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时光里驻足的网红古都

2019-12-25 01:14越声
小演奏家 2019年11期

越声

颐和公馆的民国梦

从南京热闹的大街转入梧桐掩映、黄墙黛瓦的颐和路,二十六幢优雅大气的百年建筑组成了十二片区。岁月沉淀,时光荏苒,任历史变迁,跨过这道雕刻着花与蝴蝶图案的铁门,穿过青石小巷,仿佛可以穿越时光,重温民国旧梦。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首都计划》,这是一份城市规划文件,其中的产物之一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颐和路公馆区。很快,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别墅陆续建成,而云集于此的正是国民党的高官名流、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这里共矗立着225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建筑,以颐和路为中轴,被珞珈、灵隐、普陀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片区。

颐和公馆的二十六幢建筑每幢外形皆不相同,先后入住过不少达官显贵,现被颐和集团打造成了精品酒店,并为全球顶尖精品酒店联盟法国罗莱夏朵賞识,纳为其大中华区九家会员酒店之一。颐和公馆中有十幢供酒店使用,每幢建筑有三至五间客房。

我入住的这栋老宅原是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也是整个片区内唯一一幢拥有罗马圆形立柱阳台的宅邸,其设计团队曾参与设计北京颐和安缦酒店及杭州法云安缦酒店。从推门而入的那一刻起,所见之处皆彰显品味,房间色调以黑白为主,沉稳大气,装潢则选用深色水曲柳的实木家私、法式百叶窗以及艺术图案的地毯和地砖,更有特制的亚麻拖鞋、埃及长绒棉床品、美国丝涟床垫等居家用品。

颐和公馆中另有九幢建筑被保留下来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常年展出与民国时期生活文化相关的主题展,比如民国饮食文化展、民国服饰展、薛岳抗战陈列馆、民国教育书画展,穿梭于这些内蕴深厚的房间之间,行走在结实而富有年代感的木质楼梯上,看画中人,品词中意,一切恍如隔世。

艺风堂作为南京颐和公馆的文化馆,一层名为“藕香零拾”,用于展示精美的文化藏品;二层是一间高水准的小型放映室,免费为入住的客人播放民国影片;三层则为展览馆,不定期举办小型展览。令人意外的是,艺风堂曾经的主人是国民政府的联勤司令黄仁霖,将自助餐的概念引进中国的正是他。这位赴美留学的绅士于1936年购地建造了这幢欧式别墅,三层楼房均为砖混结构,钢窗木门。

艺风堂把街区里的名人故居全部用图文资料、老照片的形式展示了出来,还搜集了很多民国老物件,比如昆曲唱片、曲谱、老电影等,并设有民国影院、书斋。除了住客外,市民和游客也可以来这里听昆曲、练书法,到访的很多游客都特别喜欢它的腔调,纷纷带着全家人来体验。

离开颐和公馆时,望着门口的拴马桩,不舍之情油然升起,暗自感叹:六朝古都烟波起,民国现世一墙隔。

优雅从容的甘家大院

地处南京下白区南升州路和中山南路交界地段的甘家大院现为南京民俗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却犹如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鲜为人知。

甘家大院坐落在闹市中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一排平整的白墙灰瓦从南捕厅到大板巷足足占了两条街巷。院子坐南朝北,四落五进,跨入院门,仿佛一脚踏入了另一个时空,这个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的大院实则共有三百多间屋子,徜徉其中极易迷路。

老宅静谧得出奇,青瓦、白墙、棕红门窗静静地见证着那段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南京甘氏原系金陵望族,追溯甘氏先祖,有战国时期秦国名相甘茂、十二岁为相的神童甘罗、三国东吴名将甘宁、东晋将领甘卓、江南大侠甘凤池等。

晚清时期,甘家的甘熙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他酷爱藏书,到处搜集珍贵的善本、孤本和金石书画,还在自家后花园建了座藏书楼,这便是号称“金陵第一藏书楼”的津逮楼。

“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甘家大院融北方徽派建筑的豪迈和南方苏式建筑的细腻于一体,具有典型的秦淮民居风格。

友恭堂是老宅的主厅,用于接待重要宾客、举办婚丧大典和家族议事,“友恭”二字取自《三字经》中的“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之句,被甘家奉为治家处世的灵魂和准则。私塾则是甘氏子弟读书的地方,一批批出类拔萃的甘氏精英正是从这里走了出来。此外,天井中、屋檐下、门槛边随处可见石井,汲水方便,也暗合“肥水不外流”的风水原理。

穿过重重深门,一扇扇精雕细琢的雕花门窗朝我开启,走进光影交错的时空间隙,感受着明与暗的交替,灰墙白瓦间,明清时代的镂窗花纹令人产生一种今夕何夕的错觉。

这时,院落深处传来阵阵丝竹声,循声拐入月形门洞,便看见花厅内一支身穿长袍马褂的民族乐队正在演奏,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有人说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甘家大院这座江南巨宅,曾经目睹并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硝烟,它是南京老城的一张名片,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走进这座宅院,就像翻开一本家族史或地方志,这本无字巨著见证了一个千年家族和一座千古名城的兴衰史。

高高的马头墙仰视着天空,向记忆深处回溯,青砖黛瓦上氤氲着文化的气息,积淀着厚重的掌故,古井枯藤触摸着岁月的脉搏,聆听着历史的心跳。宅子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津逮楼里的《金石录》、凄清绵长的洞箫、渐行渐远的丝竹余韵……将日子打磨得光滑圆润,这种绮丽旖旎在光阴的锦匣里流转了两百多年,拥有画工无法临摹的神韵和笔者不可言传的妙谛。

暮色中,我走出甘家大院,再回首,见它如一位低调的贵族寡言地矗立在老城一隅,守着一城文史,从容优雅,不着一字,却尽显风流。

闻名世界的慢城

若说高淳是南京的后花园,那桠溪国际慢城一定是高淳的后花园,在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这样的慢城显得尤为珍贵。

桠溪国际慢城位于南京市高淳区东北部,处于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麓,是一处整合了丘陵生态资源而形成的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旅游观光景区,核心区域面积达50平方千米,全长48千米的“生态之旅”风光带蜿蜒曲折,贯穿南北,盘旋于六个行政村之间。2010年11月,高淳区“桠溪生态之旅”正式被国际慢城联盟评为“中国首个国际慢城”,并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旅游度假区、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江苏省自驾游基地、江苏省旅游风情小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T20世界旅游名镇、新金陵四十八景、华东最美金花胜地等荣誉。

慢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对一个区域特点的概括,即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蜗牛是慢城的标志,它背上驮着的是一座城市,同样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城市模式——慢慢走、慢慢看、慢慢玩,它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同,在慢城,会有更多的空间供人们散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休闲。根据世界慢城联盟的规定,成为其成员必须在城市人口、环境政策、城市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食品生产甚至青少年教育等众多方面符合规定。

我国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稱号的地方其实不是一座城,而是位于高淳县桠溪镇西北部一块面积约49平方千米的地区,这一区域自成体系,地处苏皖两省及溧阳市、高淳区、溧水区、郎溪县四区县市交界处,属于长三角经济区和江苏沿江开发区域,本身纵贯桠溪镇西北部丘陵地区。这一区域内的人口约有两万,六个行政村分布在风光带两旁,涵盖了瑶池、桥李两大观光园区和大官塘、早园竹基地、黑桃皇后大蓬葡萄园、有机茶叶园、瑶池瓜子基地、桃花村、天地戏台、状元山、兴地农果园、台钓基地、荆山竹海等众多景点,区内景色自然天成,质朴秀美,并将民间传说、文化古迹、自然风光有机结合,充分彰显出桠溪得天独厚的生态特色。

因此,我们驱车前往的国际慢城并没有具体的城市形态,只是一片区域。行驶在慢城主要景点之一的游子山景区,目之所及是成片的森林,一座座水库宛如巨型翡翠,路旁的芙蓉花姹紫嫣红,稚菊开满路边的山坡,形成一条黄色的花路,游子山庙、望玉岛等多个度假村掩映其间。一路走过,沿途风景如诗如画,确实是一处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风景区内人文景观众多,有张巡纪念馆、永庆古寺、南城遗址、刘伯温率领开挖的大官塘,有投石下井可闻镗锣敲打声的镗锣井,有建于光绪十六年的天地戏台、状元山、望鹤亭,还有始植于元代的金陵最大的原始竹林荆山竹海等瑶池十八景。

其实,这样的风景在全国有不少,但为什么这里能获得“国际慢城”的称号?原来这要归功于意大利波利卡市市长安杰罗·瓦萨罗,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世界慢城联盟副主席、国际部主席。当他第三次来到高淳时,他在这里逗留了三天,先是在几位村民家坐着聊了很久,又绕着桠溪镇走了几圈,临走时便表示:“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国际慢城的标准。”

2010年11月,在苏格兰举行的国际慢城会议上,高淳的“桠溪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的称号,慢城的生活概念也悄悄地俘获了无数国人的心。

距离桠溪镇不远处有一座漆桥古村落,四面环水,超然独处,萧然物外。古村内有一条近两千年历史的老街,老街两旁汉代古桥、宋代古井、明清建筑比邻而立,其中最老的房子建于元朝时期,村落周边还聚居着近三万名孔子后裔。

老街上什么都是老的,老竹篾匠、老式豆腐作坊、穿着对襟衣服的老人、老手工木雕艺人等尽显古朴典雅之美。两侧的房子都是古旧的砖木式结构,因为风雨侵蚀,木门上木料的纹路清晰可见,屋檐外挑,门楣上还雕有精美的纹饰。

深入里弄,不少老式住宅的墙面仍保留了砖砌对称气流通风窗,在这里栖息生活的原住民早已与老街、老宅、老巷融为一体,成为一道古色古香的风景。

慢城是那些长期被高节奏、高压力的城市病折磨的都市人向往的伊甸园,而打造慢城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慢生活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慢城里不仅要有适合慢生活的硬环境,还需要适应慢生活的软环境,让人们可以在慢城充分享受慢节奏生活:慢的工作、慢的购物、慢的餐饮、慢的娱乐、慢的步伐……慢城的发展是一场需要全民参与、重构都市生活方方面面的草根运动,人们从中会懂得保持地方传统就是保持家园之根,而生命的自由欢乐远胜于金钱利益,因此慢城运动近年来赢得了越来越多追随者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