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一篇好文章,一篇好文章的好的語段都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它的起承转合,它的观点与佐证,它的抑扬和铺陈,它的暗笔与明章,都会达成某种和谐与平衡。这是写作者在写作艺术上的必然追求。
可是,文本在读者面前却是不可控的,他会随着读者的阅读素养、生活经历、思想观念等千差万别的因素而失去稳定,变得异彩纷呈,长出千姿百态的相貌来。比如,曹雪芹写了一个《红楼梦》,他就完成了他的工作,可是面对读者他没法设定标准来规定谁有资格读谁没有资格读,或者要求这样读而不能那样读。所以鲁迅才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1967年发表《作者之死》,他宣称“读者的诞生必定以作者之死来作为代价”。这里的作者之死并不是作者真的死了,而是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丧失了专属解释权,文本恢复自由,就为读者释放了巨大的解释空间。
其实,这样的观点和看法,还可以开出一个很长的清单。
这跟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素材大多源自我们的阅读体验,而不是生活经历激起的火山喷发。所以,怎么摆脱作者意图而有效去运用你读过的文本,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了。
二、实践案例
我们不烦先来做这样两个尝试。首先给学生提供两份材料:
1.将学期以来学生写过的材料作文梳理汇总,用学案将原题呈现;
2.从李修文的散文集《山河袈裟》一书中选出部分文章题目和语段,作为偶然性阅读材料提供。
下面是教学流程:
(一)引入
前两天,我读了一个人的散文集,是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在这本散文集当中有这样几个题目我印象深刻,《我每次醒来,你都不在》《认命的夜晚》《羞于说话之时》。
你知道李修文想写什么吗?没读过当然就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先来做个小尝试。
(二)写作实践
1.用标题“认命的夜晚”中的任何信息来写成都市一诊作文。
要求:①字数上一小段或几句话即可。
②让你写的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稳定,也就是逻辑完整地表意。
学生写作交流后,老师呈现示范语段:
历史上有太多黑暗的夜晚,有太多人在这样的夜晚中认命、屈从。那些不认命不屈从的便成了黑夜中的光,照亮了在尘土中匍匐的众生。秋瑾在这样的黑夜中,慷慨行走,以“金瓯已缺总需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奉献精神将一个民族“认命”的命题证伪。
2.用下面这个语段的某个信息来写学案上你想写的任何一个材料作文。
但我还是大吃一惊:来者不是别人,是给我装过宽带的电信局临时工老路,我和他已经一年不见。只听说他不在电信局干了,不料他就在离我千步之内的地方当油漆工,工作之余,在后半夜的工地围墙上专事创作。
到今天,又过去一年多了,老路早就不做油漆工了。昨天,他正式离开了武汉,实际上,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以他的年纪再出外谋生,结果可想而知。原本,他是来找我陪他去归元寺求签,于是就陪他去了,老路求了一个上上签。直到回来的路上,老路依旧沉浸在激动之中,车过黄鹤楼,他告诉我,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求到上上签。
——李修文《我每次醒来,你都不在》
学生写作交流后,老师呈现示范语段:
真正站起来的国家是让每个人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坚实的生活信念和信心,而不是在生活的尴尬面前陷入无望和无奈。犹记作家李修文在散文《我每次醒来,你都不在》中所写的一个叫做老路的油漆工,艰难的生活可以让他为生平第一次在寺庙中求得上上签而久久激动。看似是一份小安慰,实则是一场大辛酸。
通过这两个写作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阅读的发生是随时随地的,阅读的内容也充满变数,而高考写作题目也难以预料,可是我们依然可以将偶然发生的阅读体验和作文材料关联起来进行写作,这就说明写作成立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灵活的思维品质。
三、策略探究
从高考写作的角度来说,平日里我们所掌握的材料、阅读过的文本,为什么要向一个特有的方向倾斜?那是因为高考作文是有要求和导向的,将自己阅读积累的文本用来进行任务性写作,就要进行合目的地倾斜。
那么,根据教学实践,我们试着总结一下,面对自己的阅读经验,写作时合目的地倾斜可以从如下路径入手:
(一)借词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被语言环绕的生活,各种各样的话语措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作家格非谈鲁迅时说:“如果按照语言学的理论,鲁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本身作为一个结构,对作者具有强大的控制力,表面上他是主动的,也就是说他在使用语言,实际上也是被动的,因为语言在控制它。”[2]
这好比我们看到身边一些面馆招牌,“面缘”“面对面”“好面子”“一根好面”等等,不知道是文化生活影响了取名还是取名丰富了文化生活,总之就构成了我们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据此也可以写一篇关于国人文化的文章了。
比如可以这样写:
“好面子”也是一种动力,好面子的人往往好胜,为了面子愿意去拼愿意去奋斗,很舍得花力气做好一件事,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嘛。一家面店面做好了,也就是老板的面子和名声。一家小店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如此,好(hào)面子也一定程度上能收获好(hǎo)面子。
这里其实并没有发生一般认知上的完整文本阅读,但依然属于广义的阅读,我们看到这些有意味的面馆招牌觉得有趣就形成了阅读体验,而只要思维灵动,这些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词语就会引爆你的思维,促成你的写作。
(二)用意
借用所读文本的语意,可分为局部词语意和整体文本意两个方面的借用。
词语上,用本意,也用象征意,其实是借词的深入。比如对“认命的夜晚”这个标题中“夜晚”这个词语象征意的有效使用;
文本上,则是用文本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可以用来谈人生的追求、人生的风景;比如上文李修文《我每次醒来,你都不在》那个语段中“老路依旧沉浸在激动之中,车过黄鹤楼,他告诉我,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求到上上签。”这个句子,可以正用其意,可谈人无论在什么境地都需要一点精神寄托;也可以反用其意,可谈卑微生命个体的无力感和辛酸处。
(三)借事
要合目的,就要抓取事件有效的局部,并聚焦阐释。比如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当中的一个经典例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谈读书专注、谈交友同道、谈心性沉稳、谈人性真伪等等话题,但虽然是同一则材料,基于不同写作目的而抓取的事情关键点却是不一样的。
四、结语
有的同学写作不好,常常归因于自己阅读太少。其实我们每天都在阅读,看到一个标题,一段话,一个商店的名字等等都是阅读,所欠缺的只是灵动的思维。其实作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并不绝对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表达什么,你要做的就是把你所见,把你所读进行合目的地倾斜。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A].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格非《文学的邀约》[A].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何璋,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