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对“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高度凝练与清晰阐发。所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涵括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然化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提供着并必将继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历史地传递着的民族精神,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前提,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离开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职院校要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现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通过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标志着文化自信成为国家文化战略引领国家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特别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从国际环境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在全球推行西方文化,宣扬西方价值观,鼓吹“普世价值”,并采用文化渗透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思想同化、文化同化。从国内环境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很多高职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排斥反感,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化、实用化和平庸化的倾向。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要深刻反思和研究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途径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高职学生的民族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近年来,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比例也越来越大,高职教育已成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在2016年9月公布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了1006.6万,在校生规模历史上首次突破了千万人大关,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人数已经占到了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与全日制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较低,文化基础薄弱,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高职学生的民族精神,任务更艰巨,现实意义更重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培育高职学生的民族精神,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践行。
对高职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不可急功近利,要积极进行理念、方法、手段的创新,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广覆盖的教育格局,既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又要深入持久、注重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培育高职院校学生民族精神,也要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渠道、主阵地,通过系统的学习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其民族精神。目前全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门课程,涵盖了大一整个学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在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精神的基础上,激励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而通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从而增强民族自信息和自豪感。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从抓教师队伍入手,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既有趣又有效、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激发高职院校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滋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通过社会实践把理论知识变为行动能力。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将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例如以班团或者系团为单位定期到福利院、养老院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送温暖,结合学校和系部办学特色和专业特长到社区和街道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其次,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使学生与历史进行深度接触,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再次,高职院校要利用暑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通过“高校进基层,基层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借助“三下乡”平台,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的同时,增进高职学生对人民的情感,在实践中传承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模式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高职院校可以从校园文化这三个方面入手。在物质文化层面,主要是通过营造优美和谐、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一座建筑、一尊塑像、一幅壁画如果安置得当,就能起到很好的熏陶效果。例如在教室内和教学楼中悬挂“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中国传统警句,在展示橱窗中放置民族精神宣传画,或者在校园内设置弘扬民族精神的雕塑和标语等。在精神文化层面,高职院校可以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例如红歌会、演讲比赛、读书月等主题教育活动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特别是在重大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校报、网站进行宣传,以系部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类庆祝活动,大力宣扬能体现民族精神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制度文化层面,高职院校要将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举措写进相关的制度之中去,并形成长效机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资源的广泛开发,信息化正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为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其一,高职院校可以在门户网站上开设有关民族精神的专栏,内容涵盖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其二,高职院校要加强本校网络论坛的监管力度,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论坛发帖、回帖、贴图等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方面的正向的讨论和交流。其三,高职院校要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来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要求在本校的微信公众号中发布有关民族精神的内容,要求学生关注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微信公众号等。
在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培育轻评价的问题。高职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个系统化工程,不可能靠单一的途径来实现,需要多方面努力并持之以恒。同样,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也不可能仅仅依靠课程考试的途径来完成。高职院校不仅要运用课程考试、调查问卷、主题活动开展等手段来评估民族精神培育的效果,还有必要将其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量化考核细则。
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构建其文化自信,培育其民族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