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与实践

2019-12-25 01:12李先灵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思考“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多方施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展示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中国形象,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活力源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重大问题,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倡导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力量、智力支持和道德滋养。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方施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率先垂范并积极倡导在国际上展示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真实的、立体的、开放的中国形象,积极扭转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状况,激励人民不断提升与我国国家实力相称的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先进的思想文化被群众掌握后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则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以先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大力发展和壮大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今信息时代,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事关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了解网上群众所思所愿,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做好“三个地带”工作,即守住红色地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对充斥着负面言论和敌对势力所制造舆论的“黑色地带”,要打好主动仗,正面交锋,对着负能量有的放矢,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出于红色和黑色之间的“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

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方能强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的历史悲剧。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文化自信的自豪与气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能否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即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五、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文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努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現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要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装点祖国的秀美河山,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立足中国,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往往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要注重软实力建设,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标准、中国规则、中国理念推出去,提升我国在地区乃至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反复强调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传播中国价值。当代中国价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贯穿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要把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与当代中国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从哲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深入阐释中国梦,不要空喊口号,不能庸俗化。要注重从历史层面、国家层面、个人层面、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使中国梦成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的生动载体。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这表明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他塑”与“自塑”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提高讲好故事的能力,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让中国故事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话题,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通过加强战略谋划,对外展示中国形象,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指南,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激励群众开展理论创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和相互促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活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0页.

[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5页.

[4]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05页.

[5]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0页.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9页.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8页.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0页.

[9]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11]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 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N].人民日报2019年3月5日.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51页.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页.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页.

[1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4页.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页.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页.

[18]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

[19]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3-204页.

[20]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0页.

[2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1页.

[22]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05页.

作者简介:李先灵(1975- ),女,安徽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中国音乐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乐派、中国声乐。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