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本地高校文化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以宿州市及宿州学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

2019-12-26 06:47解玮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5期
关键词:宿州宿州市研究成果

解玮玮

(宿州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

城市文化是在所在地区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基础上,综合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并结合各个时期的特殊性所产生的对所在地区生活人员有重要影响的文化符号[1]。 大学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逐渐形成兼具自身和城市文化特征的文化。

随着国家各线城市迅速发展,凸显城市文化成为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一张重要名片[2]。高校文化是一个地区生命力最旺盛,更新速度最快的地方。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市文化中融入新的价值观,需要地方高校人才进行专门性的研究。 城市文化的更新与发展,离不开高校文化的推动,高校文化的传播与影响,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接纳与推动。两种文化协同发展,既需要城市管理者的大力推动,也需要高校积极参与。城市文化与高校文化只有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和对接,最终实现两者之间协同发展。

宿州市在汉代时就建州管理,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中部城市。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城市文化的挖掘研究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文化在新时代的成长。宿州学院是宿州市内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对于城市文化、 地方文化的研究大多也局限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内,较少关注解决实际文化发展问题。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也欠缺相应的互动平台,导致目前宿州市城市文化与宿州学院的学校文化相互独立发展,互动与对话十分匮乏。

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形势下,各市各地都在大力推广,宿州市也在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地文化,但是在此过程中与宿州学院的合作联动就十分匮乏。 很多高校都是省属管辖,行动的速度和内容往往比城市更快、更丰富。宿州学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开展讲座、进行多个层次的党课、专题活动、主题晚会、主题比赛等,不断深化学生践行的意识。但是这种宣传影响力局限在学校内,对市民的影响不大,对城市文化的更新作用较小。 两种文化没有共享开发各自的文化资源,导致城市文化与高校文化在吸收熔铸新的价值观念没有起到更加广发而深刻的影响。

1 城市文化与本地高校文化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城市高校大多都是在一个城市深耕发展,校园文化不同程度受到所在地的影响。 宿州学院的校训“友善 博学 务实 奋进”,这与城市文化中的朴实、勤劳、善良相呼应。宿州学院扎根宿州市,很多教职工、学生都来自宿州市或周边市县,因此血脉中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会潜移默化影响大学文化的形成。

另一方面大学文化推动城市文明进程。 大学文化高于城市文化的一般形式,具有引领城市多元文化和城市文明进程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属性,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 与此同时大学文化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性,它以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上的人本性、 开放性特征,为城市发展提供不竭的新文化内涵与动力,加速城市精神的塑造与城市品格的完善[3]。

大学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肩负起社会文化风向标的使命。十分重视明辨是非、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4]。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思想道德要求,更需要我们从青年一代开始执行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5]。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任务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思政任务需要落实的主体还是集中于各城市中高校。 高校会积极回应、布置、落实这些思政任务,在学生中产生较广、较为深刻的影响。

宿州学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研究团队,有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

2 城市文化与本地大学文化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价值观,是全国上下不断贯彻执行的价值观,应当融入地方文化中。回顾宿州市历史,参看《光绪宿州志校注》,可以发现,宿州市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中已经在不同的维度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比如光绪时期,宿州市有义堂,制定了保婴、卹嫠等政策。 《中都志》曰:“士勤学问,民务农桑,有朴厚之风,礼让之俗”。《江南通志》:“宿州地辟民聚,风俗厚美[6]。 ”

可知宿州市历来民风淳朴,城市文化是血脉中一直流淌的,始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如今地方政府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城市居民远没有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程度。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没有重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城市文化与本地高校文化并不是相互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地方文化发展没有很好地利用高校文化的研究成果,高校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区位的资源。 双方没有重视两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1)互动缺乏主动性。大学文化研究更多的是倾向于学术与教学,对于该地区城市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因此高校文化发展过程中向城市文化靠近的动机缺乏,因此主动性缺乏。城市文化研究主要依赖地市的管理部门和专属文化研究机构。 他们更多的是着眼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因此在两种文化交流互动中,双方都不够积极主动,没有重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地方文化的发展往往将大学置之门外,使大学文化更像是城市中的文化孤岛。

(2)互动的目的性不强。双方之间的互动缺乏明确的目标,更深层次来说,地方文化认为高校文化与之差异不明显,与其他高校差异不显著,甚至认为地方文化包含高校文化。从功利的角度思考,高校文化对地方文化贡献是不显著的,对民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内因推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地方文化缺乏主动与高校进行文化互动的动力。 高校文化的建设与研究,着重在其教育功能,这是其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的,也是高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形成的惯性思维。高校将地方文化作为自身文化的建设内容缺乏主动性,一方面是地方文化的研究不够透彻,另一方面高校对地方文化纳入育人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互动目的不明确,互动行为不显著,两者之间形成死循环。

宿州学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及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角度进行,与城市文化中的对普通市民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学校也有关于行为组织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但是高校研究成果也主要倾向于教学科研,对实际问题研究较少。因此城市管理者能借用的成果也相对缺乏。

2.2 文化资源没有在两者之间实现共享

文本资料收集共享不健全。 宿州市有市图书馆和文史研究室,但是他们掌握的材料不会主动与高校对接。宿州学院筹建皖北艺术馆,场馆的主要展品和内容大多是依靠学校的资源。 双方之间缺乏一个资料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双方现有的文献资料等。但是在实际互动过程中,地方政府、机构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研究资料匮乏。

研究成果互动交流不够。 高校对于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多是以论文、书籍等文字的形式呈现,或者通过校内讲座,在学生中进行,影响面窄。 高校的学生很多不是本地学生,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传播更为有限。资源的缺乏、影响途径缺乏,都导致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的研究和重视有限,难以调动积极性。学校研究成果影响不大,难以吸引对方政府的关注,因而双方互动难以持续有效进行。

2.3 缺乏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机制

双方沟通缺乏一定的机制。 地方政府和机构常依赖自身的研究机构,但是政府机构研究的着眼点与出发点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难以全面深刻地解读地方文化。高校设立专门的研究课题,但是高校师生只能借助学校的研究平台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难以被地方知晓或应用,研究成果局限在高校范围内。双方之间没有相应的沟通平台,也没有互联机制,因此两种文化互动既缺乏主动性,又缺乏外在动因。

3 两种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

地方政府和机构应该搭建相应的学术研究平台,共享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高校教室学生的研究能力,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及影响力。以研究平台为媒介,增强双方的互动交流,丰富研究成果,提升研究水平。

3.2 扩大地方文化宣传影响力

研究成果需要转化成一定的形式,方便普通群众学习了解。文化研究的目的,是希望普通群众能够借助这些研究成果,多一些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地域自豪感。通过对自己家乡的文化知识学习,提升他们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进一步促进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重视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的互动

因为地缘关系,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互动。但是这种互动是潜在的,需要主观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互动。地方文化的发展需要批判地前进,因而离不开高校专门人才的深入研究。高校的研究成果只有落地,才能实现其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地方文化与高校文化共同发力。 两者要充分实现资源与成果共享,拓宽合作渠道,探索新的合作发展模式,不断吸收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宿州宿州市研究成果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春天的脚丫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百褶裙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病害高发、无药可医,究竟为何?诺伟司创新研究成果助力鱼虾尽情吃、纵横长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十大基础研究成果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园区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两个基于CdⅡ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发光传感中的应用
宿州诗群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