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019-12-26 12:15:24丁利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3期
关键词:乡民村镇乡土

丁利民

(石龙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广东东莞 523326)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提出要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见》第五部分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要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乡村振兴,首要在乡村文化振兴。笔者长期在古村镇一线从事文化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现撰写本文分析公共文化空间对于古村镇保护的影响,探讨重构古村镇公共文化空间,振兴优秀乡土文化,留住美丽乡愁。

1 城乡变革巨大,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乡土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1)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弱化。现代化、城镇化尤其是网络化冲击着传统乡村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模式,传统乡村结构被瓦解、分散,乡村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大量乡村青壮年离开乡村,乡村文化主体发生改变,文化消费动力不足;乡村文化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现代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乡民的文化娱乐方式从公共领域退回到私人空间,公共文化参与率偏低,这些问题都逐步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被弱化,甚至逐步萎缩丧失。

(2)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当前,我国公共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市、县、镇、村的公共文化占有量逐级递减,包括古村镇在内的广大乡村地区尤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虽然随着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仍存在设施落后、内容单一、服务频率低等问题,不能有效衔接和满足乡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乡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内容与乡民文化消费的自主性选择之间出现结构性失衡。

(3)传统乡土文化陷入认同危机。近来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乡村的社会、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急剧变化;同时,由于人员流动性扩大,加之当前绝大多数古村镇在旅游经济的刺激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甚至过度消费乡土文化,重开发,轻保护,外来者、外来文化与原住民、原生乡土文化之间发生激烈碰撞,弱势的传统乡土文化生存空间被挤压、磨灭,陷入认同危机,其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2 公共文化空间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石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是乡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交流沟通等活动中所形成的公共场所和文化平台,主要分为日常生活型,如墟市、酒馆、街角巷口、沟边树下、房前屋后等乡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和场景;教育空间型,如书院、私塾等;宗亲文化活动型,如宗庙、祠堂等宗族祭祀场所等;传统文化娱乐型,如戏台、戏院、庙会及其他民俗表演空间等;还包括宗教信仰型,如寺庙、道观等宗教信仰文化设施。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主要指政府主导成立的公共文化机构,如政府兴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各种文化惠民福利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个人、企业或社会组织自发成立的带有一定公共属性的文化空间。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变革会影响其形式、内容、性质等,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文化传承等。例如宗庙或祠堂,过去主要用来宗族祭祀或其他宗族大型活动,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宗族观念淡化,祠堂的社会地位和功用大不如前,许多地区的祠堂数量大大萎缩,甚至已经彻底消失。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土文化生发、传承、播散的载体,也是乡民生产生活、人际交往、信息集散的重要空间,孕育了乡民所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秩序体系等,是维系乡村人际关系的文化纽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状态。它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起着柔性管理、交往沟通、文化娱乐、教育引导、心灵慰藉的重要作用,是稳定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石,也是重建乡村传统、乡村生活价值,激发乡村内生文化力量、振兴乡村文化、引领乡村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

古村镇是形成于历史年代,其聚落环境、街巷风貌、民居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文化氛围保存较好,文物保存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村庄。古村镇的价值在于其乡土文化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特定的公共文化场所是古村镇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古村镇的独特文化魅力所在,也是古村镇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之一。然而现实中,不少古村镇的戏台、祠堂、书院等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因各种原因被闲置、荒废,日渐衰落甚至消失;同时,新型公立文化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乃至缺失,造成古村镇历史文化失去依托,渐趋暗淡,故保护、建设或重构公共文化空间对于古村镇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3 重构公共文化空间,保护、传承和振兴乡土文化

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影响和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发达程度有密切关系。因此,振兴乡村文化首先要从培育、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入手。笔者试着来具体谈下如何重构、拓展、培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3.1 政府主导,培育、改造、利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首先,政府要牢牢把握住文化发展方向,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空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活化改造,实现功能转型,换发新生命。如东莞市石龙镇西湖村将村中四座祠堂活化利用,用途改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老人活动室为一体,让传统祠堂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乡村的发展奋斗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空间,增强其历史和现实教育意义。

其次,政府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以重点公共文化空间为核心,将其建设成为传播现代文化的重要阵地和新乡村文化的摇篮。政府要积极整合原有的文化资源、机构、文化空间,更好地承担起基层尤其是乡村的文化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职责,开展行之有效、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教育和推广工作。

再次,政府应从当地实际需求出发,在乡村(社区)建设综合性文化空间,最大满足乡民的文化需求。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美丽村居”等乡村振兴工程,整治、改造、建设或完善一批乡村文化空间,如篮球场、街心小公园、街道、文化广场等;可以通过市、镇、村联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做到镇内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吸引居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使其成为学习知识、培训技能、信息传播的载体和空间,成为社交娱乐和艺术表演的空间和场所,成为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节点。

3.2 社会参与,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空间,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

大力培育乡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文化组织和文化空间。基层政府应积极扶持、引导民间文艺团体和文化空间健康发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公益文化服务活动,培养、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主动参与性,将社群文化建设成为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的有益组成部分和重要形式。

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队。面对基层文化工作人手不足的情况,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建立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队,开展文化志愿者招募、注册,将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等吸引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弥补基层政府和乡村文化队伍的不足。

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部分经济实力强的乡村可以引入专业社工组织,并开展送文化进社区、戏曲书画培训交流、亲子乐园、居家养老服务、残康服务等文化活动,并积极吸引、联合商家、企业、住户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使之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使社区文化氛围更浓厚,迅速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水平。

3.3 多维拓展,发展全域、立体的文化空间,助推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媒体文化空间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网络传媒、新媒体、自媒体在内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政府要主动拓展、延伸文化传媒的文化传播功能和空间,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空间融合发展,建设融媒体、全媒体文化空间,同时加强信息传媒的建设和监管,提升媒体宣传水平,开辟专栏、专版宣传、介绍本土优秀历史文化,引导传播积极向上、先进的文化舆论。

4 结论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笔者认为当下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维拓展、服务共享的理念,激发乡民的文化自主性,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公共文化空间运行机制,使之成为传承乡土文化、保障乡民文化权益和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平台。

猜你喜欢
乡民村镇乡土
亲近乡土
科教新报(2024年23期)2024-06-16 07:17:01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乡土中国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路遇乡亲
芬芳乡土行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22
读《乡土中国》后感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08
村镇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