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主体性的高中语文阅读研究

2019-12-26 06:47毛燕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文本内容语文

毛燕芳

(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江苏常熟 215500)

从2018年的高考语文卷来看,高考对学生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卷面上的阅读题越来越多;选文的范围远超平时的教材和普通高中学生的认知; 阅读内容虽有难易层次区分,但与之前相比,难度普遍增加;需要书写的题目减少,但由于难度增加,学生做题时间不够,效率不高。 可见,新高考改革在语文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方面有着区别于以往的高要求,传统的“背、念、做”的语文阅读观念已不再适合当下的高考形势。

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表示: 高考改革后的语文卷面字数将增加到一万字左右,以后语文高考改革方向就是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如果学生再不阅读,可能连卷子都完不成”这种说法绝不是危言耸听。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早已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不断以各种方式践行阅读在语文中的主体性,但令人不解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未提高。教师这边做得“风生水起”,学生那边却是反响平平。

1 影响阅读的因素

文本。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交流。文本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读者的理解深度,在这方面,读者是被动的。 所以,如果文本的话题不够新颖、遣词造句高深、文本内涵晦涩,那么读者的阅读效果将大打折扣。

学生。 高中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阅读视野缺失。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影响其对文本的解读。

教师。 只是单纯地追求阅读速度和阅读内容的广度,而没有明确的文本任务,很难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且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水平远超学生,以自己的阅读标准来要求学生显然只能消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2 改变阅读理念

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而不能变成学生学阅读。教师编写的主题阅读收效甚微,就是因为这是教师选择的文本,如上所说,教师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就不在同一个水平,学生无法真正参与文本阅读。真正的阅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通过自我的积累整理、思考整合,从而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注重阅读的全面性。新课标提出的阅读全面性,不止在阅读内容之范围,也在阅读信息的获取的多样性;既注重教材阅读,也要延伸课外阅读;既能提升个体的阅读能力,也要提升精神修养;能够客观、理智地思考人与社会、自然、宇宙的关系,即能反思自我,又能关照万物。

3 阅读的回归

3.1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唤醒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阅读内容与方式。时代在发展,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纸质,阅读内容来源多样,“知乎”“豆瓣”“微博”等各类搜索引擎成为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比起纸质阅读,这类阅读内容更贴近现在高中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笔者曾选取了“知乎”上的热门话题和相应的优秀答案,如“刘翔会不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110m 栏选手”“孙悟空为什么不找如来报仇”等,一看这些“奇怪”的标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在“孙悟空”话题中读出了成长的意义:辨析鲁莽和勇敢,于“刘翔”话题中读出了鲁迅在《战士与苍蝇》中的无奈与愤慨。

阅读内容并没有所谓的有用无用,只有是否适合。推荐学生阅读书目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建议的方式,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科普类的《果壳中的宇宙》、艺术类《在漫长的旅途中》、社会学科《丑陋的中国人》等,哪怕是科幻小说《三体》都能够推荐学生,延展语文阅读范围,开拓学生的阅读眼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使他们尽快适应新高考。

根据语文教材而编写的语文主题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主题后,可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推荐相关的经典性的文本,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能让学生在寻找文本的过程中加深对主题和文本的理解,弥补课内教材单一的缺陷,让学生能在多元、自主的环境中阅读。

3.2 培养阅读耐心,优化阅读任务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重,学习生活单调,再加如今快餐生活方式的影响,学生难以静下来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而没有目的的阅读只会成为调剂无聊的工具,这种阅读只是徒有其表的浅阅读,学生只是在阅读中感受着文字本身,甚至仅仅读过文字而已,这种阅读缺乏思考和整合,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提高,学生在看不到阅读效果的情况下,越发轻慢阅读。 因此,阅读过程中,不妨细化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耐性。

如学生品读《中国文化读本》中“老子的智慧”一篇时,可以先让学生摘录其中发人深省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品一品;然后分组交流这些句子,谈谈自己的想法,探究作者的用意,彼此补充,取长补短;接着组内整理本篇文本的主题,围绕主题进行分段式写作;最后,教师将部分学生作品呈现于课堂,将写作内容和阅读内容结合,使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细化阅读步骤,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需要耐心,需要内化文本,阅读过渡到写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3.3 巧借现代文练习,延伸阅读范围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共性越发明显:文体更丰富、思考要理性、文本有深度,探究性题型分值一般都在6 分,甚至更高。 可见,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其中一个重点便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其实高中阶段,学生所做的各类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并不少,不妨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作者的其他作品或有关作品的相关评论,促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文本,实现从浅阅读向深度阅读的转变,以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此前学生遇到郭凯冰的文章,笔者与学生阅读关于她的访谈录《最是那一转身的回眸》,探访她的童心和记忆,从中感受她笔下的乡村中承载的诗意灵魂;阅读《解读<胭脂扣>》等,体会她对人生独特解读中触动人心的悲哀;阅读《麦子的味道》《拜访》《招牌菜》等作品,了解她的写作艺术风格,探寻风格成因。

3.4 鼓励学生定制个性化阅读

学生是阅读的真正实施者,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文本阅读,超越文本,从阅读中激发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学会阅读,主动思考。

激发阅读审美。 个性化阅读的“拦路虎”往往是阅读障碍——读不懂,毕竟学生的见解是不同的,理解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但不论哪个学生,总能有一个喜欢的作者或是一本看得懂的书、几篇文章,这便是激发学生阅读审美的前提,学生摘录其人其事、文本段落等,借助网络搜索有关评论,并书写自己的评价和感受,这就是个性化阅读成果。

创设平台。激发阅读审美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引导学生汲取文本中的精华,摒弃那些消极、低俗的东西。在学生完成个性化阅读成果后,教师指导修改,以达到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的目的,并能将学生成果印发,彼此交流。 特别是选择同一个作者或文本的,则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4 实践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阅读文本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建议并指导阅读内容,选择文本时,从易到难,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鼓励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增强阅读的实际效果。在指导阅读时,必须循序渐进地安排阅读任务。

4.1 激发阶段

此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初步形成阅读兴趣。 学生方面,以摘抄为主,一周一篇读书小练笔,对人物或文本形成简单的评论;教师方面,选取通俗、幽默的文本,提供作家及写作背景、他人的评论等内容,进行阅读前的指导,并能引导学生讨论文本。

4.2 主动阅读阶段

课内文本和课外材料结合阅读,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改写或续写文段,对人物能做独特的评价,思考全面而理性。 这个阶段教师继续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查询作家及作品背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读书心得和读书笔记,制定个性化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文本深层意蕴。

4.3 赏鉴阶段

逐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能基本拥有赏鉴本文深度的眼光,能够独立完成对文本的简单的评论,形成独特的见解。 教师方面,能给学生创设平台,推荐学生整本好书的阅读,还能有意识引导学生模仿阅读文本的写作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利用好碎片化阅读。 如今,快餐文化大行其道,“5 min 了解一本书”“10 min 了解《史记》故事”等短视频屡见不鲜,但笔者所说的碎片化阅读不是此类“快速”了解文化的方式,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阅读方式是碎片的,但阅读内容并不“碎”。高中学生的阅读时间本来就少,教师大可选择一些小短文,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课前5 min 看一看,培养学生听与读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大量信息。当然由于碎片化阅读不利于文本的深度理解,阅读之后仍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并让学生写下阅读心得。

高中语文阅读,不能再只顾眼前的苟且。

猜你喜欢
文本内容语文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主要内容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