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引导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9-12-25 22:43:31张慧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院校职业

张慧慧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大高校的扩招,各高校学生毕业国家即分配工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各毕业生必须靠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取得合适的职业工作。然而,就目前社会来说,有部分学生在学校不注重学习,学校也未给到充分的监督和引导,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不过关,不具备就业能力;也有部分学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在职业选择上十分迷茫,对自己定位不准确,错失了良好的机会,在职业发展上选择了不利的开端。对此,有人戏称“毕业即为失业”,一毕业就面临无工作的窘境。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

为了了解并尝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针对性地对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入了解,并依此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和建议。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逐本求末,一味地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要在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穿插就业能力培养,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和目标,并以次为参照,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各项就业所必备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为毕业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坚持与专业结合,联合社会企业共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1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

1.1 职业生涯的含义和意义

最早提出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是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他指出,进行职业指导的主要目的是协助个人做出职业的选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本身的感受,越来越希望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追求最佳的职业生涯。由此,职业指导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施恩提出了为大众所知的“职业锚理论”,他将人们选择职业时内心最坚定的信念比喻为固定船只用的铁器——“锚”。他认为人在职业选择方面发生困难时,会遵从内心深处必须要坚持的东西或价值观。我们可以以此为参照,找到每个人的职业锚。而要找个职业锚,我们就要真诚地问自己: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为什么干?并诚恳地作答,最终判断自己是管理型还是技术型,创造型还是自主与独立型或安全型的职业锚。学校和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能让学生更早更精准地找到自己的职业锚,进行更有效的针对性学习和有意识地了解市场行情,给自己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和试错机会。

1.2 就业能力的含义

就业能力是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业能力是一个人的“可雇用性”,是一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后来,美国学者补充提出,就业能力不仅是一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也包括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能力。就业率不能等同于就业能力,一个学校就业率高,不能说这个学校的学生就业能力也很高。就业率是同批次毕业学生某个时间段内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数比率,只关注就业数量而不关注质量;有一定的参照性,但水分大且不够客观。各大高校不能本末倒置,关注就业率而忽视学生的就业能力。

1.3 就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学生毕业后,身份从受家庭、学校庇佑的孩子、学生将转换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者,这要求我们在岗位上要自主学习能力、在环境上要有适应能力、在与他人合作中要有沟通和协调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上要有自我调整能力、对优势要有把握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我们在学校中要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除这些基本能力外,也要具备以下能力。

写作能力 、表达沟通能力、现代化办公能力、社交礼仪能力和英语口语能力。这些能力是职场通用能力,是从事任何岗位的必备能力。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毕业后都不一定会从事学校期间所学专业领域内的工作,就业前学会职业通用能力,可以胜任更多地专职工作,也能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增加职业选择机会。专业岗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是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必须要做的准备。高职院校比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会在在校第三年时间参与顶岗实习或者参加校内实训以提高专业动手能力,提前具备上岗条件。这是高职院校的优势,也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

2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案和建议

2.1 改变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除专业课程外,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同化程度较高。思政课、英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类课程基本上都以公共必修课形式开设,且占课程总学分的比例低。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重视性不高。为了培养有优良的思想道德、文化和身体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要积极改革与完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大素质和核心能力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的比重,加强就业能力教育课程的开发。开展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能力培养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开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告知每位学生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并由班级教师和辅导员逐个跟进。了解、分析、测定和总结每一位学生期待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向往,让学生对自己有比较准确的认知和定位,清楚自身的特质、优势、短板和未来的潜能。以此为依据,初步拟订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培养和完善个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来讲,很多高职院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放在就业创业课程中,在即将实习的阶段才开设,讲课教师不清楚行情,只是当成一门非重点课程来上,在备课和讲课上都不重视,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够。因此,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早日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了解其重要作用。

因此,学生在入学后即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向学生介绍并阐明对未来将从事岗位的能力需求和素质需求,大力引导学生对岗位发展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并不断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监督、促进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不断努力,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各项通用能力。在校期间将必备的专业能力证书、从业职业资格证书等考取完毕,为自己日后的职业选择增加更多的砝码。在高考发挥失常留下遗憾的同学,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深造,通过专转本、自考等取得更好的学历和更好地发展。可见,让学生尽早确定职业目标并按规划实现,是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的。

2.2 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以社会具体的行业文化为依托构建,职业文化特征鲜明。因此,校园文化要突出“职业”的特点,融入更多地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带动全体高职生自主提高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社团活动对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有很大的作用。通过社团活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学校要积极组建并管理学生社团、组织各种讲座、开展拓展训练、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学生在良好、上进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康、健全的综合素质。

2.3 坚持专业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坚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坚持与择业就业相结合。把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规范、严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从业基础和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校外拓展很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为相应专业的企业工人提供义务服务,如夏天“送清凉”、冬天“送温暖”等活动,提前了解专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2.4 建立校内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平台

高职院校的主要社会使命和工作职责是为相应专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不能只管招生,不管就业,高校要积极建立与行业企业的校企合作基地、主动加入校企合作联盟 、与企业成立“联合办学”班、“订单培养”班等针对性较强的学班制,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指导平台。

(1)积极邀请或聘请兼职企业老师到学校指导教学、讲解企业文化、市场行情等,以帮助学生。(2)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兼职、寒暑假实训、顶岗实习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3)在教学楼和教室设计上,借鉴部分医学院,将教学楼设置成“模拟企业”,将教室设置成“模拟车间”“模拟办公室”等,全面构建各专业“工学结合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上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指导平台,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促进未来就业,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现阶段,大部分社会人员对高职学校都还是处于“孩子学习差、不能考上本科院校才不得已选择”的认知现状中。加之不少只为盈利而不真正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民办学校,更是拉低了社会大众对高职学校的好感度。本科院校的扩招使人才市场部分专业的人才供过于求,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高职院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加强整改,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始终,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这是为学生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