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深度阅读与微专题学习设计

2019-12-25 07:02饶满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司马懿周瑜刘备

一、《三国演义》阅读现状

笔者前不久对江苏某四星级高中高二文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大致上反映了学生阅读的真实状况。这所学校共有3个文科班,总人数148人,三个班各项数据和比例大致相同,下表是其中一个班的情况,全班共50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较早开始了《三国》的阅读,所受影响多样化,多数人已经通读了原著,但真正喜欢阅读《三国》的人比例较低,只占30%,与不喜欢阅读《三国》的比例大致相当。

不喜欢阅读《三国》的理由,比较集中的有:“人名太多,记不住,人物出场没多久就死了”;“人物情节太复杂,血腥场面多,打打杀杀,内容无趣”;“人物层出不穷,你欺我诈,视性命如草芥,有很多小配角的情况弄不清”;“没有细腻的情感,道德观有问题”等等。而喜欢阅读《三国》的理由,较多的是“我是诸葛亮、赵云、周瑜的死忠粉”,“为赵云打Call”,“情节引人入胜”,“寫出了英雄们的叱咤风云和落魄”等等。

由此可见,整本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会对阅读产生一定干扰,有的“过场式人物”就多达数百人,这对习惯了快餐化阅读、浅化阅读的学生来说,是容易造成混乱的;其次,长篇小说情节复杂,多为非线性结构,头绪繁多,要梳理情节是不容易的;第三,长篇小说的内容多与当代生活“有距离”,时代背景、社会氛围、思想观念以及人的审美趣味等,都可能与今天不一样,这也会对阅读造成干扰。

当然,这份样表的数据只反映高二文科生现状,不能反映理科生的阅读状况,文科女生居多,性别差异是存在的,可问题在于,文科男生喜欢《三国》的也不很多。在回答“受谁的影响而开始阅读《三国》”这一问题时,有7人选择了“其它”,这个“其它”其实就是“三国杀”等游戏。

二、微专题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阅读现状,我把深度阅读作为《三国》阅读的总体目标,学生不喜欢《三国》可能有性别因素和性格因素等,但没有真正读懂、读透应该是主要因素。因此,我把《三国》专题学习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着眼点和出发点都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深度阅读。

目标一:学做人。《三国》最吸引人的是英雄人物。三国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辈出。除了刘备、曹操、孙权,还有蜀国的“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姜维等,曹魏的郭嘉、荀彧、许攸、司马懿、张辽、许褚、庞德、夏侯渊等,东吴的周瑜、黄盖、程普、鲁肃、吕蒙、陆逊、孙策等,这些人物一个个形象突出,个性鲜明。有的仁义厚道,有的豪气干云,有的智勇双全,有的轻财重义,有的忠诚守信,有的古道热肠,有的高瞻远瞩,有的谋略惊天。有文才,有武将,有统帅,有义士。学习《三国》,就是要学习这些风云人物的天下理想、胆魄智慧和义勇精神。“三国演义”演绎的是正义、道义和情义,做人就要做坚守正义、道义,视情义如山之人。

目标二:学做事。《三国》情节复杂,魏蜀吴三条主线,串起若干脍炙人口的故事。“一王死孝”“二士争功”“三英战吕布”“三顾草庐”“三让徐州”“三气周瑜”“三江口周瑜纵火”“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定三分隆中决策”“荆州城公子三求计”“三大战役”“四次舌战”“四大单挑”“过五关斩六将”“五虎上将”“诸葛亮安居平五路”“五丈原诸葛禳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水淹七军”“火烧连营七百里”“袁公路大起七军”“孔明巧布八阵图”“九进中原”等等,这些故事千年流传,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习《三国》,就是学习英雄人物高瞻远瞩,临危不乱,有预见,有智慧,精心安排布局,善于总结反思,对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在一些紧要关头,能果断出手,把握机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目标三:明得失。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王朝兴衰,自有其规律,作为读者,要探求其中的得失。第一是为政之得失,魏蜀吴三国在为政上各有成功的经验,也各有失败的教训。第二是为人之得失。《三国》中的人物各有锋芒,也各有不同的结局。有的成就了伟业,有的遗恨而终。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能积极思考,深入探求,抓规律,明得失,就能更好地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修炼自身,完善自我。

三、微专题学习准备

1.《细说三国》(黎东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品三国》(易中天著,央视《百家讲坛》)

3.《三国那些事儿》(郑中著,中国三峡出版社)

4.《三国演义》(毛宗岗批评本)

这些书目仅是推荐书目,不一定全部要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进行选择。

四、微专题设计

新课标指出,专题学习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时,将母专题分解为若干子专题,即微专题。微专题的要义在于“微”,若干微专题组合而成大专题,它可以聚类,然后搭建起“卯榫”式结构,形成立体的《三国》专题。

《论语》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我引导学生借用这句话把《三国》的庞杂内容按人物分为三类,从而形成三个微专题。

(一)“仁者不忧”专题

仁者爱人是儒家传统,也是中国人推崇的人格风范。刘备是“仁”的化身,是仁君的杰出代表,刘关张之义,赵黄之忠,都是这种仁的突出体现。

问题:鲁迅认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你如何评价刘备之仁?请结合小说原著进行分析。

明确:从“刘玄德携民渡江”可以看出刘备爱民如子,也深受人民爱戴;从“三让徐州”可以看出刘备对仁义的坚守;从庞统劝刘备迅速果断夺下益州而刘备不忍心害刘璋可以看出刘备的仁慈宽厚。

刘备是一代仁君的形象。他胸怀大志、知人善任、广纳忠言、体恤百姓,一生“仁德及人”,“信义著于四海”,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其盗者皆化为良民”,使民“丰足”,“远得民心,近得民望”。他认为:“若济大事,必以民为本”,颇有孟子“民惟邦本”的思想。刘备爱民,也爱才。他与关、张二将是结义兄弟,三人无论身处何种险境都始终肝胆相照、不离不弃。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临终时将其子与天下都托付于诸葛亮,是何等的信任!

至于刘备的仁爱究竟是不是“似伪”,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讨,让学生回到原著中去,以原著的细节来作证。

(二)“智者不惑”专题

智者作为某一政治集团和军事团体智慧的源泉,其直接影响仅限于集团内部,但间接影响则要波及整个时代,他们往往承担着集团灵魂和主心骨的作用。司马懿之于曹魏,孔明之于蜀汉,周瑜之于东吴,都是这种智者的体现。当然,智者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有差异的,笼统看似是个智者,但他的出场与退场都不怎么光彩照人,与孔明相比,只能算个二等智者。这个专题的价值在于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进行深度阅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深度阅读的积极性。

问题一: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谁更厉害?

明确1: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比较标准,标准统一了才能进行比较。其次,要明确比较的材料范围是《三国演义》,而不包含正史如《三國志》等。第三,比较角度可以确定为内政、打仗、权谋、人品等四个方面。

从内政表现来看,诸葛亮最强,陆逊最弱。曹、刘、孙三家基础最弱的是刘,诸葛亮出山前,刘备一直处于“流浪”“打游击”状态,说得好听叫韬光养晦,说得不好听就是四处乱窜。那时的刘备,要人没人,要枪没枪,要根据地没有根据地。隆中定三分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始实施兴汉计划。“隆中对”实际成为了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集中体现为“联吴抗曹”。刘备夺了西川后,让诸葛亮拟治国条例,严刑正法,可以说,诸葛亮是蜀国内政方针的拟定者和实施者。

孙坚和孙策已经打下了江东基础,孙策临终托付孙权大事时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就决定了周瑜不可能将主要心事放在内政上,周瑜的主要职责是外事,在内政上自然不如诸葛亮。司马懿的内政能力自然很强,但《三国》中只写了他的政变夺权,内政管理方面着墨并不多。而陆逊基本上没有真正接触内政管理。

从打仗来说,四人难分伯仲,也很难比较,周瑜没有与诸葛亮、司马懿打过仗,司马懿没有与陆逊打过仗,陆逊没有与诸葛亮打过仗。但这四人都长于智斗,周瑜虽没有直接与诸葛亮打仗,但智谋上的较量通过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三气周瑜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诸葛亮力胜周瑜。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是《三国》最精彩的内容之一,六出祁山是最集中的体现,从过程来看,诸葛亮胜,从结果来看,司马懿胜,二人打了个平手。但从“尊刘贬曹”的立场看,诸葛亮胜出一筹,因为诸葛亮条件不如司马懿,他有一群“猪队友”。如果单从打仗的结果看,司马懿第一,因为司马氏最终改了朝,换了代;周瑜第二,因为赤壁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陆逊第三,因为夷陵之战伤了蜀国的元气,加速了蜀国的覆亡。诸葛亮第四,因为过程性战役胜的多,颠覆性胜利的大战役则几乎没有。

从权谋来说,司马懿第一,从“司马懿诈病赚曹爽”“魏主政归司马氏”等可以看出。当然,其他三人皆重于主君,无需溺于权谋。也就是说,这个角度的比较价值较小。

从人品来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排第一;周瑜和陆逊都是个人才华出众,深得主公倚重,都建立了丰功伟业,都是忠诚智慧的大帅才,但周瑜更有大英雄气概,所以周瑜排第二,陆逊排第三;而司马懿深陷于权力斗争漩涡之中,阴谋阳谋兼具,人品相对不如那三人纯粹,故排第四。

问题二:《三国演义》写到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些计策?蕴含着怎样的智慧?

明确:《三国》涵盖了全部三十六计,美人计、苦肉计、连环计、空城计、上屋抽梯、调虎离山、走为上计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计谋。教师可列出三十六计,让学生到原著里去找寻对应的情节,并探求每个计策中的智慧。

(三)“勇者不惧”专题

这也是中国叙事文学推崇的精神特质,为正义而一往无前,为良知而勇于担当,为伟大的事业而不惧牺牲,这正是社会需要的勇者。许褚裸衣斗马超、赵子龙单骑救主、黄盖诈降、邓艾偷渡阴平、祢衡击鼓骂曹等等,无一不是这种勇者的体现。

问题一:三国武功谁第一?五虎上将谁第一?

明确1:这两个问题有重叠,也没有唯一答案,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座次,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力和概括力。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阅读原著,研读细节。

明确2:武功的高下是要通过双方的打斗来比较的,然而《三国》里的众多英雄并没有直接过招,所以很难判定。另外,武器不同,招式不同,对象不同,非要把他们拉到一起比较,也找不到合理的标准。当然,借助新媒体技术,虚拟一场大战,也是可以决出胜负的,这应该是学生很感兴趣的。

问题二:真假英雄辩。

明确:这是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谁是真英雄,谁是假英雄,从大历史的视角进行分析,顺应历史潮流并成为了弄潮儿的是真英雄,反之则是假英雄。从道德情感角度进行分析,具有真诚、忠诚、率性、勇敢、重情义、守道义、不惜生、不惧死等品质的人,是真英雄,反之是假英雄。

问题三:从“祢正平裸衣骂贼”“许褚裸衣斗马超”中两处“裸衣”看勇敢者的精神品格。

明确:祢衡是文人,许褚是武将,无论文武,勇敢者都是不惧死亡、不惜生命的,其前提是忠信和道义。

以上只是例举,类似的问题还可以无限拓展。

五、微专题活动

(一)建立人物微信群

对于众多人物,可采用分类法,将复杂的人物按魏蜀吴阵营,分为不同的类型,帮助学生建立人物关系圈。有了“朋友圈”,还可以建立“人物群”。这样,数量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就有了序列,比如蜀汉朋友圈,可以建立“五虎上将群”“三兄弟群”等。比如曹操手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可建立“曹操智囊团群”“曹操猛将群”。再比如孙权的谋士主要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四人,他们先后担任了东吴都督,可以建立“东吴都督群”等。这些朋友圈和群不用老师去建,只需交给学生去做,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整理,还可以让学生给群取名字,还可以进行建群比赛,分析群里人物性格的异同。总之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整理,自主研讨。

(二)三国地名微专题研究

学生的盲点是地名太多,方位不清,不知故事发生在哪里,再加上人物活动空间转换迅速,一会儿在某处,一会儿又到了另一处,如果不是很了解中国行政区划,要弄清三国场地转换,是很不容易的。退一步说,就算是对中国地理行政比较了解,也不一定能梳理清楚,因为很多地名有古今差异,辖治范围也很不一样。可让学生填写三国重要地名古今对照表,帮助学生梳理阅读脉络。

地名微专题研究价值在于弄清战争方位、战场背景和地名承载的文化积淀,比如:

①江山险要。无论是祁山、天荡山、定军山,还是官渡、赤壁、猇亭,还是长江、汉水、漳河,还是葭萌关、剑门关、涪水关,这些名称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地理概念了,山巍巍,水滔滔,雄关漫道,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山水关隘已经与英雄人物联成一体了。

②风云际会。从长江两岸到中原大地,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到西北荒漠,中华大地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多少英雄成就了伟业,多少豪杰留下了苍凉,荆州、冀州、徐州、益州等古地名,很容易让人生出英雄出九州的豪情。

③人物风流。三国古地名见证了风云激荡,见证了人物风流。走麦城,空城计,失街亭,暗渡陈仓,过五关斩六将,三让徐州,三顾草庐,身在曹营心在汉,辕门射戟,六出祁山,九进中原等等,这些地名既是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更积淀成深厚的中华文化了。

(三)三国情节微专题研究

《三国》是军事战争题材小说,打杀场面不少。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三国》等古典小说血腥场面太多,不适合中学生阅读。有些家长甚至阻止孩子阅读,有些学生尤其是女生也不喜欢阅读。

从这个角度说,《三国》的阅读价值还需要教師正面引导。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世上不止有《白雪公主》、《灰姑娘》,还有《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现在的世界是从远古走过来的,现代价值观也是逐渐形成的,人类的发展进步就是不断地由错误走向正确。因此,《三国》不仅要读,还要读通读透。当然,《三国》有些情节确实血腥,但那是战争,不是生活,杀人在生活中是犯法的,但在战场上是合理的。

《三国》主要情节可以设置为10大微专题:①董卓集团覆灭记(1-9回);②吕布集团覆灭记(10-19回);③袁绍集团覆灭记(21-32回);④赤壁之战(33-57回);⑤夺两川(58-73回);⑥夷陵之战(74-86回);⑦七擒孟获(87-91回);⑧六出祁山(92-105回);⑨九进中原(106-115回);⑩三家归晋(116-120回)。

每个微专题至少包含3大要素,即背景、过程、结局,三大要素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微鉴赏内容。以“夷陵之战”为例,可以让学生形成如下问题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发生?夷陵之战是必然要发生的吗?关羽的性格有什么致命的缺点?张飞之死是可以避免的吗?刘备兴兵伐吴是感情冲动还是理性决定?诸葛亮为什么不随刘备伐吴?等等,这些问题既没有高深的专业难度,也不至于只停留在“知道情节”的层面,它们属于典型的微鉴赏。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立体的阅读体系。

整本书阅读指导要基于学生的阅读实际,基于学生的阅读困惑、困难,进行专题化的微鉴赏设计,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深度阅读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

饶满林,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司马懿周瑜刘备
读懂刘备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刘备与徐州
老谋子司马懿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