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声
袖珍的迷人古镇
我们来德宏的第一站选在畹町的中缅友好纪念馆。据记载,1956年12月16日,中缅两国边境地区人民联欢大会在芒市举行,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缅甸总理吴巴瑞率领代表团于15日下午沿滇缅公路由缅甸九谷经过畹町桥入境,在桥头举行欢迎仪式后,前往芒市参加联欢大会,畹町中缅友好纪念馆就是当年中缅两国总理途经畹町时下榻的小楼。
这是一栋并不显眼的两层小楼,一楼为实物图片展览,陈列着许多当年的珍贵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其中有不少是周恩来总理在缅甸访问以及两国总理参加中缅两国边境地区人民联欢会时的图片资料;二楼为贵宾室、周恩来总理休息室、吴巴瑞总理休息室、座谈室和门卫室,室内布置朴素整洁。
来到畹町口岸,远远便看到一栋房子的外墙上写着:“北有宛平,南有畹町——抗日戰争在卢沟桥打响第一枪,日本鬼子在畹町桥被赶出国门。”原来,二战期间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通过畹町口岸将大量援华物资运入我国,我国远征军也是从畹町出境前往缅甸作战,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滇西抗战的记忆。
如果说德宏的红色记忆触动了人们心灵深处的那根弦,那么德宏火热的民风民俗则令人激情澎湃。
陇川景颇文化园掩映在一片古榕树间,充满了浓浓的景颇文化元素。绵绵细雨中,我们走进目瑙纵歌文化广场,听着独具特色的景颇族音乐,仿佛置身于目瑙纵歌节的狂欢队伍之中。
在德宏,景颇族服饰文化融入了绿色元素,那些飘动的绿色裙摆,临摹自然,融入自然,让人不禁感叹岁月静好。
寻味德宏
品味一座城市,除了用脚去丈量,还可以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而来到德宏,你需要用嘴去品味它的真谛。
毋庸置疑,风味独特的傣族菜是云南饮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提起傣族菜,云南导游小朱随口便说出了几样:撒撇、酸扒菜、香草排骨、香茅草烤鱼等等,而撒撇可以说是傣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
我去过云南的很多地方,总能见到身穿民族服饰的傣族妇女推着小车卖撒撇。据说逢年过节,有的商贩一天能卖出几百份撒撇,生意非常红火。当然,要想吃到真正爽口地道的撒撇,还是要到德宏傣家的竹楼里去品尝。
记得第一次去德宏,吃饭时不知该点什么菜,偷偷看了看邻近几桌,桌桌都有撒撇。以前只知道撒撇好吃,到了德宏才知道撒撇其实有好多种,有苦撒、鱼撒、柠檬撒、茄子撒、鸡枞撒、鸽子撒等等,德宏人似乎要把所有美味的食材都做成撒撇。
后来,当地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撒撇,居然把店里每种口味的撒撇各点了一道,其实说是每种口味各一道,上桌时就是一大盘细米线,上面整齐地码放着牛肉片、熟牛肚片、牛干巴丝、黄瓜丝等配菜,只是蘸水各不相同,酸的、辣的、苦的都有,一吃才知道不同口味的撒撇奥妙全在这蘸水里。
苦撒的蘸水是一碗碧绿的浓汁,浓汁是用牛苦肠水熬成的,然后把剁成细末的生牛肉加上切细的韭菜、缅芫荽、香柳、小米椒搅拌在一起,再加入一点涮涮辣,吃起来味道又苦又凉,却能去暑气,在炎热的夏天吃十分爽口。鱼撒的蘸水是将生鱼肉剁成肉泥,放入柠檬汁,同样加入切细的韭菜、缅芫荽、香柳、小米椒和一点涮涮辣,味道酸辣可口,好吃极了。
除了撒撇,德宏还有很多好吃的傣族菜,火烧猪、酸木瓜煮牛肉、舂鸡脚、炸猪皮……道道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
由于德宏既是傣族聚居的地方,也是景颇族生活的地方,所以在这里除了要品尝美味的傣族菜,原汁原味的景颇族绿叶宴也不可错过。
绿叶宴是德宏景颇族既古朴又带有野性的名宴,以当地极为丰富的山菜和野味为主,采用传统的烤、煮、炸、腌等手法烹制,并用肥大的树叶或芭蕉叶盛饭菜,因满席翠绿、完全不用碗筷而得名。
绿叶宴起源于景颇族人的日常生活,早年景颇族人到山上劳作路途较远,为节省时间,早上出门时就会带上用绿叶包好的饭菜作为午餐,由此渐渐形成了绿叶宴。
每当有贵客来访,绿叶宴就成为了景颇族招待贵客的美食。绿叶宴共由几十种不同的菜肴搭配而成,其中最著名的一道菜叫“鬼鸡”,这道菜之所以出名,全在于入口后的味道并不是由酱油、食醋等人造调味品调制而成,而是取材自当地山中的野果和植物——山柠檬、小米辣、薄荷草和芫荽。
绿叶宴有荤也有素,很多素菜其实就是日常的蔬菜,其独特味道除了源于配料是当地野菜外,制作过程中舂这道工序也非常重要,由于舂能使不同蔬菜的不同口感和味道充分混合,所以绿叶宴中的素菜往往口味独特,非同一般。
此外,景颇族绿叶宴盛菜用的绿叶也非常讲究,一般选用当地特有的芭蕉叶或东尖叶,吃时再逐一打开绿叶,折耳根、蜂蛹荷包蛋、飞蚂蚁煎饼、舂烤绿斑鸠……真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不知先从哪里下筷才好。
吃过景颇族绿叶宴,你会对当下流行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的说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坐在绿叶宴边,没有碗,没有勺,没有铁制的酒具,饭是用竹筒蒸的,菜是用青翠的芭蕉叶盛的,喝汤的勺是用树叶折叠成的,就连酒杯也是竹筒做成的,吃的是山茅野菜、喷香土鸡,调料全部采用自然发酵而成的果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还是从视觉到味觉,都远离了现代饮食的弊病,面对的则是一席少数民族智慧的盛宴。难怪常有人说,如果一生没去过一次德宏,吃过一次绿叶宴,就永远不会懂得中华美食的玄妙、博大和匠心独具。
纵情目瑙纵歌舞
每年正月十五,成千上万身穿节日盛装的景颇族人便会自发地排成长队,只等鸣炮过后,芦笙、铓锣、鼓乐齐鸣,数万人的脚步井然有序,踏着同一鼓点,男子手拿长刀或长矛,女子手拿彩扇或彩帕,围着目瑙示栋翩翩起舞,他们时不时变换着舞姿和队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和幸福,欢呼声响彻云霄。
凡是观看过目瑙纵歌舞的人都说,那是世上最勾人魂魄的舞蹈,只要鼓声响起,笛声脆响,脚底就痒了,什么都阻挡不了人们向目瑙示栋移动的脚步。
目瑙纵歌舞吸收了傣族、傈僳族等民族的舞蹈形式,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象脚鼓舞和叮戈舞,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和曲折行进舞。
每逢目瑙纵歌节,宽阔的舞场中央竖立起高高的目瑙示栋,意为“索求财富柱”,一般由六根柱子加底座组成,中间两根绘有舞蹈路线图和日月标记,中间以巨大的刀剑相连,旁边两根为祖先图案,上面一根横柱代表天地,下面一根则寓意子孙兴旺、五谷丰登。
目瑙纵歌节会持续四天,第一天是“起摆”,节日负责人将对之后“正摆”两天的顺利进行做最后的检查,比如场地的布置、宾客的招待礼品、乐器设备的检查等。一些商贩们则会在自己划分的区域内对提前几天就搭建好的棚子做最后的修整,提前开始为忙碌生意做相关准备。
第二天和第三天就是“正摆”,也是目瑙纵歌节最热闹的两天。一大早便要举行开幕式,当祭司主持的剽牛仪式结束,礼炮响起,也预示着节日的狂欢正式开始。跳目瑙纵歌舞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仪式,伴随着鼓声、锣声和各种景颇族歌曲在舞场中响起,提早排好队的人们尾随着排成两列纵队的四位身穿龙袍、头戴孔雀翎的长者“瑙双”一起进入舞场,四位“瑙双”祭拜目瑙示栋后,便和大队伍分开单独跳,大队伍则由排成两列纵队的“瑙巴”带领着起舞,形成一个巨大的圆形。
数万人踩着同一鼓点起舞,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图跳跃,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而变化,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跳舞时着盛装的男女青年分成两列纵队,男子手中银光闪闪的长刀上下舞动,女子手中轻盈的扇子或手绢随风飞扬,格外引人注目。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忘却了烈日当空、人潮拥挤,口中情不自禁地欢呼着,场面蔚为壮观。晚上,还有来自各辖区和乡镇的代表队展示自编自导的节目,主要以唱歌、跳舞、小品等为主,又为热烈的节日气氛添了一把火。
第四天即“落摆”,主要举行景颇族民间流传下来的各种竞技比赛,比如爬滑竿、扭竹棒、织锦比赛等。
这里不得不说说贯穿节日始末的景颇族音乐,景颇族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声乐有古歌谣和现代民谣之分,或高亢激昂,或轻柔委婉,古乐器多为管乐器,如勒绒、洞巴、桑等。景颇族簧管乐器统称为“商比”,旋律富于变化,音色柔美,其中的口弦是景颇族妇女最喜欢吹奏的乐器。此外还有木鼓、铓、锣、象脚鼓等打击乐器,大多由傣、汉族传入,用于作战或祭鬼时制造气氛。
目瑙纵歌舞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沉淀着景颇族的历史、宗教、音乐、舞蹈、文学、政治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前,目瑙纵歌舞是景颇族区域内较大的祭祀活动,是为祭祀最大的天鬼木代举行的隆重仪式,而如今目瑙纵歌节成了广交朋友、增进友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盛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纷至沓来,共同祈求万事順心、平安幸福、五谷丰登、民族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