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资本逻辑:两性关系历史变迁与重塑

2019-12-24 08:54俞杰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1期
关键词:资本逻辑

摘 要:两性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女性不具有天然不利地位,从人类原始社会简陋的平等关系,到母权制中女性处于一个被尊敬的地位;第一次历史大分工之后,女性地位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处于不利地位。两性关系异化的根本因素是私有制的产生并确立,以及相互补充的父权制;从公共领域来看,是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分工;从私人领域来看,是家庭劳动不具有社会公共性。综合多因素导致了妇女在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而重塑平等和谐两性关系需要反思资本逻辑和重视“两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逻辑;两性关系;两种生产理论

一、基本概念与问题的提出

(一)资本逻辑

资本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追求自身增值的剩余劳动价值,它通过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形式表现出来;资本逻辑是“作为物化的生产关系的资本自身运动的矛盾规律”。卢卡奇认为资本逻辑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在资本逻辑下社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强资本,弱劳动”。

(二)两性关系

“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并把自己理解成为类存在物、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性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问题提出

大多数人把论述的焦点放在了妇女解放的角度,谈论婚姻家庭对于女性地位的影响,妇女解放思想、途径和当代价值,或提到了家庭形式中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不可否认妇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但重塑两性关系则讨论较少,从私域到公域解放两性枷锁应进一步探讨。

二、从历史逻辑中审视两性关系的变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家庭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家庭出现以前,两性关系是“原始的性关系杂乱状态”。由于习惯、风俗概念加以限制的两性关系,逐渐形成了家庭;同时由于生产的发展,婚姻关系也得以存在和发展。在不同的婚姻形式中,两性关系的地位并不相同,总体来说是妇女地位的下降和男性失去婚姻自由选择权利以及“价格化”。

(一)群婚制下的两性关系

群婚制存在两种家庭形式,血缘家庭中婚姻集团以辈分划分,同胞兄弟姐妹互为夫妻;普那路亚家庭中排除了同胞间的兄弟姐妹。在血缘家庭中,两性关系是一种粗陋的平等状态。此时妇女操持的家务与男子的食物获取劳动都具有无差别的公共属性,是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与人是平等的、各司其职的状态,从事公共劳动的两性至少是平等的。普那路亚家庭或是女性地位更高的状态。在母权制社会,由于对于人类繁衍的尊重、生产场景的单一、母系继承关系的确定性以及共产制家庭经济,妇女不仅道德上受到尊敬,事实上也因为经济基础受到尊重。

(二)对偶婚制下的两性关系

对偶婚制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制与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式。在这种婚姻制度下,两性关系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

对偶婚制前期,两性关系中妇女的地位是高于男子的。在对偶婚制形成前期,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发展和改革,共产制家庭经济仍是主导形式。“共产制意味着妇女在家庭内的统治”,“妇女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相比而言,男子地位则相对较低。对偶婚制的后半程,男子从两性关系中取得了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到来,两性关系开始走向分化。原始共产制家庭经济逐渐瓦解,剩余产品的增多,私有制的形成,男子擁有的话语权在不断提升和增强。奴隶制度与剥削走到了历史的舞台前。子女不仅有了明确的父亲,男子也拥有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子女继承父系财产制度的要求,将母权制轰溃,至此两性的地位就被颠覆了。

通过《起源》的研究,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回顾对偶婚制中两性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私有制,是我们探求两性关系重塑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专偶婚制的两性关系

专偶婚制指的是由确定的两性组成的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家庭是专偶婚制的表现形式,家庭中男子占有统治地位,并要求女子保持贞操以确保财产继承给确凿无疑的子女。个体婚姻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是妇女屈辱历史的象征。从开始,一夫一妻制就不是对男子而言的,只是女子。由于生产力和财富的增加,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远比女子要高,男子具有了劳动工具、食物新来源、奴隶的所有权资质,女性则被贬低和工具化了。

三、两性关系异化的根源考察

(一)根本原因—私有制

通过上述对偶婚制中两性地位颠覆性变化的考察,可以总结:剩余产品转化为私有财富,进而私有制的确立是男子获得支配地位的根本原因。

私有制将人类从原始社会拉进了文明时代,将女子变成了男人的奴隶;私有制的发展,将两性同时拖入了深渊,利益成为婚姻的重要指标。对于女子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妇女在社会劳动体系处于劣势地位,女性不仅面临社会公共劳动和家庭义务的双重压力;而且由于男性一般作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便拥有了不言自明的特殊地位。对于男子来说,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体系和利益诉求,“买卖婚姻的形式正在消失,但它的实质却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实现,以致不仅对妇女,而且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而且不是根据他们的个人品质,而是根据他们的财产来规定价格的”。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妇女“远离了自身的主体特性,而异化成为男性手中的商品”,而男子也打上了“商品”的价格判断。

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一方面导致男子掌握权柄,在家庭内部形成对妇女的压迫;在另一方面,也是让婚姻成为了利益的权衡,婚姻从实质上产生异化。私有制在局部或者整体的层面上,都是导致两性地位不平衡的根本影响因素。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公共领域与家庭私人领域中,资本逻辑渗透其中。

(二)资本逻辑下的社会劳动与家务劳动

在人类的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家庭经济本身无法代替共产制经济。家庭内部的两性关系也是平等的,或是女性居于受到尊敬的地位。家务与社会劳动同样是一种无差别的公共劳动。

随着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资本逻辑是评价劳动成果的唯一标准,私人领域的家务劳动失去了社会公共性,无法创造有形的财富,是女性身份在两性地位中较低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家庭的义务与社会性生产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至今,尽管女性参与到了社会生产之中,但只要妇女仍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就不得不面对“如何处理好家庭和事业之间的关系”。经济上,即便妇女重新来到了社会的生产之中,但男性却没有回归家庭,所谓“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子”等私域内问题,其根源在于个体家庭作为经济单位,两性在资本逻辑话语下矛盾的凸显。亚历山德拉·科伦泰认为“妇女首先由于要承担家务劳动而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法制改革方案,旨在“消除妇女作为工资劳动者、家庭主妇、母亲三重负担”,然而成效不大,“这更使她们坚信,妇女遭受压迫的根源并不在于缺乏政治权利”。

因而资本主义逻辑的统治下,以妇女解放为目的的女权运动能否带来实质性效果,能否重塑真实平等两性关系是存疑的。

四、反资本逻辑重塑两性关系

(一)资本逻辑下的女权运动对再塑两性关系作用有限

为了摆脱“第二性”地位,現代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但是却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政治层面表现为“参与政治”,经济层面表现为以男性主导的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层面表现为传统文化的束缚与女性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程度。1女性主义其目的大概是谋求两性平等地位,甚至超越男性地位以塑造女权。事实上即便满足了这些目的,那么在私有制下,女性是否就可以得到解放呢?

循着波伏娃关于“主奴关系”分析逻辑,“他者”身份不久给予了女性,同样给予了社会底层的男人;并且,从资本逻辑下,男性需要承担的是工作、财富、名誉和地位等等枷锁。在与私有制相互补充的性别文化中,两性都受制于传统的性别规范。恩格斯则认为“对男子都规定了价格”。因而即便处于“第一性”的男子,也在不同很大程度上戴上枷锁,学者因而提出“男性解放”逻辑。

从“性别二元”对立和性别文化来看,有人认为两性解放的障碍原本只是一个,那就是千百年来造成的两性隔离的文化樊篱;或解体父权中心文化,将男性与女性从中心重压和边缘忽视中解放出来,走向无中心的性别文化。事实上,不平等的根源并不在于文化,正如卢梭的论证私有制才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因而,达到两性的真正解放,应然需要回到恩格斯的分析框架中,从否定私有制与反“资本逻辑”出发。

(二)恩格斯对解决两性关系矛盾的设计

恩格斯认为,解决这种两性关系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家庭成为社会的劳动单位;由于再也没有私有生产资料可以继承了,那么平等一夫一妻制将会真正实现,两性关系矛盾的以消除,而两性关系在这个层面上也可以得到重塑。这个时候的两性之间的性爱,只会建立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选婿不需要由家中的长辈做抉择,男子的未婚妻也不需要由长辈选择;女子可以毫无顾忌地嫁给所爱的男子,不再为金钱所现身。爱情不再是婚姻的附加物而是真正的基础。

(三)超越资本逻辑:回归“两个生产”理论

正如恩格斯“两个生产”理论:生产分为物质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直到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的女性进入社会公共劳动,成为“家庭的供养者”,在无产阶级家庭之中,“男子的统治的最后残余也已失去了任何基础”。因而,两性关系首先是承认和保障女性公平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减少性别就业歧视;其次是肯定家庭领域劳动的社会性和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公共性。

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的社会分工,以资本增值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评价劳动,就否定了家务劳动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无法肯定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回归“两个生产”理论逻辑,肯定人的再生产与家务劳动的再生产的重要价值。

处理好两性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生产的平等地位是基本前提要件,超越资本逻辑要求承认家务劳动社会化,反对资本逻辑下的社会分工。当两性无差别回归两域的劳动中去,两性关系从超越资本逻辑出发重塑两性关系。

五、结语

从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找到了两性关系的逐步演变过程,以及在其中两性是如何戴上沉重枷锁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和深化,而资本逻辑的社会分工,进一步将两性商品化。两性关系重塑的根本路径是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使家庭经济成为社会的劳动部门;关注“两种生产”理论价值,现实途径是通过国家政策保障,让家庭劳动具有社会公共性。

参考文献

[1] 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5(05):3-9.

[2] 卢卡奇.杜章智,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9.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6.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43.

[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民族印刷厂,1976:77.

[6] [美]鲍尔,[英]贝拉米著,.任军锋,徐卫翔,译.剑桥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27.

[7] 金卓.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女性解放[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俞杰(1995-),男,汉族,安徽芜湖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

猜你喜欢
资本逻辑
资本主义城市化格局下西方社会正义理念的空间限度
资本主义城市化格局下西方社会正义理念的空间限度
资本逻辑下的精神空间的再生产
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面向及其实质
资本逻辑视域下的信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