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丽
【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向海洋进军,一些珍贵的海洋资源被挖掘出来,大力推动了人类进步。但是,在海洋资源开发中对海洋文化保护和利用做得还不够,尤其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资源角度去认识海洋,将海洋文化资源运用到中学化学实践课程中,并通过相关教材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化学与海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资源利用观。基于此,本文将对中学化学实践课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海洋文化资源在化学实践课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关键词】海洋文化资源 中学化学实践课 运用
引言
对于学生来说,对海洋既熟悉又陌生,学生通常知道大海的辽阔、壮观,里面有许多的鱼类、虾贝等生物,却很少了解里面的矿物资源与化学物质,因此也很少能从文化资源的角度去思考海洋问题。在中学化学海洋化学资源实践课中,教师如果能通过讲授海洋文化发展史、利用海洋资源进行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等知识,可以使学生接触和理解更多的海洋化学知识。
一、中学化学实践课现状与海洋文化资源开发
现阶段,许多化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待化学资源开发,将教材作为唯一的化学课程资源来使用,无法有效拓展学生眼界,进而阻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打破这种传统化学教育思维,采用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使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饱满。在《化学课程标准(2013)》中明确指出,中学教师应将课程开发与利用作为化学实践课的总目标之一,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评价与教材编写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积极吸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經验,将科技馆、博物馆等作为扩展资源,应用到化学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眼界。经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选择了以下海洋文化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来丰富中学化学实践课堂。
1.开发北海文化资源
北海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文物数量众多,包含了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西方宗教文化等,是文化的交汇地,并形成了以南珠为代表的海洋文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开放文化,以海上渔家为代表的疍家文化等多种北海特色文化。其中,较为著名的便是“南珠文化”,北海合浦的珍珠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206年,在汉武帝登基以后,朝廷经常派遣使者与水手一同乘船到海外国家访问,并进行明珠、琉璃等交易。
2.开发合浦文化资源
合浦属于北海的一个县,在北海东面,距离城市中心有28公里,合浦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合浦惠爱桥,跨越西门江流成为廉州镇两岸人民往来的主要渠道。该桥的诞生见证了合浦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了合浦文化典型资源;大士阁,建立于明初期,属于我国距离海洋最近的古建筑之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角亭,位于廉州中学内,建立于北宋景德年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即守护历史文脉,也传承丝路精神,馆内存有国家一级文物藏品21件、二级藏品93件,三级藏品99件,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北海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的灿烂历史文明。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考察时指出,这里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陈列的文物都是历史、是文化。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2]。
3.开发北海海洋文化资源
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其濒临北部湾、三面环海、滩阔浪涌,海洋为北海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近三年来,广西北海市的旅游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这与北海地区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有着密切联系,2009年北海获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建立了北海市南珠博物馆、北海贝雕文化艺术博览馆等。北海有许多海洋历史人文遗迹资源,如白龙珍珠城遗址、北海近代西洋建筑群等;还有许多海洋宗教文化类资源,如三界秒、妈祖庙、关帝庙等,这些多种多样的海洋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出北海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该地的沧桑巨变。北海传承“古丝路”的历史使命,承载新时代“一带一路”的期许,正亲历打造“向海经济”,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新华章。
二、海洋文化资源在化学实践课中的运用
1.探索海洋文化发展史,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行了解北海地区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上网、图书查询、实地参观海洋博物馆等方式,收集关于海洋文化中图文、视频、画集、新闻报道等资料。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投影仪、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信息展示出来,在班级中营造出浓厚的海洋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海洋文化资源的积淀与发展历史。
学生们可以通过北海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汉代时期首次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烟台条约》签订使北海对外开放、北海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这三个节点,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历史与成就,并且加深了对海洋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热情、爱国情怀与海洋文化的喜爱之情,教师也可以通过北海海洋文化引出实践课的主题,让学生带着对海洋文化的热情投入到化学知识的学习当中,使化学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挖掘海洋文化价值,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当学生对海洋文化的发展史有一定了解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始针对海洋文化背后的资源与价值进行分析,并且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与文化素养。
(1)从海洋资源中挖掘化学知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几张北海合浦历史建筑,向学生提问“这是哪里?”“大家在参观和了解临海古建筑时,是否思考过海水资源呢?”这时学生们露出疑惑表情,教师继续引导:“大家都知道海水是咸的,那大家知道大海中有哪些资源呢?”学生纷纷答道“鱼、虾、贝壳……”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大海为我们提供的生物资源,海水有哪些化学资源呢?”请同学们一起看图思考,并回答“海水中有哪些物质?有哪些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阅读课文、图片,掌握了从海水氯化镁中获取金属镁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海洋资源的学习,从中挖掘出化学相关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归纳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显著提升[3]。
(2)借助海洋资源提高化学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海洋人文资源丰富,国家提倡保护海洋资源,并以北海为中心,创建了国际海洋城、举办海洋文化节活动、设立航海日等,使许多海洋文化资源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展示在人们面前。对此,中学化学实践课也可以从课堂走向户外,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到海洋文化活动当中,感受海洋文化氛围,学习海洋相关知识,了解海洋资源与化学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测定红树林繁殖所需土壤的酸碱度”探究实验,将化学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收获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在热闹的活动氛围中,提高了自身的化学实践能力[4]。
3.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中学化学实践课学习应与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背景,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通过了解海洋文化资源,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与图片进行讨论与交流,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启发,如将石灰乳加入海水当中,氢氧根离子将在海水中发生作用,使海水中原有的镁离子沉淀到氢氧化镁当中,再将盐酸加入便可获取到较纯的氯化镁,这种方法叫作富集法。学生在教师指引下开始合作探究,通过富集法来提取到更加纯的物质。最后,教师将化学资源用途为大家讲解,如海洋化工产品等,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用途与魅力[5]。
综上所述,海洋文化资源在中学化学实践课中的应用十分重要,符合素质教育目标。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打破教材的桎梏,为学生开发出更多的课外资源,积极引入海洋文化资源,与相关化学知识相结合,在海洋文化知识熏陶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海洋文化的内涵,使实践课堂朝着综合化、多样化、内涵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雪峰.基于海洋文化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江苏师范大学,2016.
[2] 赵斌艺,周仕兴,王远方.北海:承“一带一路”使命 书“向海经济”华章[N].《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02版).
[3] 王增星.以“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唐涛.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讨[J].教育:文摘版, 2016(4):00083.
[5] 贾新静.中学化學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及实践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17.
【参与徐文华课题:北海历史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中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研究——以北海市地角初级中学为例.】
(作者单位:北海市地角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