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鑫 李宜盈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海南三亚 572000)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认为人类具有八种智力潜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他认为语言是“人类智能的卓越范例”,并将语言智能列为人类智力的第一潜能。
语言智能简单地表现为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之于幼儿则着重表现语言表达,特别是口语表达与交流沟通的能力。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形成的基础。3-6岁的幼儿时期是孩子口语与思维能力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在运用口语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一阶段如何科学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与思维能力,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口语与思维、思维与认知、口语与社会交往的正向关系,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后期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孩子从出生到咿呀学语,再到可以与大人进行日常的口语沟通,需要经历不同的语言成长阶段。在言语生成阶段(1-1.5岁),幼儿习惯使用单词句表达意图。例如,孩子路上走累了会伸着双臂乞求地看着大人,嘴上说“抱”,以此表达希望大人抱抱的意图。有时,仅用一个字,例如“球”,却表达不同的意图,需要大人去理解是“想要拿到球”,或是“球要给妈妈”,抑或是“球在地上”。
在言语速成发展阶段(1.5-3岁),孩子除了词汇量成倍增长以外,也形成了初步的语法意识。这一时期的孩子喜欢用双词表达法,例如“妈妈抱”、“吃糖糖”这样的结构短句。而在语音的掌握上也逐渐趋于规范,仅在一些难点音,如翘舌音、舌尖音方面存在发音困难、不标准、替代音的现象。例如“吃肉”(chi rou)说成“呲又”(ci you),“泡泡糖”(pao pao tang)说成“抱抱当”(bao bao dang)。这一时期的孩子,既需要通过感知和自我发展获得语言基础能力,也需要大人的科学引导和口语交流的情境影响。
幼儿在这一阶段对于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的掌握上有着迅速的发展与提升。他们不仅积极用言语表达思想、表达对事物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学会结合情感表达态度,用高级的形容词来描述世界。但是这一时期,孩童的思维发展仍旧以形象思维为主,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这一时期也是幼儿语言智能的完善阶段,孩子对抽象词的掌握能力有限,对语义的理解能力增强,所以非常需要大人的正确引导。加强这一时期的口语能力教育是非常关键,且效果显著的,也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
这一时期幼儿语言智能发展的突出特征是:
(1)交往口语中对语音、语义、语法、韵律比较敏感;
(2)善于捕捉周围的语言信息;
(3)容易理解他人意图;
(4)准确运用语言表达意愿和想法;
(5)擅用形容词;
(6)表达和沟通的欲望强烈;
而他们所愿接受的语言传播行为表现是:
(1)反复聆听喜欢的故事和儿歌;
(2)主动模仿大人讲话,且模仿力惊人;
(3)喜欢有趣的语言表达形式,诸如绕口令、顺口溜等;
(4)喜欢复述简单的故事和笑话;
(5)不会表达的内容会用动作表演或者绘画等方式来体现。
全语言观是国外儿童语言教育界非常推崇的一种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对我国幼儿语言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古德曼对全语言教育的定义是:“是一种视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为整体的思维方式”。完整语言观是在全语言观基础上提出的整合化概念,即将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进行整合,通过听读图书、绘画、游戏、表演等形式,开发幼儿的语言思维,提升语言学习兴趣,并结合情景教学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中,更好地发展语言沟通的能力。
通过教育调研和案例研究,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知识体系与教学法,以及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要求,“春田花花”少儿口语传播研究小组以幼儿适龄阶段学习与发展能力的指标为参照,结合3-6岁幼儿适龄段语文及自然科学知识内容,建构了一套科学、有趣、生动的教学内容体系。
这套教学内容体系丰富全面,口语教学素材类型多样,包括儿歌、古诗、绕口令、散文、故事等类型;同时口语教学素材内容涉及的题材多样:写景、记事、哲理、自然科学、国学典故、日常生活规范面面俱到;第三,口语训练的语言活动类型全面,引入日常对话、诵读诗文、儿歌、语言游戏、语言表演等多种情境与形态。
我们以《做花裤》一课为例,简要说明这套体系的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导入的部分,通过话题讨论的方式向幼儿发出“请说说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主题表达要求。教师结合动物图片,积极激发幼儿说出最喜欢的小动物、外貌特征以及喜欢的缘由。然后提出“小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这样的价值观引导概念。
在语音训练的环节中,承接“小动物”、“好朋友”的话题,引入儿歌《做花裤》——“叠手绢呀做花裤(ku),送给小猴子,送给小白兔(tu),他们长大了,不能光屁股(gu)。”
这一段儿歌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幼儿学会韵母u的发音方法,以及声韵拼合的汉字字音区分。教学时教师示范,配合手势动作与表演,让幼儿在趣味中理解儿歌的主题,学会准确的发音。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情境语言沟通。教师沿用“小猴子”与“小白兔”的角色设计,由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故事发生的情境——小猴子与小白兔共同走进树林,他们要去小熊说的“秘密宝地”寻找神奇蘑菇……一幕微型“舞台剧”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排练”。期间以自由对白、台词表达等方式,激发幼儿语言思维与口语沟通练习的参与兴趣。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地掌握口语表达技能,达到教学目的。
培养幼儿聆听的习惯也是提高幼儿语言智能的基础手段。聆听,就要认真、完整地听取他人的话语,理解他人意图。聆听的过程应该是安静的、专注的,不能无理由打断他人的讲话,聆听也是一种素养。同时,学会聆听也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可以提升交流者之间的信任,提高交际水平。
聆听习惯的培养要从父母自身做起,在孩子讲话的时候表现出对孩子的关注,在孩子还不能顺畅表达意图的讲话过程中,要多引导与鼓励,不打断孩子的话语。在口语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孩子的聆听专注力。例如幼儿的“早期阅读”训练——绘本阅读。它以幼儿的视觉与听觉为基础,以图画故事为对象,通过成人对股市的讲述,使幼儿在看到图画的同时,听到故事的内容。这种刺激可以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锻炼思维能力。再者就是讲故事,这对教师的语言创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要“演”中“讲”,“讲”中“演”。这一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超强,对于大人语气语调的模仿非常感兴趣。教师故事“演”得好,讲得生动,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对语气、语调的训练不妨试试从讲故事开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贯穿于整个语言教学活动中,不仅能让孩子在朗读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更能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使孩子听说读的能力同步提高。
在语言教学中,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齐读、听读、范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朗读训练中,朗读形式应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的教学素材,可以设计多样的朗读形式。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要慎用“齐读”的教学方式,因为孩子会在齐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惯性语势,产生依赖,不利于语言多样表达的发展。
其次,“读”要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结合。语言教学中的演读,可以引导孩子进入角色,从读到演,进入内心体验,此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角色或者场景带来的内心感受,感觉内在情绪的变化,调整语气。
再有,默读并不是一个单纯了解文章大意的过程,默读的最大乐趣在于通过安静而有效的阅读来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给孩子默读的感受时间。
演说是一项很有趣、不需要准备的活动。带孩子外出步行或开车去某个地方的时候,设置一个游戏:家长假装是个新闻记者访问孩子,让他谈谈他觉得有趣的事件。也可以在聊天中设置开放性话题让孩子回答,比如“为什么宠物可以得到人类更多的关爱?”还可以应用故事续编的方式,让孩子延续教师创设的故事主题继续讲下去。总是,让孩子作些“正规的”讲话以及更有创造性的说话,而不需要许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