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凌燕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231-01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讲到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的西方音乐部分时,教学效果非常不好。在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喜欢交响乐的学生占30%,喜欢听交响乐的却只占5%,你知道的古典音乐家有哪些?大部分同学只知道贝多芬、莫扎特。你知道哪些古典音乐作品?学生能说出的就很少了。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喜欢听交响乐,而且对古典音乐非常排斥。学生对古典音乐是望而却步、知之甚少的。他们多数认为交响乐高高在上,听不懂,也不愿意听。交响乐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是音乐的精华所在,它能带给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高层次的听觉享受,是一份饕餮盛宴。
针对现有的问题,笔者试着从现代信息技术出发,利用平板互动与学习平台去服务课堂和帮助教学。笔者选取了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和第二十一节《德彪西》这两节课。课本只选取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和德彪西的《大海》的第一乐章作为鉴赏内容,两个乐章的时间也分别将近10分钟。课堂上让学生10分钟完整的聆听乐曲,学生的常态表现是听一会就写作业,弃而不听,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听着就犯困了。交响乐的曲式结构以及听赏要点,学生一问三不知。于是,笔者认为,与其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不如让学生主动的去聆听。笔者以《幻想交响曲》和《大海》为例,谈谈是如何设计的。
案例一:第十八节《标题性交响曲的诞生》
本节课,笔者打破常规的教学顺序,采用直入的方式,先让学生听音乐进行创作交响乐,然后再分析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课堂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设置多个活动让学生参与,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具体做法:将《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按照曲式结构进行分段,通过专业的作曲软件和视频编辑大师等对音乐进行剪辑和加工,分成了引子—圆舞曲—中段—圆舞曲—尾声五部分,并对五部分进行编号,用于后面的学习。
课上,不急于讲解标题音乐,而是让学生先试着创作标题音乐,这样学生能在创作中更加清楚的了解标题音乐。此环节我让学生使用了平板电脑、移动APP和双课堂的电子书包,通过双课堂网络教学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聆听的音乐片段,有效解决了课堂上教师的一刀切、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音乐,更有助于学生记住五个音乐主题,效果事半功倍。而且通过双课堂网络教学,在课上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我可以和所有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不同班级也可以互相学习。
案例二:第二十一节《德彪西》
导入环节:通过欣赏印象主义绘画作品,让学生从视觉上知道印象主义流派追求的梦幻的美的艺术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来思考作曲家如何通过音乐技法来达到印象主义绘画所达到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以色彩贯穿整个课堂。
新课教学环节:在分析《海上——從黎明到中午》中,课前通过一些专业的作曲软件和视频编辑大师等对音乐进行剪辑和加工,分成了引子——第一段音乐——第二段音乐——尾声四部,用于分段学习作品。我在课堂中利用钢琴、长笛等乐器来辅助教学,让学生现场体会不同的乐器音色带给他们的色彩感觉,课上我安排学生模唱音乐作品主题,分析音乐要素的改变带给我们的音响色彩感受,用“唱”—“听”—“对比”等形式鉴赏作品,便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较为理性、清晰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探究环节: 笔者设计了通过听音乐进行即兴创作的手段让学生完整的聆听作品,这个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平板电脑、移动APP和双课堂的电子书包,通过双课堂网络教学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课上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我可以和所有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整个交响曲长达9分钟,学生通过一个新的手段,很有兴趣来认真的聆听和创作。通过课上的展示,我发现学生都能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很好的陈述,有一部分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现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副印象主义绘画作品,还有的学生用散文、诗歌还有一些对作品的感受等文字的方式,我即兴的给学生的作品加入音乐,让他们配乐朗诵,效果很好。
从两个案例中,笔者大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用了平板电脑、移动APP和双课堂的电子书包,通过双课堂网络教学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在课上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我可以和所有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不同班级也可以互相学习,实际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学会分析作品,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到见解,达到鉴赏乐曲的目的。为课后进一步欣赏、探究其他乐派的音乐作了一个很好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