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姗
鲍照(414-466年),字明远,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在南北朝文学史上留下了瑰丽而灿烂的一笔。鲍照的祖籍和具体出生年月由于鲍照祖上的多次迁徙与对鲍照研究的典籍缺失,学界众说纷纭,界定非常模糊。
“豪放俊逸、奇矫凌厉”八个字可以精准地概括鲍照的诗歌风格,对鲍照乐府诗整体诗风形成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仕途,其次就是他的务农生涯。
鲍照出仕之前地位非常卑微,曾务农养活自己。他自称“孤门贱生”,“身地孤贱”,鲍照的86首乐府诗中,出现了例如“粟”、“桑”、“菱”、“禾”等庄稼意象,就我个人的浅薄见解,认为是鲍照早年的务农经历为他的诗歌提供了意象素材。
说起鲍照的诗歌,就不得不提鲍照一生位居下僚的仕途,可以说鲍照“豪放俊逸、奇矫凌厉”的诗歌风格与他终生都不如意的仕途有很大的关系。鲍照出生地位卑微,但是他有“鸿鹄之志”,不甘于一生平庸无为,他想要被赏识,并成就一番事业的心情非常迫切。理想的想要与现实的不得之间的矛盾,是导致鲍照文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鲍照一生出仕的时间长达27年,他先后经历了三帝四王,無论是在哪个时期鲍照的职位都非常低微,终生未见升迁,政治地位低下。
鲍照不如意的仕途生涯,导致了他诗歌风格整体的阴郁和压抑,鲜少有风格明快的诗歌,在他86首乐府诗中,《代东门行》,《代别鹤操》,《拟行路难十八首》等等的诗歌,皆是其诗风的典型代表。而他则是通过各类意象的叠加与重复使用,来构成诗歌整体的阴郁风格,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与人物意象。
植物意象在鲍照的乐府诗歌中,有着无可比拟的替代性。综观鲍照所有的乐府诗,我们发现植物意象在整个篇幅中占比非常的大,或作吟咏的主体出现,或作组成周围环境的联结组合意象出现,诗人更是喜欢拿植物进行比兴,赞誉自身或讽刺小人。
鲍照所有的乐府诗中最最常见的植物意象有梅、兰、草三种意象,鲍照对待这些意象的态度也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同一种意象在他不同的乐府诗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效果。诗歌的意象最终是为诗歌的主题服务的,无论如何,鲍照运用了一系列的植物意象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梅意象
鲍照写梅花意象中最为世人所熟知但也是争议最大的应当是《梅花落》这首诗。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由前三句可得,这首诗中有一组相对的意象,分别是“杂树”与“梅”,从前三句来看,显然面对“杂树”和“梅花”,诗人的态度是偏向梅花的。但是后三句的不同解读让这首诗最终呈现了南辕北辙的主旨。
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提出这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诗句,即认为后三句的主体是“杂树”,那么整首诗歌就是纯粹的比兴,用杂树比喻无节操的小人士大夫,而梅花指的就是拥有高尚节操的贤士,整首诗通过对两种意象的一褒一贬,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曹道衡,沈玉成两位先生于其合著的《南北朝文学史》中点出,“梅花能在严寒中开放,又叹其不能长久。”这种观点认为后三句的主体为“梅花”。梅花本应是“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但是在春风中,却将自己高洁的品质抛弃,变得摇荡媚人。这种观点下,整首诗对比的主体就从杂树和梅花变成了严寒中的梅花和春日里的梅花,前者是讽刺士大夫,而后者则是描写贤士扛过了严寒却禁不住诱惑,讽刺的是虚伪的下层寒士。
那么鲍照的这首《梅花落》到底更加倾向那种解释呢?鲍照乐府诗中其他写梅花的诗句,除了《中兴歌》一首,其余的分别是《采桑》中的“季春梅始落”;《幽兰五首(其一)》中的“梅歇春欲罢”,《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三)》中的“春燕参差风散梅”三处,可以明显看出,诗人显然是将“梅”这个意象与“春”这个季节结合的情况占大部分。那么是否可以说明,在诗人眼中,梅花在春天的形象远比梅花在冬天的印象深刻呢?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那么这首《梅花落》的主旨显然更倾向于第二种解释。
与《梅花落》一诗中引人争论,似褒似贬的梅花意象不同,鲍照在《中兴歌》中写到“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显然是将梅花与竹叶当成一组对比意象,梅花意象在这里就成为了烘托竹叶虽质朴无华却青翠长存,保持本色的形象,这里一时艳丽的梅花虽然谈不上被诗人批判,但是也没了《梅花落》前半部分描写的霜中作花的高洁形象。
鲍照另外三处描写梅花的诗句,梅花显然都不是诗人吟咏的主体,三处梅花的出现都与“春”字相关联,显然诗人将梅花意象与春天这一季节相连接,诗人将梅花置于诗歌背景的一角,点出了诗文中的季节与周边环境。
梅这一意象,在鲍照的乐府诗中,被赋予了立体而富有层次的意义,可以看出,面对这一意象,鲍照的态度是矛盾而纠结的。
二、草意象
“蓬草”意象是鲍照在他乐府诗中最爱描写的草意象。主要有三处,分别是《代陈思王京洛篇》中的“但恐秋风起,盛爱逐衰蓬”;《代邽街行》中的“伫立出门衢,遥望转蓬飞。蓬去旧根在,连翩逝不归”;《王昭君》中的“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这些蓬草都为诗歌增添了一分清冷与萧瑟。
在《代陈思王京洛篇》中,鲍照将自己化为一位才艺双绝、极尽君王宠爱的女子,但是女子时常惶恐自己色衰爱驰。这里的“蓬草”意象指的是君王没有保障的爱。只要秋风一起,因为容颜而薄弱依附在枝干上的蓬草马上就会随风而去,一丝一毫都保留不下来。
《代邽街行》与《王昭君》两处,都描绘了诗人看见“转蓬”,悲叹自己命运的场景。这两处对蓬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身处尘世,但是无所建树,四处漂泊的无归属感。待蓬草,诗人的态度显然是一致的,清冷、感慨、悲叹就是蓬草在鲍照乐府诗中的基本形象。
此外,鲍照乐府诗中的“草”都是草的整体意象,包括草木、深草、冢上草、河边草等等与不同意象连结在一起的草意象。
《代东门行》中诗人身为倦客行子与亲友重逢复又客游,这里对草意象的描写是诗人对客游途中环境的描写,用悲凉萧瑟的冷色调景物来衬托诗人的愁思断肠。此外幽深的草色也早早被古人用来作愁绪或者离人的寄托。
《代别鹤操》是一首爱情诗。一对恋人从初恋的甜蜜到婚后的恩爱,最后分离却依旧心系彼此。“鹿鸣”两句指的是夫妻分离之后的情景。鹿与蝉是这对分离恋人的象征,深草与高枝相对,表明彼此之间的距离遥远,音讯不通。鹿生在草中,长在草中,但是深草也禁锢住了它,让它无法追随蝉的脚步。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已无处可考,诗人是否在这首诗中有所影射,也是无从得知。
此外,《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四处草意象,皆是当时诗人根据草的特性,赋予它的特定含义,这四处诗句描写的都是草在冬季枯黄,但是在春季依然能够获得新生。对比能够重生无数次的草,只有一次,不可回头的人生显得无比让人感慨。同时,诗人面对来年新生但是旧人不在的场景,亦是充满流年经转的感慨之意,特别是《拟行路难》中其十五与其十七两首,以“君不见”发端,物是人非之感顿显。
通过对这十处对鲍照乐府诗中草意象的探寻,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一旦写草,鲍照的心情显然是低落阴郁的。可以说,草在这里就是悲的基调。
三、松柏意象
松柏意象是鲍照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树类意象。粗略统计,86首乐府诗中松柏意象出现了6次。分别是《代陈思王白马篇》中的“薄暮塞云起,飞沙被远松”;《松柏篇》中的“松柏寿命独,历代长不衰”;《代邊居行》中的“长松何落落,丘陇无复行”;《中兴歌十首(其六)》中的“飞縠绕长松。驰管逐波流”;《中兴歌十首(其十)》中的“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七)》中的“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
按照松柏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可以分为四类。
其一是以《代陈思王白马篇》,《代边居行》这两首诗为代表,以松柏为对照物,用松柏的顽强,反衬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凄清。
其二,《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一首则是以松柏入景,这里的松柏园特指墓地。结合全诗,诗人描写的这片松柏园是荒凉而无人问津的。诗人着力描写的墓地形象是为了引出后面对杜鹃命运的感叹,也暗含着“死生变化”的哲理问题。
其三,《松柏篇》则是将松柏的长青不败与短暂的人生相比较。
鲍照在《松柏篇》中将松柏与墓地,生死巧妙地结合了起来,鲍照的情感显然是消沉的,在吟咏松柏的坚韧顽强后,他马上就叹到“人生浮且脆,窎若晨风悲”,病痛缠身的诗人在面对松柏时,并没有产生向松柏学习面对恶劣环境自洁自珍,坚韧不拔的正面积极情绪,反之因为自身与松柏寿命的对比而更加消沉落寞。
其四,《中兴歌十首(其十)》则是将松柏与天长地久画上了等号。
梅花一时艳,竹叶千年色。愿君松柏心,采照无穷极。
鲍照在这首诗中将自己化作深爱男子的女子,希望男子也能对其永远坚贞,永不变心。我们认为,这里的男子指的是君王,诗人将君王与贤臣之间的心心相惜化成了男女之情,暗含了诗人在宦海沉浮之后任对君王抱有一丝幻想,希望君王对待贤臣能够有一颗松柏之心。
四、综论
通过对鲍照简单的生平简介,了解到鲍照的务农与宦官生涯是影响鲍照乐府诗歌风格的两大因素,其次发现植物意象是其诗歌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草、松柏、等植物意象都是鲍照频繁运用的植物意象,纵向联系鲍照的其他诗歌,结合其余学者观点剖析有关诗歌,可以发现植物意象在其中或作吟咏的主体出现;或作组成周围环境的联结组合意象;或作比兴;或表外在环境……
在我看来,鲍照乐府诗歌的植物意象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立体意象与单纯意象,立体意象如“梅”意象,既可以用来讽刺虚伪迎合的下层寒士,也可以用来表示酸涩却坚韧的一类文人;“草”意象既可以表达诗人的无归属感,可以用来表示愁绪,也可以用草来表示生命的轮回……
单纯意象如在鲍照乐府诗中只出现过两三次的“葵藿”意象,就代表了一种历经磨难但是不该理想的精神;像是“兰”的意象,代表的是留不住香味的悲情。
鲍照利用不同的植物意象,根据其特性与历代流传的含义,将每一首乐府诗的情感都刻画地鲜明而浓烈,意味深远,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