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靓 董 娟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2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255000)
21世纪初两大思潮登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前者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文化,后者是利用文化产生的经济。其中,非遗作为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非遗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制度建设,一衣带水的韩国就是其中标杆,其较早的把非遗保护从立法层面固定下来,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高度肯定,称其是“最值得学习的模范制度”。学术界围绕韩国非遗及其保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中韩两国学者对韩国非遗保护宏观和重要案例——韩国江陵端午祭等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不足、总结教训、提炼经验,以期对我国的非遗保护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苑利经过调研,认为韩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五大特点:日本模式;严格的管理体系和专家决策制度;关注无形文化遗产;严格的奖惩制度,量刑标准极严;强调法律的可操作性[1]。罗艺[2]、刘淑娟[3]、唐精华[4]等从韩国“人间国宝”制度、立法、资金扶持、保护机构、展示宣传、民众参与、知识产权营销、“文化立国”战略、文化软实力等多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杨利慧指出韩国对现行非遗保护框架的推进、对教科文的全球性非遗保护政策做出了重大贡献[5]。
韩国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定早于日本,1962年出台国家级法律文本《文化财保护法》,1964年认定首批国家无形文化财名录,1993年韩国的“人类活财富(Living Human Treasures,即人间国宝)”提议被教科文组织接受并通过[6]。1999年保护法追加非遗的学术价值属性。2010年将游戏、仪式纳入非遗的认定范围,2015年法律使用“文化遗产”称谓,范围再次扩大至韩医药、农渔等相关的传统知识[7],仅此可见韩国政府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及非遗保护政策之完善。所谓百密一疏,韩国非遗保护工作也存在诸多不足,如MBC《时事杂志2580》报导:2013年韩国40%的主要非遗没有继承人,面临消失的危机,形式严峻。姜正元等认为韩国非遗保护具有三个核心特点:一是强调 “原型主义”,导致非遗传承“化石化”;二是重点保护主义,导致未被指定的文化遗产受到忽略;三是国家主导的教育传授制度,官僚式与行政便利式的管理增加了传统文化量化、同质化、划一化的危险[8]。金光熙认为保护非遗的最好方法是在正确传承和普及非遗的同时,通过不断的研究活动累积非遗的持续性。[9]金鎬杰、金永国、吴承奎共同指出目前韩国非遗保护突显的三大问题是非遗制度的透明性和公正性,特别是传承支援金的透明支出、原型问题和传承人的文化权力化[10]。柳浩哲建议引进注册无形文化财制度,赋予非遗法律地位,提高实效性,强化自生力[11]。崔英花、闵景善认为17年新修订法将非遗保护的基本原则由“原型”变为“典型”,并未解决非遗的排他性分类问题和每个类型的“典型”认定尺度问题[12]。
对比。施爱东[13]针对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认为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肯定“文化多样性”的合理存在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进步。高丙中[14]认为两国端午内容构成大相径庭,仅时间框架相同。黄杰[15]认为从岁时节日的变异性特征看, 端午节的内涵大于端午祭。
借鉴。贺学君[16]认为有效的政府管理、民众的自主参与和学者的积极介入实现了江陵端午祭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要给予子孙体验过去,甘心继承的机会。张世均,刘兴全[17]将江陵端午祭和中国祭孔典礼作对比,指出在实施理念、管理体制、民众参与性和成果发掘等方面需借鉴韩国。
对比。金智英、梁东训[18]等认为江陵端午祭的巫俗祭仪是地方的一种共享历史, 有助于区域认同的集体意识形成,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不应根据名称或来源的相似性来确立权利归属,应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
保护。李赫镇,崔华烈提出从促进人力管理、完善设施和运营体制、丰富特色内容、联系地区经济庆典、进行国际市场营销五个方面开发端午祭的旅游资源。[19]金明河根据规则、物理、共同体的属性,提出可持续的自治性共享制度[20]。赵海镇从文化技术对非遗适用性角度出发,认为以江陵端午祭为对象开发的VR和AR可提供身临其境的视觉环境[21]。
1)国内的非遗保护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视角单一。多立足国内,鲜有从文化多样性,文化共享角度出发;内容雷同。多肯定成绩,少批判不足,大同小异,不够深入;时效滞后。韩国相关信息获取不及时,存在滞后性;成果单调。多定性研究,提出对策较为主观,实证量化分析偏少。
2)韩国的研究善于自我成果发掘,但,视角狭窄。立足韩国国情,缺乏国际视野,所提建议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情;内容单调。多以韩国或日韩比较为主,涉及中国的仅以中韩端午对比偏多;方法单一。多见田野调查、文献综述等,罕有定量分析;成果语言上多为韩语,少量英文、中文,学术交流不畅。
3)反思。综上所述,非遗保护研究有待深入与拓展:视角上,立足国情,放眼国际,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人类文化共享的大格局出发;内容上利用语言优势,积极获取最新信息,保证研究的前沿性;方法上,田野调查辅以理论指导,进行实证量化分析;成果上,以具体调研数据与案例为支撑,才可以提出可行性的非遗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