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坝一策”效应凸显

2019-12-25 06:00文图丨
遵义 2019年23期
关键词:桐梓县坝区大户

文图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陈 涛

楚米镇元田坝区

坝区产业革命

春种秋收,是农民们千百年来的耕种惯例。如今,这个惯例在桐梓县被打破,忙完秋收,农民们还要忙秋种。这是桐梓县围绕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将县域内十大坝区打造成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示范田”,全面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实现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突破。

“为了落实好坝区发展相关工作,我们在坝区推行‘一坝一策’,并实行‘坝长制’,还派出高级农艺师担任技术指导,实现坝区效益最大化。”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分管坝区工作领导娄黔峰讲道。

桐梓有500亩以上坝区10个,面积13030.2亩,狮溪镇黄坪坝区以“绿色稻+N(鱼、鸭、虾、蛙、菇等)”为主,狮溪镇箐坝坝区以“方竹育苗+草本中药材”为主,九坝镇龙塘坝区和成家坝区以烟+蔬菜为主……

在确立坝区产业发展的同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共用品牌,每个坝区至少创建一个公用品牌。通过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创建知名品牌。目前,已注册狮溪田园大米。

娄黔峰介绍,为了抓好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抓适用技术培训,把教室设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利用举办农民夜校等方式,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民的实用技术工作,让农民个个都成为种养能手。并推广“三变”改革经验,支持坝区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力等入股新型经营主体,鼓励集体固定资产和财政资金量化入股,广泛开展股份合作经营,实现坝区“三变”改革试点全覆盖,明确农民在坝区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上的环节和份额。

与此同时,桐梓县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

目前,桐梓县扶持培育了一批适度规模经营、资源要素集聚、一二三产融合的农业龙头企业6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36个,流转土地9069亩,着力提升坝区新型经营主体覆盖率,引导抓好坝区土地流转和股份合作,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成农业结构调整的骨干力量。

除了产业要发展,桐梓县还为产业发展大户解决后顾之忧,大力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扩大订单农业覆盖面。

娄黔峰告诉记者:“我们积极推进农社、农超、农校、农企对接和物联网、电商销售等模式,组织坝区农产品直供校园、机关、社区、企业等,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的农产品产销协作,抢占省内市场、拓展省外市场。”

桐梓县发挥坝区产业特色优势,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发展规模、标准化上下功夫,把优势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找出新路径,最终辐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开展“五比”作战

走进楚米镇元田坝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楚米镇元田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责任牌”,上面清楚地显示了坝长、副坝长是谁,哪些高级农艺师给予技术指导,还有种植品种等信息。

“元田坝区面积538.8亩,以商品蔬菜为主。”楚米镇政法委书记娄小虎介绍,“今年由于是从9月份才开始种植,故以元田坝的230余亩集中连片土地种植大蒜、香葱为主。等明年春季,将以茄科类,番茄、茄子、豇豆等为主。”

为有效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楚米镇示范区域以村(社区)或村合作社为经营主体,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或“党支部+大户+农户”的模式组建作战队,根据抽签选定区域作为作战基地,按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种选择、统一生产要素、统一指挥调度,以“五比”展开作战,即比生产管理、比标准规范、比种植技术、比经济效益、比利益联结,有效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

“‘五比’方式体现了村与村比、现场管理人员与管理人员比、工人与工人比的一种团队协作精神。”娄小虎说,“每个作战队的相关负责人通过了解生产管理要求、市场风险等知识,再给老百姓们详细分析指导,促进坝区产业发展,还有效解决了空壳合作社的问题。”

坝区发展对于马元岩社区的意义重大,由于该社区是桐梓县重点安置点之一,大多数老百姓存在就业难问题,而坝区的发展为他们拓宽了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

“在坝区务工,一天有80元收入。”从新站镇移民搬迁到马云岩社区的聂天梅告诉记者,该镇为鼓励大户进行规模化发展,在500亩坝区集中示范点以外的零星区域,以10亩为基数,种植1—2个品种,政府给予每亩500元奖励;以50亩以上为基数,规范化、标准化种植验收后,政府给予每亩300元奖励。

楚米镇还构建以“村级集体经济联合社+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让群众学技术、懂技能,培育出一批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多渠道解决“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确保产销对接,种得出来,卖得出去。

看着成片的大蒜、香葱种植基地,娄小虎充满信心地说道:“现在,我们已经对接了县城、遵义、重庆等地,等到年前收成,就可以迅速销售出去。”

发展坝区经济

“以前,这些地春天种烤烟,秋天收获后,就要闲置到来年春天。”正在地里忙着秋种的李大姐说,“现在不同了,在秋天我们也没有闲下来。从国庆节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种大蒜,争取年前能有个好收成。”

由于茅石镇平均海拔在1210米左右,全年平均气温14.2℃,秋收后因为天气寒冷,过去村民大多任土地闲置,无规模化秋种的现象。

而现在,随着桐梓县围绕500亩坝区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村民们结束了几十年来不秋种的习惯,充分利用秋天闲置土地,正在按市场规律选择种植品种,不仅盘活了土地,还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茅石镇武装部长、副镇长蔡虎介绍,中关坝区面积639.6亩,涉及中关村、茅坝村、镇龙村,以大蒜种植为主、以水产为辅。为了自加压力,我们积极部署并成立专班组,提前做好土地流转等工作,延伸发展大蒜种植到936亩,涉及3个村400多户农户,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看到坝区发展优势,今年9月,当地村民彭天明邀约朋友火速成立了贵州海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我今年在坝区承包了280多亩地来种植大蒜,已种下200亩。元旦左右就可以收第一季蒜苗,那段时间正好是销售旺季,市场需求量比较大。”

为消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茅石镇采取“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发展大蒜种植,通过大户带动农户学好种植技术、摸清销售渠道,培育职业农民经纪人,扩大销售面,多渠道解决“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

“除了政府帮我们找的销售渠道外,我自己也在联系销路,已经和云南的销售商达成了合作意向。”彭天明表示,如果今年蒜苗收益好,明年会扩大种植规模,并逐步采取机械化操作,节省更多的人力、财力。

坝区发展不仅使种植大户看到致富希望,同时也为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他们除了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外,还能拿到每天100元的务工收入,最重要的是可以学到技术。

为提高大蒜产量、产质,桐梓县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和茅石镇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时常到田间地头给种植大户、群众讲解种植技术要领。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蒜现场栽植技术培训,村民们操作起来显得熟练了许多。

如今,行走在中关坝区,一路上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蒜苗,让人心生希望。

猜你喜欢
桐梓县坝区大户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贵州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普安县新店镇窑上坝区茶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丰收
桐梓县关工委开展“尽责优教”大讲堂培训
桐梓县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船祸
桐梓县离退老干部为县教育事业点赞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