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家课堂”模式探究

2019-12-25 22:43文继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模式学校

文继明

(襄阳市第二十一中学,湖北襄阳 441000)

如何将学校文化,尤其是最为重要的宏观办学理念或核心价值观渗透进课堂,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这个问题,已成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所在[1]。几年来,课题组对文化建设和课堂改革不断探索,提出并建设了以“和谐、健康、发展”为核心的校园“家文化”和以“两策三动,五家共赢”的教学模式为主体的“家课堂”。“家文化”渗透“家课堂”,“家课堂”融合“家文化”,增强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

1 探究家课堂的文化元素

1.1 家是温暖的港湾,和谐是“家课堂”的前提

学校通过系统性的文化建设为每个处室、每个教研组和备课组、每个年级和班级营造了“家”的氛围,营造的“家课堂”不仅是班级的教学课堂,也是学校系列“家文化”熏陶的生态大课堂。“家”是依靠,“家课堂”的成员间互为依靠,“家课堂”是和谐育人的场所,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家课堂”的依靠,学生才能成长成才,教师才能工作幸福。

1.2 家是快乐的源泉,健康是“家课堂”的保障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提高“家课堂”各成员“家人”的责任担当意识。

“家”是担当,担当是健康的内驱力,作为家庭的每一个人,都要增强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敢于面对工作和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

1.3 家是成长的摇篮,发展是“家课堂”的目的

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等方面把学校打造成为全体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温馨的“家”,形成“文明做真人、进取求真知、同心创家魂”的“家风”,为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奠定基础。“家”是创新,只有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才能使“家课堂”充满活力,达到“家和万事兴”和“梦成千人愿”,实现“家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2 探究家课堂的教学模式

2.1 家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解读

2.1.1 前策——激情有家

“前策”是指课前 3~5 min“导兴趣、导思维、导目标”的课堂导入的策略;“激情有家”是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效果,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激发学习热情。“策”通“测”包涵“课前检测、复习导入”的基本策略;“有家”既有家的温馨与和谐,也有家的规划与蓝图。“家”通“佳”,“激情有家”通过“前策”使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

2.1.2 滚动——探究在家

“滚动——探究在家”是指学生自读文本,自我体验、查找资料进行探究新知的过程。“滚动”是指在知识层次上循序深入、滚动推进。“探究在家”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时所保持的“独立居家”的专注态度和自主发展的健康状态,“在家”保证了滚动学习的有效性。

2.1.3 互动——合作百家

“互动——合作百家”是指生生、师生、人机间的交流,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的过程。“互动”是通过“百家争鸣”开拓学生发散性思维,“合作百家”强调人人参与,面向全体。

2.1.4 联动——真传到家

“联动——真传到家”是指教师启发点拨、点评和精讲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及生成性的疑点,使学生获得真传,再全方位联动检查落实的过程。“联动”既包含身心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也包括同桌互助对子、邻桌帮扶对子、小组、教师的共同参与;“真传到家”既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到位,也是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传承。

2.1.5 后策——达标成家

“后策”是指对本节课进行8 min的当堂测评、拓展及反思的课堂小结的策略。“策”通“测”,有教学质量监测之功能;“成家”是教学目标完成的体现。

总之,“两策三动”既是教学流程,又是学习方法,“五家共赢”既是各个流程的评价标准,也是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的价值取向,通过“两策三动”实现“五家共赢”。

2.2 家课堂模式的理论依据

“两策”是指 “前策—激情有家和后策—达标成家”,其理论依据是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做出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

通过“前策”认知活动的课堂导入和“后策”的检测评价形成“刺激事件”,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达到“激情有家”和“达标成家”的效果。“两策”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情有家”和“温故而知新”——“达标成家”的教学思想在“家课堂”中具体应用。

2.3 “三动”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教学思想

“三动”是指“滚动—探究在家、互动—合作百家、联动—真传到家”。

(1)“滚动—探究在家”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量变产生质变。量变是事物发展的开始和必要准备,通过“滚动”性学习,形成“探究在家”的状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储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滚动”学习是“循序渐进”思想原则的具体应用。

(2)“互动—合作百家”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观: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通过生生、师生、生机的多方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辨析疑难问题,探究知识规律,构建“合作百家”、人人参与的和谐型“家课堂”。“互动”是和谐教育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3)“联动—真传到家”的理论依据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2]。

通过“联动”实现学生个体身心等多种感官协同配合和同桌、小组、教师的共同参与,达到“真传到家”完善知识体系的目标,同时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得以升华。“联动”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中具体应用。

2.4 “五家共赢”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教学思想

“五家共赢”是指“激情有家、探究在家、合作百家、真传到家、达标成家”分段推进,协同共生,达成三维目标,产生“五家共赢”的效应。其理论依据是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3]。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都是远离平衡态的,“家课堂”是一个开放系统的耗散结构。通过“两策”信息(能量)的输入和“三动”信息的交流和新信息的生成,在“五家”节点上达到一定的阈值,最后必然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出现“五家共赢”的局面。“五家共赢”也是我国“合作共赢”的国际战略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 探究家课堂的推进策略

3.1 群策群力,构建家课堂模式的主框架

“家课堂”教学模式最初在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基础上融合家文化元素试点运行,通过设计导学案,进行家小组建设,逐渐完善教学流程。后来在征求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提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并形成具有家文化特色的“两策三动,五家共赢”的教学模式。“五家共赢”既是教学流程,也是评价标准,同时还是学校五大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即“五家”协作的结晶。

3.2 制度保障,推进家课堂模式的学科化

为推进家课堂“两策三动,五家共赢”教学模式的学科化,学校教导处出台了《传家宝工程》即师徒结对活动和 《教学亮点工程》即教学展示活动 《两策三动——推门听课》《两策三动——同课异构》《五家共赢——赢在坚持》《五家共赢——赢在反思》《五家共赢——赢在减负》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并纳入日常教学检查评比项目和教师年终绩效考核及学生综合评价之中,保障了“两策三动,五家共赢”教学模式实施的积极性和长效性。

3.3 跟踪指导,探究家课堂模式的普适性

学校聘请各学科教研员定期来校进行调研指导,并通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起成长网、QQ群、微信群、博客等进行日常交流和跟踪指导,使各学科教师认识到家文化与家课堂融合的效应具有理论支撑和实践意义。特别是把“家课堂”看作一个耗散结构,通过“两策”信息(能量)的输入和“三动”信息的交流和新信息的生成,在“五家”节点上达到一定的阈值,最后必然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出现“五家共赢”的局面。更具有深度的研究价值和广度的普适意义。

3.4 多方评价,提升家课堂模式的认可度

学校对家课堂的各要素进行了评价研究,不仅设计了每节课观测教师行为观测表、和学生行为观测表及每周调平时综合学习素养测评表,而且设置了家课堂开放日,邀请家长、社区代表、片区其他学校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等多方人士参与观摩评测,征求不同意见对“两策三动,五家共赢”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年级作相应的调整。既完善了不同学科家课堂的因材施教模式,又增强了家课堂的社会效应,提升了家课堂模式的认可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入学校文化核心元素有利于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家课堂”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家”元素,使许多教师对教学的价值观和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并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模式学校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学校推介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