性。
通过对1 720份有效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后,总结出该校大学生普遍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国家意识,关心国情民生,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同时学生们也普遍拥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愿意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少数同学在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意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价值取向功利化、学习就业压力较大、对国内宏观政策关心不够等问题。调研的具体分析如下。
该校学生对党和政府工作动向、中国主权、科技进展等方面关注度很高,但部分学生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等事件的关注度低。由于我校为理工类学校,除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外,大部分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并未真正地达到“课程思政化”,加之学生对此类事件并不感兴趣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政治观念不强。
该校学生对“四个正确认识”内容非常不了解仅占10%。随着我国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思想领域的杂音噪声也是来势汹汹。加之网络的发达加速了各种信息的传播,对于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就很容易被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偏差。
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认识和大学生“入党原因”调查中,发现了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问题,社会功利性较强,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但可能受就业压力,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过程中遇到难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领。
从该校学生“是否树立远大理想”调查来看,我校部分学生有远大理想信念的学生占比为68.37%,其中树立了远大理想,并有了详细的计划占比为26.74%,从中可知,学生们无法很好地平衡“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的关系,这就需要高校深化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据统计,大部分高校是通过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相关文件等响应“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国家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教育引导的内容。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指出“四个正确认识”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和着力点。高校对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的重视程度,关乎高校各方面的教育方向及工作开展方向,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培养出众多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我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烈的树立“四个正确认识”的意识,这与该校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结合该校自身特色做出的努力是一致的。另外,我校大力倡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思政教育工作者全程监督和指导,为青年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平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措施影响着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
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大学生对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是否充满热情,态度是否积极,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因此思想引领尤为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一方面,互联网具备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特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将增强 “四个正确认识”内容及形式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互联网的高效信息传递导致不良的文化也得到了肆意传播。这些不良的文化因素造成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更加严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熟悉国家对教育引导“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以此明确教育引导任务和方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应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强化基础、抓住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把虚功实做、把软指标变为硬约束,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学生工作结合,将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打造“主题月”育人工程和八大文化节品牌,以学生党建为抓手,依托发展对象培训班、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深化党建引领模式,使学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四个正确认识”的理论指导。一是增设马列经典著作课程、开展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培养理性思维,提高明辨能力。二是注重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构建线上线下教学反馈和思想交流机制,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权交流,增强理论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四是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和思想动态出发,将“四个正确认识”融入形势政策、创新创业和就业教育,创新理论讲解方式、丰富理论宣传内容,用真情话语、网络话语、对话话语引导学生剖析当前社会难点热点,解决现实关切和实际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因此,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实践渗透育人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红色革命老区和生产建设一线,围绕经济发展、民生发展、文化建设等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思考问题、理解理论;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特点,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实践活动、品牌化的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名师名导工作项目,以项目化的活动成果感染学生,让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创新的主体。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全程监督和指导,为青年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平台。
在新形势下,运用好“互联网+”,将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我校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面对面”课堂交流基础上,注重表达方式和传播艺术,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引导,拓展“键对键”网络交互讨论,充分发挥新媒体传导作用,及时发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时发声,对学生关切问题及时反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