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柳青精神”的当代价值

2019-12-26 06:47孔天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创业史柳青文坛

孔天琪

(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38)

柳青,中国当代作家,陕西榆林吴堡县人,他的代表作《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时期长篇小说代表作“三红一创”之一,体现着我国当时长篇小说的创作情况。 他不仅像杜鹏程等建国初期的陕西作家一样为中国当代文坛奉献出了经典的文学作品,同时他的精神也影响着后来的文学青年,指引着他们的文学道路。

柳青对整个陕西文坛更是有着深厚的影响。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都深受他的影响。路遥在总结《平凡的世界》 创作经验时说:“在中国老一辈作家中,我最敬爱的是两位。 一位是已故的柳青,一位是健在的秦兆阳。 ”[1]在路遥的床头,经常放着两本书:一本是柳青的《创业史》,一本是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路遥百看不厌的神圣读物[2]。

而柳青对陈忠实的影响更是巨大的,陈忠实在初登文坛时就曾有“小柳青”的美誉。 陈忠实说:“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而且越来越觉得柳青把生活作为作家的第一所学校是有深刻道理的。”[3]吴进的《论陈忠实对柳青的 “剥离”》、 李晓卫的 《现实主义的灵魂——陈忠实与柳青创作的真实性比较》、 李遇春的《陈忠实与柳青的文化心理比较分析——以〈白鹿原〉和〈创业史〉为中心》等评论文章更是把陈忠实对柳青作品及其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贾平凹虽然在创作风格上与柳青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柳青早期作品中以陕北作为自己小说中的地理环境与贾平凹早期的“商州系列”作品都是从关注自己的成长环境入手,不能说是没有一定的关系。同时柳青还担任过陕西省作家协会《延河》杂志的编辑工作,期间扶助过的文学青年和文艺爱好者更是不胜枚举。如首届柳青文学奖获得者吴克敬,就曾认真地说过,他是发自内心地崇敬柳青。杨争光也流露出对柳青《创业史》的喜爱之情。陕西文学评论家王愚也曾多次聆听柳青的讲话,感到受益匪浅。

柳青能够成为一名对陕西当代文坛影响颇深的作家,除了因为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柳青文学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他的历史意识、使命意识、献身精神、恋土情结等方面[4]。 柳青的《创业史》《铜墙铁壁》等作品助力了今天陕西文坛注重现实主义写作、 史诗性写作的特点,柳青的文学精神被新时期陕西作家所推崇和发扬,他的这两个方面贡献共同影响着当今的陕西文坛。

柳青出生于陕北吴堡县寺沟村,先后求学于吴堡县、佳县、米脂县、绥德县、榆林市及西安市,高中毕业以后,后入西安临时大学俄文先修班学习。在此期间先后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创办学生刊物、组织学生活动。 自1937年下半年正式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报刊编辑、随军记者、边区政府筹备处特派员等职,长期工作在一线。 1953年响应中央号召下乡至长安县皇甫村深入生活,一直坚持了十几年,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离开。 后来,柳青还时常怀念自己在皇甫的日子。

他是一个勤奋型作家,为了更好地深入生活,他亲自参与到互助组的建设之中,为村民及当地干部解决各种问题,常常在村民的家里一坐就到了大晚上;有时在大病中身体好转的间隙,都要抓紧时间修改自己的作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作家已经被那种精神加肉体的双重折磨搞得完全失去了文学创作的热情时,他依旧在想着他的《创业史》;在他病危时,曾经请求过医生再给他几年时间让他把自己的 《创业史》写完。他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参与地方建设的时候,他从来不会为自己谋私利;他将自己的稿费全部送给当地政府,支援当地经济建设;同时他还积极关注国际上的各种农业动态,甚至还向上级递交了一篇建议改变陕北土地经营方针的文章[5]。他同时也是一个注重自我反省的作家,在各大会议上的发言、录音材料及他的《转弯路上》[66]《毛泽东思想教导着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给我的启示》[7]等文章中都在时刻地反思自己的言行。

毋庸置疑,柳青的文学精神有很大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成为很多陕西作家学习的榜样。但是伴随着掌声的还有质疑,他的代表作《创业史》发表不久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确定了《创业史》文学经典的地位。

这场争辩是以严家炎1961年发表在《文学评论》上的《谈<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为开端,在这篇论文中严家炎指出柳青小说《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塑造得比梁生宝更加成功,并对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特质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这篇论文打破了当时文坛对《创业史》一致好评的现象。 随后,李希凡、冯牧、任文等均发表了文章对严家炎的观点表示反对,包括柳青本人也撰写了《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在此文中他认为在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的合理性问题上他自己与严家炎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后严家炎也撰写了《关于梁生宝形象》《梁生宝形象和新英雄人物创造问题》两篇论文,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创业史》这部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的理解。 刘宁2011年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四期的《两种现实主义的论争—柳青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一文中认为:“双方的争辩实质是左翼文学内部捍卫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派与坚持“五四”传统一派的斗法。 同时在这一时期《创业史》中人们谈论较多的任务就是改霞,关于她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爱情话语和政治主题的冲突,二是爱情话语中隐含的知识分子话题。这实质是个人与国家、人性与阶级性之间冲突的表征。 ”

紧接着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政策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人们对打破以前固有精神状态表现出了分外的积极性。率先表现在“柳青精神研究”方面的就是1982年《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名为《<创业史>写作基地为何由富变穷记》率先对《创业史》进行发难,同时,《<创业史>中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由富变穷记》 也表达了对柳青《创业史》描写的合作化事业所具有的历史合法性的质疑。 这种打破表现在文学史上,就是1983年华中师范学院《中国当代文学》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就没有为柳青和《创业史》安排章节。

刘宁的《两种现实主义的论争——柳青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思考》还指出:1988年《上海文论》上发表了宋炳辉的《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长篇小说〈创业史〉》一文,以“狭隘的阶级分析理论配置各式人物”的观点指出了《创业史》被政治绑架的症结。此时,为了维护柳青和《创业史》的地位,罗守让、江小天分别撰写了《为柳青和〈创业史〉一辩》和《也谈柳青和〈创业史〉》的文章公开为柳青辩护。此时,当代文学批评也完成了由政治决定论向美学决定论转移,这是柳青研究的重大转折,也是新中国文学批评的巨大转型。

其次是1999年出版的两部对柳青评价的态度完全不同的文学史。一部是洪子诚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另一本是陈思和编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洪子诚版本的文学史用一节单独论及柳青和 《创业史》,而陈思和版本中则只出现了梁三老汉这个名字。

柳青是生活在那个全民讲政治的时代里,他的思想及言行又过分紧密地跟随着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造成了当今文坛与当时文坛对他的精神及作品的两极评价。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社会所处的阶段不同,人们的思想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也会发生改变,对一件事物的评价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有人认为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8],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创作是具有先验性的主观主义介入[9],有人觉得他长期固定在一个生活区域的创作方式存在局限性,有人觉得对他的过分推崇阻碍了后人登上更高的山峰。

作为一个成长于国破家亡时代又成熟于社会政治化程度空前高涨时期且天资不是很高的农村孩子,想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柳青能够努力的就只有尽量勤奋、诚恳、谨慎、无私等。尽管如此,但他仍然有着思想不够活跃,眼界不够广博等缺点。 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作家也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与自身能力的限制。 柳青在某些问题上还是有所见地的,柳青在与女儿的对话中就曾经提到我国民主和法制一定是由他们那一代人奠定基础并需经过几代人的奋斗; 柳青也意识到每一个人都会受到社会局限性、 阶级局限性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个人自身局限性这三个局限性的限制。

在那个一切都要强调政治性的时代,柳青的作品全面而又贴切地体现了国家政策方针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因为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而被人们所推崇。到了当今这个强调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信息时代,文学作品就被要求要展现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时候,“柳青精神”就显得那么地不合时宜。

“柳青精神”是当代文坛及当代中国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括的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经常反思自身及认真踏实的办事态度是我们当今这个追求快速高效但又略显浮躁的社会严重缺失的品质,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柳青精神”,需要对它的时代局限性予以警惕,但更要充分利用其中的优秀品质为我们的社会建设给予精神上的保障。 1997年李继凯教授所著的《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出版,认为“从文学史角度来看,能在文学史上引起持久争论的作品,肯定不是简单的作品”。 能促成这一伟大作品出现的“文学精神”,也绝不是简单就可以评判优劣的“文学精神”。

猜你喜欢
创业史柳青文坛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啊,柳青先生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新时代我们向柳青学习什么
《柳青在皇甫》《柳青言论集》出版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