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研究

2019-12-24 08:57吴宝伟陆素梅
职业 2019年12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课程开发精准扶贫

吴宝伟 陆素梅

摘 要:本文从扬州技师学院引进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理念入手,以案例形式描述了中德合作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创新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并进一步阐述如何积极实施“东西帮扶”协作,用现代职教理念进行精准扶贫,旨在为职业教育对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  教学改革  课程开发  案例研究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对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职教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实践的尝试,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借鉴德国“双元制”,到最近推行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均可看成是这方面的具体探索。

一、案例描述:扬州技师学院中外合作发展历程

1.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发展

2005年,扬州技师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签约合作,经原江苏省劳动厅批准成立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正式引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2007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成立江苏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实体机构。培训学院首先对德国“双元制”的实质内涵的精华予以充分吸收、全盘引进,如对德国科学严谨的职业教育计划、规范严格的职业培训规则,都充分吸收到我们本土“双元”教育教学中来;其次,对德国“双元制”先进职教理念,进行吸收、改造并加以创新,通过项目教学、课件制作、评价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对德国“双元制”教育环境,进行改良、模拟。为贴近德国“双元制”教学中一元在企业、一元在学校的有机结合,在学校建立了模拟工厂,实现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功能代替德国企业内的学徒培训,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渗透相应理论知识;其四,构建全新的学生学籍考核评价体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采用等级评分制的考评体系。这样不断吸收德国“双元制”的实质内涵,同时不断创新发展,渗透切合实际的中国元素,逐步形成中国“双元”的现代职教模式。通过多年的“中德IHK课程班”的教学尝试,扬州技师学院把德国“双元制”的先进职教理念与中国职教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朝着“双元”本土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2.借鉴的成效与创新

职业教育的课程是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设计的主体。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要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做;二要具备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素养,懂得为什么做;三要具备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具体到中德合作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开发,可以将以上三个方面的能力同德国“双元制”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模式。扬州技师学院中德班学生分为初中后学制五年,层次“高技+大专+IHK证书”;高中后学制四年,层次“技师+本科+IHK证书”。中德班学生隶属江苏扬州中德技师培训学院管理,学院全面引进德国“双元制”的学习领域和培训规则,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过去传统学科体系,由学习领域化课程系统取代学科系统化课程,以某一职业标准确定某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

(1)专业课程方案的制订。以IHK机电一体化专业(高中毕业四年制)为例,以本科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为基础,形成IHK机电一体化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计划。把本科课程的专业课,以及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中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分解重组成IHK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学计划、实习课程教学计划。

(2)确定IHK各专业开发流程。以IHK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开设流程为例,各专业课程开发共分为8个程序。

第一步,收集学历证书相关资料、我国职业资格相关资料、IHK职业资格相关资料信息;

第二步,分析处理学历证书相关资料、中国国家职业资格相关资料、IHK职业资格相关资料信息;

第三步,从专业的角度将分析处理的信息按教学内容归类;

第四步,重组资料形成新的大纲;

第五步,分析基础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大纲;

第六步,编写专业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媒体运用、工作項目等课程大纲;

第七步,课程大纲内部评估、外部评估;

第八步,实施监控、监督、评价、反馈、修订。

新课程体系以德国各专业课程为基础,对职业院校的各专业课程及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构、筛选和重组,改善了原有学科体系专业知识不关联、实训教学时间短、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如下图中德自创新教学模式)。在保证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训课的课时,与此同时还学习德国先进的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对一体化课与实训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模块化划分,使中德合作班的教学更贴近德国职业教育模式。

(3)模仿“双元制”中,学习地点的多元化模式。在学院内建了“职业学校”和“模拟工厂”(跨企业培训中心),形成了新的“一元”,另一元是“IHK”中期考试后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在较短时间适应企业的环境,在中德特色课程中,加大了与企业的合作,本专业中德特色课程有13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即在“职业学校”和“模拟工厂”中实行教学,在实践培训环节都安排了为时1~2周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这样让学生到现实中学习锻炼,接触企业的文化,为将来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引进“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传统的学科体系,将“关键能力”贯穿于教学始终,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教学主要课程模式,将学历、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和德国IHK职业技能证书的教学内容三合为一创建了适合于扬州技师学院,本土化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案例拓展:扬州技师学院扶贫工作开展历程

1.与陕西榆林地区职业教育合作的经历

为了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跨区域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扬州市委、市政府推动及大力支持下,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与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绥德县职教中心经过多次协商,达成联合办学协议。2017年8月在子洲职教中心、绥德职教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子洲分院”“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绥德分院”,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子洲分院、绥德分院成立后,扬州和榆林地区又继续加强合作,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丰富合作内涵。同时合作院校也以此为起点,务实操作,深化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潜能,推进双方共发展、共繁荣,积极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新路径。这也是两市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扬州技师学院目前已与榆林地区绥德职教中心、定边县职教中心、子洲县职教集团和横山区职教中心四所职业教育学校进行对口支援。

2.与省市(江苏省、扬州市)“扶贫三会”合作开展扶贫工作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近年来,扬州技师学院充分发挥技能特色,助力精准扶贫工作。2015年,扬州技师学院在扬州市老促会、扶贫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开办了面向寒门学子的“圆梦班”,2016年,省“扶贫三会”研究决定,在笔者学院挂牌成立省“扶贫三会”人才培训基地,共同开展全省助学扶贫工程,让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改革的成果。“圆梦班”开办三年来,笔者学院多项举措精准发力,用技能开启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职教扶贫新方式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褒奖。2017年6月17日,《新华日报》头版以《扬州技师学院打造脱贫“孵化器”,一户一策走出精准扶贫路》介绍了笔者学院“圆梦班”的基本情况和成功经验。目前,笔者学院共有近500名“圆梦班”学生,這些学生在各级领导和全院教师的关心、关爱下,正在技师学院大家庭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案例启示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全国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均衡,还存在着:办学活力不足、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还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够扎实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各职业院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扬州技师学院正是这支用先进的现代职教理念进行精准扶贫探索队伍中的一分子,他们的工作探索为今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课程开发精准扶贫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