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感知训练配合护理干预对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视力和屈光度的影响

2019-12-25 08:55晁媛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年21期
关键词:屈光度弱视视力

晁媛媛, 苟 琦, 王 侠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医院 眼科, 陕西 西安, 710002)

弱视是由视觉发育障碍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单眼或双眼视力不正常的一种疾病,患者眼部通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配镜后视力仍不能达到0.9以上[1]。弱视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眼病,中国儿童弱视发病率为2%~4%[2], 患儿主要表现为视力低下、无立体视觉,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患儿视力不可逆的损害,影响儿童身心发育、学习和生活质量。近视性弱视是屈光不正性弱视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因儿童视觉发育过程中眼轴增长,且随着用眼的增多存在近视度数加深情况,故儿童近视性弱视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3]。遮盖疗法配合精细目力训练是一种传统治疗方法,但由于儿童依从性较差,再加上近距离用眼可加重近视程度,其治疗效果不佳[4]。近年来,随着弱视诊断、治疗方法的改进和视觉理论技术的发展,弱视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视知觉感知训练已被逐渐应用于近视性弱视的临床治疗中。本研究选取114例近视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视知觉感知训练配合护理干预对其视力和屈光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近视性弱视儿童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53例,年龄3~6岁。入选标准: 患儿均参照中华眼科学会儿童弱视诊断标准[5], 明确诊断弱视类型为近视性弱视; 年龄3~6岁; 无眼部器质性病变; 近60 d未进行过任何弱视相关训练; 患儿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严重旁中心注视未经纠正为中心注视者;其他器质性眼病导致视力下降者;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或形觉剥夺性弱视;因疾病、药物治疗或情绪状态等活动受限表;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未完成全部系统治疗者。将114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疗法(遮盖配合精细目力训练),观察组采用视知觉感知训练联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3~5岁,平均(4.09±1.02)岁;轻度弱视18例,中度弱视27例,重度弱视12例; 观察组:男31例,女26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33±1.26)岁;其中轻度弱视19例,中度弱视25例,重度弱视13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弱视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方法

2组患儿均持续治疗3个月。所有患儿在治疗开始前采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 3次/d, 连续3 d后验光检查,第3周后复光给镜。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即遮盖联合精细目力训练,轻度和中度弱视每日遮盖2 h, 重度弱视每日遮盖4~6 h, 每月复查1次,根据矫正视力和弱视程度调整遮盖时间。观察组实施视知觉感知训练,治疗前对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采集,包括屈光度、视力、融合和立体视觉情况等,据此制定与每位患儿相适应的治疗方案,患儿训练时与计算机屏幕距离60 cm左右,隔绝外界干扰,嘱患儿集中注意力完成训练,训练时间每日40 min, 每周训练3次,后期训练时根据患儿的视力、视功能改善情况调整参数和训练内容。护理干预措施: ①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介绍近视性弱视基本情况、视知觉感知训练的治疗原理和过程,告知近视性弱视治疗的重要性,需坚持定期训练和定期复查,勿因治疗周期长而半途放弃。3~6岁近视儿童因年龄过小,配合度不高,加上初次治疗往往存在不安、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耐心与患儿沟通,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方式引导患儿积极参与训练。② 训练期间,指导家长和患儿正确操作,针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协助患儿家长与医师进行沟通,帮助解决问题。训练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增强训练方式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让患儿可主动配合训练。同时对训练过程进行监控与指导,嘱家长对患儿的训练过程进行督促和协助,保证训练过程顺利完成。③ 患儿参与训练后,护理人员每周定期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儿的训练和治疗情况,包括训练的兴趣感和依从度、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不适等,并督促患儿和家长每月定期复查。

1.3 评价指标

① 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视力和屈光度变化值。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表检查患儿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转换成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进行分析。屈光度=球镜度数+1/2柱镜度数。② 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痊愈,视力提高至0.9以上;有效,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无效,视力提高<2行或不变甚至退步。临床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视力和屈光度差值比较

治疗前, 2组患儿的log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2组患儿logMAR视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 且观察组的logMAR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屈光度变化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前后视力和屈光度差值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23%, 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7.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弱视是临床常见的儿童眼部疾病,其形成与视觉发育关键期视觉细胞受损或视觉剥夺等因素有关[6], 弱视病变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帮助患儿恢复视力。近视性弱视是屈光不正性弱视中的一种,已有研究[7]表明近视和近视性屈光参差超过2.00 D可导致弱视,且多数近视性弱视儿童合并散光,治疗难度高,若得不到正确的治疗,可继发白内障、视网膜脱落、青光眼等,有致盲风险。人的视觉发育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处于敏感期,近视性弱视患儿因不能双眼单视,神经中枢长期接受异常视网膜物像刺激,常伴有立体视觉功能障碍[8], 但经及时治疗干预,可加以纠正。传统弱视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遮盖优势眼和常规精细目力训练等,遮盖优势眼强迫视觉中枢使用弱视眼,能充分刺激视觉细胞,减轻对弱视眼的抑制作用,从而调整双眼视力差距[9], 但传统治疗方案简单枯燥,患儿易产生自卑心理,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佳。

视知觉感知训练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模式,通过模拟实际视觉系统进行人机交互指导训练,简便易行,具有个性化和趣味性,在治疗学龄前近视性儿童方面存在一定优势。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logMAR视力(0.32±0.0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0.37±0.11), 提示视知觉感知训练应用于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儿视力水平,与报道[10]相吻合。视知觉感知训练方法的建立主要基于大脑视觉神经的可塑性,通过给予视觉刺激训练神经元网络,从而达到矫正神经视觉信号和调整双眼视力的目的[11]。李博等[12]认为,眼睛的重要调节功能可将眼前不同物体聚焦于视网膜上,通过训练眼睛的调节功能并增强调节灵敏性,可明显延缓近视的进展,调节后的视网膜物像更符合成像需求,从而在弱视治疗中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屈光度变化值(0.59±0.17) 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78±0.23) D, 与报道[13]一致,提示视知觉感知训练相较于传统疗法能更显著地延缓患儿屈光度的增长程度,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传统治疗方案中精细目力训练要求患儿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因而近视屈光度会继续增长,而视知觉感知训练过程中,患儿与视频终端的距离有严格控制,且训练时间和项目可进行个性化调整,因而不会加重用眼负担。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2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9%, 说明与传统疗法相比,视知觉感知训练在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的治疗中更具优势,与吕月娥等[14]研究结论相符。视知觉感知训练融合动画、图像和声音于一体,训练内容丰富且趣味性足,患儿的参与积极性得以提高,能训练患儿眼、脑的协调能力[15],在视力改善的同时可重建视功能,且医师可随时根据复查结果调整训练内容,因而治疗效果更佳。此外,针对3~6岁近视性弱视患儿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迎合患儿的个性化需求,使其从被动训练变为主动参与,而专业的指导可消除患儿和家长的心理负担,使其建立治疗信心,并坚持正确用眼和训练,从而达到治疗弱视的目的。

综上所述,视知觉感知训练应用于3~6岁近视性弱视儿童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儿视力,降低屈光度变化值,有效抑制近视度数加深,但需注意患儿的心理需求,采取相应激励方式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加强对患儿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工作,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患儿视力恢复。

猜你喜欢
屈光度弱视视力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上午给眼睛“充电”或可改善视力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保护视力等
好奇:20/20视力到底是什么?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视力测试
儿童弱视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左旋多巴联合遮盖方法治疗儿童弱视102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