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瑞晴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北京 10089)
韩剧第一次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嫉妒》,随后几年涌入中国的韩剧《蓝色生死恋》《大长今》等渐渐促使“韩流”文化的形成。韩剧在中国的大发展带来了“韩流”文化的极大兴盛,而文化的兴盛不仅带动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兴旺发展, 更是为韩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该文拟选取“韩流”文化中最为代表性的韩剧为研究对象, 试以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分析韩剧在中国的成功之道,以了解它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奥秘。
该文在研读相关论文和专著的基础上, 总结概括了韩剧在中国跨文化传播中成功的原因,以此为例,从而提炼出韩流在中国传播的手段与其蕴含的跨文化领域的知识,为此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做好了铺垫、提供了相关理论支持。
通过分析案例和文献得出以韩剧为首的“韩流热”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对中国的影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借鉴意义,此外,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文化相似度高,韩国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经验可供中国参考,尤其是在文化软实力占据日益重要地位的当今, 该课题的研究也是对正在向“文化强国”方向努力的中国提供了一定的努力方向,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以跨文化传播视角研究韩剧的论文和学术专著总体数量较多,且涵盖范围较广,客观分析类和实务建议类都有一定数量,因此研究素材较为丰富。目前,以跨文化传播视角研究韩剧的文献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1)以跨文化视角研究韩剧某一具体特点,《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解析韩剧审美文化》《韩剧的儒学魅力——兼论跨文化传播伦理合法性的建构》等。
(2)以跨文化视角分析某一具体韩剧,《从跨文化传播视角看“韩剧热”现象——以<蓝色大海的传说>为例》《韩剧在中国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原因探析——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等。
(3)以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整体“韩剧热”现象,《跨文化传播的典范——评韩剧在中国的流行》《韩剧的跨文化传播——浅议韩剧在中国的流行》等。由此可见, 以跨文化传播视角研究韩剧的论文和学术专著的个案性研究成果与整体性研究均存在, 且研究大多未流于表面,总体比较深入,对于了解该课题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研究结论较为分散,尤其个案分析的文献中韩剧的跨文化传播特点根据选取案例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因此该文有必要汇总。
在所研读文献中, 文献内容首先都阐明了跨文化研究的定义,并对当今中国出现的“韩剧热”现象进行了说明,因此背景论述比较清晰。在背景介绍之后的正文论述中, 文献中以跨文化传播视角下韩剧在中国成功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在跨文化传播中, 文化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韩剧在跨文化传播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主要可归类为文化接近性和文化差异性。
2.1.1 文化接近性
文化接近性是指受众倾向于接受与自身文化所相近、相似的节目。中国国内掀起阵阵“韩剧热”风潮,中国观众对韩剧的痴迷都是受到了文化接近性的影响。这里所讲的文化接近性, 主要是指中韩两国共同的儒家文化共同性带来的接近性。
张星星(2007)也在其著述中提及了此点,并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在中国的儒家文化自古以来便深深影响了韩国社会, 也对韩国的家庭生活和韩国的人际社会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中韩两国拥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相似的道德标准、 文化底蕴,因此在行为方式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而韩剧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相似性, 在中韩两国共同的道德与文化层面发展故事情节, 体现儒家文化倡导的价值观。董琳烨(2017)关于该点做出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性陈词,指出中韩同属于东亚文化圈,因此两国除了生活习惯相似、文化底蕴有相交部分,因此中国观众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韩剧。
而韩剧中着重体现的儒家文化, 主要可以分为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和孝顺观念。
(1)等级观念。《人鱼小姐》,在公司中,男主无条件听从老板的吩咐,按照要求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在家中,男主对自己父亲、母亲毕恭毕敬。
(2)孝顺观念。《蓝色大海的传说》,女主名字“沈青”来源于韩国古代孝女的故事;男主在剧中多次提及自己赚钱的目的是给母亲购置房屋。
传统儒家文化中严格的等级观念和孝顺观在韩剧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因此具有相同文化根基的中国观众在观看时,很容易接受剧情。
2.1.2 文化的差异性
虽然中韩同属东亚文化圈, 且均受到儒教很深的影响,但两国的文化仍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正是相似性同时又蕴含的差异性, 使得韩剧在中国观众眼中更加有魅力, 因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前提与基础便是两种文化具有差异性。
一项研究表明, 人们虽然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交流, 但最倾向选择的交流伙伴往往不是相似程度最高的,而是在相似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韩剧恰好符合了这个条件, 在文化相通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保留并展现了特有的文化元素。
董琳烨(2017)也在其针对韩剧《蓝色大海的传说》中的分析中指出,韩剧中男女主人公的服饰、发型以及各种韩国小吃、独特的建筑风格,都会让中国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不经意间了解了韩国的文化符号, 从而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引发 “韩剧热” 的风潮。陈璐明(2008)在《韩剧的跨文化传播——浅议韩剧在中国的流行》中提出,在韩剧中,从细节中随处可见韩国的文化与特色, 这种通过细节展现文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增强世界对于韩国的认知。刘鸣筝(2013)也在文章中列举出了一些具体例子: 韩国人引以为豪的韩药、带有儒家风情却又不乏韩国风味的传统节日风情、 韩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韩料都可在韩剧中一窥。
一些学者指出, 除了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韩剧本身的特点就会促使人们会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例如, 高庆(2007)在《韩剧的儒学魅力——兼论跨文化传播伦理合法性的建构》 中指出,“故事情节平民化,感情真挚”是让韩剧在跨文化传播中获胜的特点。马建高(2008)在其文章《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当代“韩剧热” 现象孕生的文化语境探讨》认为,韩剧中所展现的平常又日常的家庭琐事也同样发生在中国的每一个家庭, 因此每个人都会产生共感。刘鸣筝(2013)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因为韩剧取材的生活化, 因此每位观众都可将自己的生活代入韩剧,这种代入感也是韩剧成功的一大原因。
跨文化传播的一大重要难题就是由于文化与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传播双方无法顺利理解彼此,从而产生共鸣, 而当跨文化传播的内容中存在双方文化均具有的方面时,跨文化传播便可以较为顺利地进行。因此,韩剧采取生活题材便是引起观众共鸣、 促进跨文化传播的一个很好的做法。
还有一部分学者结合当今现状指出, 韩剧的跨文化传播借助了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在新时代的跨文化传播中,互联网的应用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中国国民普遍熟知韩剧、了解韩国文化的现象背后,是了大众传媒和社交平台的推广对于跨文化传播所带来的促进作用。
2.3.1 资源获得的便捷性
史玉洁(2015)提出,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观众更加便捷地获取韩剧资源, 观众观看韩剧不再受时空限制, 具有了更强的自主性。随着近期《韩剧TV》《爱豆》等APP 的发展,观众可以非常便捷地观看感兴趣的韩剧。这种资源的易得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韩剧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广泛传播性。
2.3.2 社交平台的互动性
史玉洁(2015)同时提出,社交平台和大众传媒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观众在观看韩剧的同时,可以随时与其他观众线上讨论、分享,也可在观看后第一时间发布观后感,这种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增强了韩剧的影响力,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这种巨大的力量对于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 以跨文化传播视角研究韩剧的文献数目是较多的,资源相对丰富,作者的研究视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对丰富的文献资料。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如文献从宏观上缺乏整体性、 系统性, 观点论述不够完全透彻, 且文献与文献之间相似性较高, 存在一定的重合度,因此创新性相对偏低,在下一步更深层次的研究中可以对该课题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根据研读文献总结得出的最终结论为: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韩剧在中国的成功之道主要可分为三个大方面:文化层面、内容层面和网络传播层面, 文化层面又可具体分为文化的接近性和文化的差异性, 网络传播层面具体分支为资源获得的便捷性和社交平台的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