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亚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志愿者是指自愿在无偿的情况下将个人的时间、精力、情感或者金钱贡献出来,为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有序发展而免费提供服务的人,这里所指的志愿者主要是指以大学生为首的青年志愿者。如今,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了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发展。据统计,全国累计已有八千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四十余万名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志愿者热心行动,他们无偿贡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贡献力量。志愿者行动深刻地体现出了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就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建设发展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长久运行。
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于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需要,展现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事业。志愿行动实施以来,得到了联合国的充分肯定,受到国内人民群众的双手称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积极响应。在招募平安志愿者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踊跃参加,志愿者逐渐成为人民的贴心人和好帮手。青年志愿服务使得社会成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在全社会盛行的志愿服务精神,有利于引导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并遭到了一些实际因素的阻碍。
第一,志愿者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志愿者服务是志愿者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具有无偿性和公益性,不仅志愿者没有报酬,而且志愿者所服务的对象也是免费享受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他们也不需要支付任何服务费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经费一般来自高校的经费划拨,由于志愿者活动不列入高校教材内容和课程体系,所以高校也就没有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投入,这就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得不到长期的资金供应,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工作进程。
第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缺乏长效发展机制。据数据统计,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工作的热情程度与时间成反比。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高校大学生在刚升入大学即大一、大二那段时期的热情度很高;到了大三、大四,高校大学生可能会为了某种目的参加志愿活动。出现这种现象,不免与高校后期学业加重学生心理压力大有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高校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没有统一的激励制度,往往将奖励和荣誉颁发给班干部,绝大部分志愿者因为付出努力而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工作的信心。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很高的契合度。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形式和有机载体,志愿服务工作很好地适应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发展要求。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正处于紧迫的变革时期,思政教育的方式、理念、环境、价值观都在发生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政理论灌输方法已经不适应这些新变化,而志愿服务活动正好适应了新形式的发展要求;志愿服务的内在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一致,也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要求相一致、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同时,对自身也起到了开阔视野、坚定理想信念、锻炼自身能力的作用,这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拉进了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关系,这为我国思政教育步入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幸福感,参加此种活动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通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伦理知识的灌输,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准则,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觉悟,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生活中常见到的老人倒地无人搀扶、小悦悦事件,暴露了我国道德建设正在一步步地滑坡,我国的道德建设亟待加强,而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好为培育社会道德风尚提供了一条有利途径。
精神奖励是相关机构和部门对大学生参与志愿工作的一种心理层面上的认可和肯定。对大学生来说,这种奖励形式是精神层面的高度赞扬,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通过对社会提供无偿的服务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表扬,从而使大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彰显,这使得大学生的为国奉献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适当的表彰以及精神奖励,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更加强大,使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走得更长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其中的内涵,社会层面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包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中央提出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活动能为大学生个人层面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去感悟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将其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参加志愿活动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国土民情,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道路[5],体会人生疾苦,感受生活艰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能深刻体会志愿活动的精神本质,使得学生能够俯下身子,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减少功利思想,不好高骛远,增强对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扬忠诚的敬业精神。诚信友善一直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主动关心社会帮助贫困人群,加深了自己的宽容友爱之心,懂得感恩社会、感恩朋友家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学会真诚待人、包容理解他人。
为动员更多大学生加入志愿工作队伍中,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公开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评估体系,对大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价考核,对那些在志愿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对在活动中频出问题的大学生志愿者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指出他们工作表现的不足之处,并为他们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总结志愿活动的经验,以期在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更佳。最重要的是,要将这些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表现记录成档案,因为这种档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今后的仕途,档案制度的建立不仅不会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志愿活动中滥竽充数、掉以轻心,反而会使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同时,也可以发挥榜样在志愿者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号召大学生向在志愿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榜样或楷模学习,激发他们为祖国做贡献的热情和信心。
从立法和资金层面为大学生志愿行动注入活力,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经由最初的协会发展为组织机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也应该逐渐提上日程。目前,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规都是低层次的地方性立法,没有全国通用的法律管控。所以,应当在立足我国实际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加快我国立法工作的推进力度,相关的法律制定专家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带头人要认真总结我国地方立法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志愿服务立法经验,为我国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志愿服务立法体系,明确规定志愿者享有的合法权益以及相应的义务。同时,要多渠道为志愿者服务工作筹集资金,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并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他们自己也很难筹集到志愿工作的资金,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加大对大学生的财政拨款力度。企业可以以赞助的方式向社会捐助资金,不仅能提高企业知名度,还能因为企业从事公益活动而进一步获得社会的认可。
高校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实质上是一种公益活动,既为高校师生树立了助力公益事业的榜样,又有利于构建以人为本、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让人们能够和谐相处,树立人人互助、团结共生的文明意识,让社会发展更具凝聚力。志愿精神主要是为了互帮互助,这不仅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这就是志愿活动的双向作用,这种精神能够让社会团结和谐,对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