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艳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60)
前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业与生活,甚至还会危及到大学生的生命。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高校乃至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紧迫问题。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危机干预进行深入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要想更好的概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就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第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
从目前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较为乐观的,他们通常会持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所遇到的所有困难。然而,还有很多大学生缺乏健康的心理,这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是十分消极的,他们一般都会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有一定的自杀倾向,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校乃至社会必须对其加以高度的重视,若不及时采取对策,是很难推动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的。
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类:第一,发展性危机。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在个体成长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危机,例如,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感悟的问题、环境与人际关系适应的问题、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问题、就业与求学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通常源于大学生的内在影响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性和内生性;第二,情境性危机。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例如,暴力伤害、考试失利、遭遇亲人离逝、班干部竞选失败以及失恋等,这些问题一般源于大学生的外在影响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外生性。从目前来看,大学生遇到发展性危机的概率是比较大的,但是危害性却不大;而大学生遇到情境性危机的概率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但是危害性却较大,一旦遇到,其后果不堪设想。
大学生心理危害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主观原因;第二,客观原因。
在突发事件和外部环境都相同的情况下,每个大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和心理承受能力。一些大学生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反而会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在此过程中,不仅磨练了意志,还获得了更好的自我发展。然而,还有一些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会产生怯懦的心理并选择逃避,此时的他们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致使他们一直沉浸在消极的情绪里,最终会造成很坏的后果。由此可见,主观原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成因。而主观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差错。由于大学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所以,他们很难客观的评价自己,自我认知差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陷入无止境的负面情绪里,一旦获得奖赏,就会出现自我崇拜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大学生也难以形成发散式的思维模式,在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时,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并不能把眼光放的长远;第二,个性缺陷。个性缺陷不仅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还受后天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既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又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这些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个性缺陷。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中,他们都没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惊慌失措。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校园生活,自闭心理很严重,这些大学生一旦受到刺激,就会丧失理智,伤害他人;第三,抗压能力差。由于大学生尚未完全的步入社会,所以,他们还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与理想,向往着纯真的友谊与爱情,但是社会往往是残酷的,当真正步入社会之后,他们很难接受如此巨大的反差,适应的大学生会继续生存下去,而适应不了的大学生则会被社会淘汰。
困难和挑战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无法避免的,若大学生不能及时解决这些困难和挑战,就很有可能引发心理危机。而这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第一,学习方面的压力。从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致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思进取,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不够优越,又由于学习成绩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所以,他们在学习方面会有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危机;第二,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集体宿舍生活对于一直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大学生来说并不适应,这些大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相处久了,必然会引起纷争。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有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心理危机;第三,就业方面的压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也对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这就使得各大高校不断的革新就业制度,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危机。
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认知模式;第二,平衡模式;第三,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认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状态基本平复,使其逐渐接近于危机发生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认知模式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所以会受到心理危机事件的影响,就是因为大学生对心理危机事件进行了错误思维,而并非心理危机事件本身。
平衡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刚刚发生的时期。平衡模式认为,发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其心理状态本是较为平衡的,正是由于心理危机事件的来临打破了大学生的心理平衡,他们感到所要面对危险事件不能用以往的应对机制进行解决,最终导致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大学生在遗传天赋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由于大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既与内部困难有关,也与外部困难有关。除此之外,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利于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要想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发泄情绪的平台;通过咨询师的不断引导,为大学生重拾信心奠定基础;通过构建完善的专业心理咨询辅导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要想建立健全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高校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心理危机处理的信息沟通制度;二是构建心理危机应急处理中的快速支援制度;三是构建心理危机预兆识别预警制度;四是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值班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各种心理危机情况,从而有效抵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知识,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其次,高校应该积极组织教师和辅导员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以此来帮助教师和辅导员提高识别心理危机的能力,这对干预对策的有效实施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一方面,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施展自身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高校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中,让他们一直处于身心愉悦的状态,这对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深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危机干预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概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探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认知模式,平衡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并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构建心理危机信息反馈系统,建设心理危机预防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