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妮
(环县环城小学,甘肃环县 745700)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是学生在各阶段语文学习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启蒙阶段,是学生对汉语规范学习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初始阶段。在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为语言构建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及审美鉴赏与创造,由此可看出,语文素养的构成主要是语言、文化、思维及审美这四方面。在小学阶段,其语文核心素养构成具有独特性,其构成与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和其身心发展特点相关。基于此,该文就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构成和内涵进行探究,对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其相关教学策略,具体内容如下阐述。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为语言积累与规范、文化认同与归属、 思维方法掌握与整合及审美感知与体验。语言积累与规范指的是小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对语言进行积累,对字词的音形义进行学习,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可了解,同时通过言语实践情景对汉语言进行初步的系统学习,使得其汉语言的表达变得规范。文化认同与归属指的是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小学阶段是学生民族自尊心、国家自豪感等社会情感形成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其民族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讲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从而使得其形成民族文化认同,对自身心理文化归属。思维方法掌握与整合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各类思维方法进行掌握,并将语文学习需求与各类言语实践活动需求进行整合运用,从而使得学生学会对语言现象或语言材料有理有据进行评价或判断,对其思维品质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进行增强。审美感知与体验指的是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在对各类文本进行阅读时,可感受到文本中优美、崇高、幽默、伤痛等情感,通过对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美进行体验和认知使得其获取到审美享受,对学生审美发展进行推进。
小学阶段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往后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启蒙阶段,处于构建学习习惯、人格思想的重要时期,因而在这一阶段除了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引导学习、掌握和运用之外,还需重视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上文提到,小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语言积累与规范、文化认同与归属、思维方法掌握与整合及审美感知与体验。通过小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其积累语言,使得其语言表达得以规范,从而使得其语言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为其今后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对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了解、掌握,可对其文化认知进行提升,从而树立其文化认同感,使得其形成心理归属,使得其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很好对其语文思维进行培养,使得其掌握思维方法,学会思维整合方式,从而更好地对语文教材进行理解和分析。此外,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可对其的审美感知进行培养,使得其形成审美观,从而学会如何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如何发现蕴含的情感美,使得其体验到文本中蕴含的美,利于其形成良好审美观。
语文是一门与听说读写相关的学科,因而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语言积累与规范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通过强化口语交际和书面写作教学进行培养,口语交际锻炼的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运用前学生需要积累足够多的语言知识,从而才能流畅地进行口语交际。
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可通过角色扮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对教学进行强化。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我们的画》这一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各自独立画一幅画,然后在课堂上抽取几名学生扮演解说员的角色,让其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画作,然后让其对自己的画作进行解说。在此之前,为了让学生顺利解说,教师可自己准备一幅画作,示范如何进行解说,并在解说过程中适当应用修饰词、形容词等,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示范过程中积累一些语言技巧和词汇。又或是教师课前让学生依据植物、动物、人物的主题画画,然后运用教室后的黑板进行画展,并将黑板分为三个展区,让学生按照植物、动物、人物的主题分别在相应展区上粘贴自己的画作,粘贴好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选出三个主题中最好的画作,并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认为其好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教学可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句子,并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应用语言进行表达,规范自身语言表达方式,实现对其语言积累与规范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从而很好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与归属这一核心素养。情景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将具有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情景引入课堂中,或是在课堂中创设,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对教材进行理解,同时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核心作用是对学生情感进行激发,通过引入或创设特定情景对学生进行影响,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十分适用于培养学生文化认同与归属的核心素养培养中。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入五星红旗升起的场景,可播放天安门升旗、奥运会国旗升旗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五星红旗的庄重感,通过视频中的庄重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明白五星红旗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然后在切入讲解为什么当面包老板提出用五星红旗更换面包时主人公的反应,为何他的反应得到国际友人的认可。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会明白五星红旗作为国旗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可通过文章主人公的民族气节熏陶学生,从而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行激发培养,实现对学生文化认同与归属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这一学科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要求较高,只有掌握语文思维方法,才能学会整合语文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探究式教学又称为“做中学”,其是理科学科常用教学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在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学习理解的时候,教师通过举例、提问等方式引导其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在独立进行观察、阅读、思考、讨论和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教师这一客体的引导下主动、自觉地进行探索,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对客观事物属性进行研究,发现事物起因和内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的规律,并通过整合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模型进行建立,可很好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对思维方法进行掌握,学会整合思维的方式,因而适用于思维方法掌握与整合的核心素养培养中。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西安》这两首古诗教学时,两首古诗描述内容均是送别,教师就可先与学生一起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古诗,指导学生如何对这首古诗进行赏析、理解,使得其掌握古诗的内涵,然后在学习《送元二使西安》这一首古诗时,教师这一首古诗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和理解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如“送别的地点是哪里?”“送别的人是谁?”等问题,让学生通过结合之前赏析理解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实现对其思维方法掌握与整合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述国内外秀丽山水的文章,但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游览过,因而单纯的通过文中的描述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风景的美丽,也不是很利于对其学生审美感知与体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改和社会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融入了教学活动中,通过互联网检索,教师可获取到与教学相关的网络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参照,且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得教材内容生动形象,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尤其是在景色类文章教学中,可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风景的美感,从而更好地对其审美感知与体验这一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文章朗诵一两遍,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前准备好桂林山水的图片或景区宣传片,教师准备的图片和视频必须与教材内容相符,同时教师还可准备文中简单描述到的泰山、香山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其中的区别在哪里,让其依据自己的审美感评判桂林山水、 泰山和香山这三者的景色。通过这一教学,可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景色,让其体验到景色,可利于对其审美感知进行培养。
小学阶段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需要师生间相互配合,从而才可制定符合学生需求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需求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拓展教学途径,实现多元化教学,使得语文教学侧重点由知识培养转至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上,实现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其今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