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华,姚金秀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在广西的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大瑶山盘亘于西北部,郁江、黔江在境内交汇,浔江从此起点的地方,有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桂平市。桂平市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文化内蕴丰厚。古老的桂平杖头木偶戏,则是其中的一朵蕴藏着当地人们的文化特性和审美特征的瑰宝,更是一种珍贵的地方非遗文化。
关于桂平杖头木偶戏的起源,人们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起源于汉朝,兴于唐朝,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桂平杖头木偶戏一般没有现成的剧本,由民间木偶艺人使用桂平本地的土白话演唱,使用当地的木头自制木偶,穿戴着桂平土布服饰,使用当地惯用的锣鼓,使用桂平原始打击乐,由单人操作木偶并演唱故事的即兴表演。它主要反映当地居民的劳动、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生活内容的传统戏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成了剧本化的表演,先是打锣鼓,然后开始演唱、表演,腔调不固定,可以自由发挥或者创新,用布幕作为背景并设小巧玲珑的木偶表演棚作为表演戏台。
第二种观点是:桂平杖头木偶戏是一种古朴的汉族传统戏剧,在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的杖头木偶艺人何十二,和他的儿子何旭山把杖头木偶戏传入到桂平市,发展了六代杖头木偶艺人。逐渐演变成李派和温派。李派是以李辉为代表人物;温派是以温健仁为代表人物。关于桂平杖头木偶戏的记载出现在《桂平县志》,时间是清朝同治年间。杖头木偶戏繁盛时,曾覆盖全市各乡镇,在各乡镇文化站演出。
桂平杖头木偶戏唱腔独具一格,它分成男腔和女腔,并根据忠、奸、老、幼的角色规定相对稳定的行腔。男腔和女腔,以及忠、奸、老、幼的角色的不同,锣鼓点也各不相同。脸谱着色也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用红色代表豪侠忠义,用黑色代表刚直勇猛,用黄色代表神武庄严,用白色代表阴险奸诈。
杖头木偶戏演唱的题材主要是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如《穆桂英挂帅》,历史故事,如《武松打虎》;历史人物,如《岳飞传》等为主要内容。此外就是即兴表演的参加庙会的一些题材。1964年以后,在政府的重视下,民间艺人开始改编和创作了一些反映时代的木偶戏 《石敢当》《丰收之后》等。
巫文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文化现象,它是指与巫、巫术相关的宗教、风俗、艺术等文化。巫文化反映了太古先民的情感需求、思维方式与上古的生产力水平,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载体。巫山巫溪等地是我国的巫文化的发源地。
巫文化最早产生在原始狩猎时代,产生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人们认为的万物有灵观念。原始先民进入渔猎阶段以后,食物的多样化与丰富化,人促进了人脑的发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开始思考、探究周围的环境、生产、生活以及人本身的问题。比如,自然界为什么会日出日落潮,海流为何会潮汐潮落?四季为什么会发生变更?天空为什么出现可怕的雷电?地上为什么有山岳、河流?为什么每天狩猎数量不同?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如此等等的自然现象、生产现象和生理现象,感到无法解释,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灵操纵着。由此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正因为万物有灵,就需要一个中介,能代表大家与灵相通,巫实际就是一个中介者。伴随着巫的出现,巫术也应运而生。
巫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长期积淀,带上了一定的地方色彩。桂平的巫文化也和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桂平市在浔江、郁江和黔江,三江交汇的地方,鱼类繁多而丰富,当地渔民习惯下网前和收网后唱几句,感谢养活他们的江河;猎人打猎时一般没有唱词,但会做稻草人或者布置陷阱,稻草人或者陷阱会根据环境和捕猎需要,时而设置在东面,时而设置在西面,声东击西,狩猎更多的猎物。农业文明快速发展,更多地稻草人被广泛地用在庄稼田地,驱赶前来的觅食的鸟类,保护庄稼。古代的道公,一般会利用当地的木头制作简单的木头人,依靠接送魂灵与感恩谢恩的唱词,感化和教育人们。因此,传承桂平巫文化的主要有三类人:渔夫、猎人和古代道公。
历代戏剧家曾经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讨戏剧的产生源头的活动,得出的观点也是不一致。在众多说法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出于巫,(2)出于优,(3)出于乐舞,(4)出于傀儡。中国东汉时的古文经学家许慎,第一次把原始宗教中的巫文化加以阐释,他在 《说文解字》中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襄舞形,与工同意。据陈梦家先生考证的甲骨文中“巫”与“舞”同,近代戏剧理论家王国维,在1912年写的《宋元戏曲考》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古代巫文化的关系。他说: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他第一次把古代巫文化与戏曲、歌舞联系起来深入研究的。原始的巫师大多是能歌善舞的,他们用歌舞来降魔鬼怪,巫师是最早的戏剧艺术家。
桂平杖头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产生于巫文化,是巫文化的一种遗留。比如说桂平杖头木偶戏传承人把华光大帝他当神一样敬仰与祭拜,称他为祖师爷。传说,玉皇大帝听说在人间,戏剧艺人道德败坏,宣传诲淫诲盗,败坏社会风气。玉皇大帝特别恼怒,立马派火神华光大帝速速下凡到人间烧戏棚。华光大帝下凡后,发现戏剧并没有像传闻那样诲淫诲盗,反而是宣传忠孝节义,教化众生善恶有报,便决定在舞台前烧了一柱黄烟,然后回去复旨。从此,艺人便尊华光大帝为祖师爷。杖头木偶戏艺人的这种有神言论,反映了巫文化在杖头木偶戏中的遗留。
桂平杖头木偶戏受到巫文化的渗透与影响深远,最集中地表现在杖头木偶戏与当地的庙会紧密结合。有庙会就有杖头木偶戏。古老的桂平巫文化之一是庙会。庙会一般表现为“三大祭”:一是土地祭,二是山岳祭,三是江河祭。桂平市三大祭的香火鼎盛,历史源远流长。比如,桂平杖头木偶戏艺人传承人韦芳,在一些庙会活动或者乡村红事出席,表演杖头木偶戏。
桂平杖头木偶戏产生于巫文化,并不仅是传承巫文化里的巫术,而随着巫文化的流变,慢慢从巫术演变成一种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原始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原始文化也开始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综上所述,桂平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久远、形式多种多样、文化内蕴丰厚,桂平杖头木偶戏则是其中的一朵蕴藏着本土人民的文化特性和审美意识的瑰宝,它产生于巫文化,受巫文化渗透和影响,逐渐演变成当地特色的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之原始文化。它更是一种珍贵的地方非遗文化,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加以保护传承和开发。2016年桂平市政府和文广局在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建立了桂平找那个头木偶戏展示馆,并在每周的周末白天,邀请杖头木偶戏艺人表演,很好地传承和开发了这一非遗物质文化。桂平市领导非常重视桂平杖头木偶戏的传承,出资大力宣传与推介该项目,在桂平建立了桂平杖头木偶戏展示所。桂平市文广局拨出专项资金在桂平市城区、桂平市金田镇等9个地方分别每月开展4~5场杖头木偶戏常态化演出。杖头木偶戏传承人每年都会开展座谈会,政府投入资金研讨桂平杖头木偶戏的发展和曲目改编等,同时,加强指导传承人剧目内容的更新,使其更具独特性和时代性,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目前,桂平市城区和金田镇等9个乡镇已经形成了一股杖头木偶戏演出的潮流,传承人有了演出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百姓熟知桂平市杖头木偶戏这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珍宝。传承发扬桂平市杖头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传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