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超
(宜宾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兴技术在方便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微信使人们生活更方便,但其丰富的推广文章占据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使得人们不再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整本书,信息交换的流畅使得传统信件成为历史。然而,新媒体时代同时也造成传统伦理割裂、人际关系疏远、浮躁心理蔓延等社会问题的出现。特别是隐藏融汇在各样信息中的西方消极思潮与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其中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最大且最深远的当属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思潮,其内涵跨度大、综合性强,至今就其定义也没有达成统一意见。然而,我们却可以从其表现出来的反传统、反权威、去中心化等基本特征予以分辨:
第一,反基础主义。无论是西方传统神学、哲学体系(基督教神学体系、古希腊哲学体系),还是近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都强调宇宙有一个自有永有的本源(第一因)。万物的生长死亡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基于这个本源既定的规则之上,通过对“本源”的认识达到对万物的认识。然而后现代主义却主张解构基础主义,否定“本源”的存在,认为人的思维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第二,反中心主义,消解整体性、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就像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总是在和父母唱反调,为了反对而反对。主要体现在过度宣扬“相对性”、“偶然性”、“不确定性”、“不可知”、“不可表达”等思想,否定事物间的关联性、同一性和整体性。后现代主义认为应该解构传统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即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由“外”揭示“内”来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第三、反理性,消解现代性。人类以理性为武器战胜了封建王权和专制主义,然而理性同时又成为后现代主义者们的众矢之的。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主义将人的理性发展到了极致,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理性将人从王权和上帝律法中释放出来,又对人产生新的奴役,理性在现代主义者的拥戴下成了新的崇拜对象和“神”。因此,后现代主义者主张解构现代主义并与之相关的现代性观念。
后现代主义通过网络媒体、影视、音乐、文学等载体,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观念认知,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信仰缺失和对宏观叙事及英雄楷模的解构。当前在青年人中盛行的“鬼畜文化”便是这种现象的例证。这些影视作品不停地暗示观众,任何人都可以被恶搞,只是娱乐而已。然而,久而久之就会在不经意间消解掉英雄楷模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道德中的支撑作用。比如,近年一系列“抗日神剧”通过过度夸张我军人物及过度丑化敌人来制造收视率。殊不知,这种“高级黑”的结果反倒是让观众对作品及剧中人物嗤之以鼻,甚至历史观被扭曲。再如,《武林外传》解构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或是侠义,或是爱国,或是忠勇的各种著名人物形象,转变成普通人甚至丑角的形象。这种现象对于传承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更是容易轻看党的事业,故意恶搞抹黑革命先烈和党的历史,严重阻碍了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实现。
大学生原本应当背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国家命运的每时每刻都应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反权威”“反等级”“反集体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滋生出无政府主义倾向,甚至质疑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部分大学生在这种观念的诱导下利用翻墙软件浏览墙外网站,听信境外敌对势力的谣言,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产生极大扭曲。或许他们并不会立马做什么激进的事,但他们的思想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同学。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搞的是打着“政治协商”旗号的一党专制,认定自己生活在没有自由,没有平等的地方,羡慕欧美那一套所谓民主政治。同时,这部分学生反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高校辅导员制度,认为这是对大学生的洗脑和思想控制,而这正是敌对势力希望达成的效果。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在部分学生身上还有其他表现形式,比如不尊重老师和长辈,反抗课堂权威,集体意识淡薄等。持此观念的大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对于国家民族的命运显得漠不关心,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
当代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的大学生多多少少都受到过后现代主义中的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否认客观真理和标准的存在,模糊既定的规则,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更为极端者认为,人与人之间针对同一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共识,就连阅读也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误读。他们会抗拒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会质疑曾经接受并认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因为他们认为“可以对政治进行不同的评价或采取说不清的态度 ”。激进的学生会表现出主张政治多元化的倾向,而多数的学生则对政治抱持冷漠的态度,认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及社会治理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相对主义消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导致他们单以物质享受为追求,以个人利益为最高准则,没有政治立场和底线,从而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律法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维系着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公序良俗,立定了善恶是非的标准和人行为的底线。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和律法体系是禁锢人思想的“元凶首恶”。这是因为后现代主义的另一特点,即反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整体性,过度强调自我意识,反对既定规则。在当下的影音作品中,这样的元素可谓是比比皆是。比如,在现行诸多影视剧中对“爱情”的诠释不是像传统作品侧重于描写纯粹而强烈的情感,而是通过“反禁欲主义”的方式。这种暗示会使大学生摈弃传统观念,认同婚前性行为,致使我国高校艾滋病患病状况日益严峻。再如,使年轻人为之疯狂的现代流行音乐,其中很多曲风就混杂着后现代主义观念,如重金属摇滚乐、Hip-hop音乐等。这些音乐使用大量不协和音程与和弦使人意识混乱,歌词中往往充满“叛逆”、“纵欲”、“利己”等教导,甚至是关于暴力、死亡等极度消极的暗示。在这些后现代主义文化作品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道德认同感和敬畏意识淡薄,以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价值观陷入虚无主义,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漠不关心。
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在意识形态领域其正悄然地争夺年轻人的心。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同时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我国高校首当其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动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议题。首先,要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团建,高度关注教师、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思政、近代史类课程,要确保教师讲授知识及观点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确保学生党员担任学生会、社团组织主要职务,特别是与社会接触频繁的外联部门;再者,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即时摸排和关注,对于心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干预,严重者劝其就医,帮助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然而,观念教育不同于知识传授,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培育和养成,传统思政与课堂思政相结合的全天候育人符合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传统思政的主体是高校辅导员、学工系统教师及党务工作教师。通过主题班会、个别谈心、党建活动等途径,纠正学生无意间表现出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并将我国新时代系列重要思想输送给学生,帮助其树立起爱国、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的主体是专任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与课程有关联的学生有疑惑或有误解的社会问题或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此同时,通过积极进行教改和课程研究,将新时代系列重要思想融汇于专业课程中。
随着当前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的注意力被天花乱坠的信息所吸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的是要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校园。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方面,如校园建设、教学设备、图书馆规模等;也包含精神方面,如校风、教风、学风等。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干预不良思潮影响方面看,有效的途径是最大限度杜绝流行APP对学生碎片时间的挤占,如微信朋友圈、抖音等。首先,通过相关考核机制对大学生图书借阅量作出要求,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出针对性的建议;其次,专业课程的作业设置要以教材为中心,又要脱离教材,需要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完成;再者,向学生推广学习强国APP并布置学习任务,定期开展讨论,使学生的碎片时间不再完全被娱乐化APP所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