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地方文化资源复兴与旅游活化利用

2019-12-24 08:56罗丹段明明
商业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肇庆文化资源

罗丹 段明明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冲击,各地“去地方化”现象普遍,地方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地方现象”日益被同化甚至消逝,地方文化丧失“话语权”,患上“失语症”。旅游活化成為地方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以肇庆市地方文化资源类型为基础,阐述地方文化资源的情感表述、经济获取、艺术展现、文化提升、社会价值和生态环保功能等价值作用,并从文化资源改造修复与虚拟还原、旅游线路精致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互动融合、服务意识的塑造和提升等方面探讨文化资源复兴与活化利用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文化资源;旅游活化;肇庆

[中图分类号] F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12-0037-03

一、引言

地方文化资源是集聚某一地方的族群所创造或继承的具有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资源总称,它可以反映地方群体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行为方式,可以转化成产业或影响其他产业效率与效益[1],具有显著的地方色彩和独特审美功能、符号功能和传递功能,使得处于“日常生活”的人前往异地去“寻求诗意栖居”的奇妙体验和短暂生活,实现自我归属的探索与追求[2]。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商品经济冲击,各地“去地方化”现象普遍,地方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地方现象日益被同化甚至消逝,地方文化丧失话语权,患上失语症。“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社会现象逐渐远去,文化“大同”成为一种常态,去他乡去异国寻求安慰变成一种时尚,相关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在本土找寻“诗意的栖息地”,复兴地方文化乃至民族文化。作为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旅游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地位,同样也是文化资源利用与文化内涵彰显的方式,旅游活化日益成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突破口,使得文化复兴和旅游发展同生共荣,地方经济与文化共同振兴。

二、文化资源旅游活化的内涵表述

“活化”最初表现为恢复遗产“生命”,促进文化遗产再利用的一种指导方式[3],后扩散到城市再生的可持续规划发展理念。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为了避免“去地方化”现象,在城市改造时不仅要立足于现状或过去的保存和复原,更要注重“时代牵引力”功能塑造,通过城市活化重振地域活力,引领“再地方化”趋势,维持地域文化的原真特性[4][5]。近几年,学者们积极将“活化”一词从遗产和城市改造中区别出来,开辟“活化”更广阔的维度与更深刻的内涵,将“活化”与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创意产业结合,探索“活化”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新时代新环境下该如何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呢?是坚定不移地保留地方文化资源的“本真”,理想化的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真空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纯保护”行为能在短期内减缓某一地区或村落文化资源的消逝,但保护成本过高,也不能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内生创造力,最终只会将某些地方文化资源日益驱逐出现代人的生活。而将地方文化资源“纯保护”行为和“死守传统”的行为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活化,即“旅游活化”,可以让扎根一方厚土的、深层的、本质的地方文化资源摆脱被封存、被冻结的消极、颓败状态[6]。

旅游是保护和延续地方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渠道[7],将有特色、有价值的地方文化资源转化成休闲度假、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和生态康养等多种形态的旅游产品。与此同时,旅游将地方居民的日常生活转变为营生过程,当地居民在平实无华、悠然自得的乡土生活中重获新生,自然也就产生了文化传统的内生动力,地方性的建筑形态、手工技艺、景观风貌、舞蹈戏剧、民俗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随之得以延续和传承,而不至于被动陷入衰退、灭亡的困境,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有序演进和稳健运转。因此,开展旅游是保护和延续文化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地方文化资源需要旅游来挖掘、整理及活化,通过合理设计、环境再生及修复、功能创新等途径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创造力、延展性,引导文化资源形成一种整体的、内生的、自洽的发展机制1;同样,地方文化资源也为旅游行业提供基础条件,是灵魂,是根基,缺乏文化的旅游景区、景点仿佛丧失灵魂的生命个体,呆板、无趣、毫无生命力。二者互为融合,相互促进,形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护文化资源的良性互动。

三、肇庆地方文化资源概况

肇庆,古称端州,自秦朝时期秦始皇在岭南设置南海郡伊始,肇庆便开启了岭南的文明之门,四会就成了岭南最早建制的县,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从中原人口迁往岭南繁衍生息后,肇庆辖地理之便,一跃成为“岭南第一州”,是岭南地区的首要重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让肇庆在漫长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这些地方文化资源,为旅游活化利用提供条件,是旅游业发展和文化资源活化的根基所在。

(一)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

肇庆市各区县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整体呈现散点分布,局部集中的空间分布格局,文化资源在各个县、区均有分布,其中肇庆市区(端州区、高要区、鼎湖区)和封开县内的文化资源较为集中,而广宁、四会、德庆、怀集等其他县区的文化资源则主要分散于县城周围的村镇地带,如德庆县文化资源分散于新圩镇、官圩镇、悦城镇等城镇周围,而四会市文化资源多分布在罗源镇、泾口镇、威整镇周围。上述或聚集、或分散的文化资源为旅游活化提供了线路设计思路。如下图所示:

(二)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肇庆市的文化资源类型形成了以遗址遗迹、石刻碑刻、文物建筑、书法绘画、玉器雕刻、山川湖泊为代表的物质文化资源,和以民间传说、舞蹈戏剧、民间技艺、节庆民俗和体育竞技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下表:

总体来说,肇庆市物质、精神和制度上的文化资源都有留存,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悠久历史赋予的文化底蕴以及历代名人所遗留下来的印记都是肇庆地方文化资源的瑰宝。到了当代,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肇庆市在这股“旅游热”浪潮中勇于争先,积极将上述物质的、非物质的地方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开发出星湖——七星岩的浪漫山水湖光+文化体验游线路以及肇庆国际旅游文化节、六祖文化旅游节等民俗节庆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奠定了肇庆市旅游资源活化与文化复兴的基础。

四、地方文化资源旅游活化利用价值

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合理活化利用是有多方效用的,不仅可以实现旅游者跟地方文化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展示地方艺术与文化,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互利共赢,达到文化保護、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共睦态”。

(一)情感共生和经济提升

人类需求是多层次的,从满足温饱的基本物质需求向追求自我情感表述和精神满足的高层次需求递进。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情感体验环节是决策者和设计者的重要考量指标,而游客前往异地旅游感悟他者文化也离不开“情感支配”这一决定因素。现代社会毫无疑问正处于一个情感消费的时代,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更多的是考虑情感因素和心理认同,注重旅途中的真实体验和情感互动,从而获得喜悦、新奇、怀旧的心理感觉[9]。久居之乡,长留之土,地方文化,根之所系,将地方文化通过旅游活化利用,不仅可以实现文化的复兴与崛起,更重要的是唤起久居凡尘俗世的个体的记忆情愫,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思慕感,达成“地方性”共识,促进旅游者情感的宣泄与表述。

此外,地方文化资源旅游活化可以实现经济利益的获取,这是地方文化资源赖以长久生存和发展的途径。地方文化自身的资源属性和市场机制赋予了它创造经济的能力,通过对地方遗址遗迹、文物建筑、山川湖泊、节庆民俗、舞蹈戏剧、手工技艺的再开发,使其融入市场环境,创造经济价值。

(二)艺术保存与文化提升

“酒香也怕巷子深”,缺乏艺术展现途径的文化资源因得不到有效宣传渐为人不知。在肇庆,有一些具有典型地方特征的文化资源,如建筑、书画、歌舞和雕刻技艺等,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没落。将地方文化资源旅游活化利用,是开启肇庆地方文化资源艺术展现的主要途径,人们可以通过旅游与地方文化零距离接触,切身体验文化资源的艺术之美,实现旅游者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高品质追求。与此同时,开发和活化旅游资源,实质就是梳理、整合,继而创新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文化与旅游、科学、艺术结合,不断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激发地方文化资源的活力,促进主体文化内涵提升。

(三)生态环保与社会价值

在现代化的商业进程中,外来文化与新式文化不断涌现,年轻一代追求潮流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在当前背景下逐渐丧志了“话语权”,患上“文化失语症”。地方文化资源旅游活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方文化生态,维持地方文化的平衡状态,在生态自然和环境保护方面上也有所助益。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地方文化之美,使得当地居民牢固树立地方文化的主体性,把握好传承、发展当地文化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的关系,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指导方针,不断树立当地居民的文化“话语权”与文化自信,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复兴之路。

五、肇庆地方文化资源旅游活化利用路径选择

当今时代,基本生存或贪婪物欲让处于现代尘世的部分群众陷入“逐利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泥沼,利益诱导下相关受益者可能会对地方文化资源旅游利用方式形成肤浅理解、低级甚至庸俗的对待[10]。应该倡导和营造精致的利用方式,以内涵型、再生型、持续型、创新型利用为导向,提供给旅游者整体、有趣、富有价值的场所体验。

(一)文化资源的改造修复与虚拟还原

改造修复与虚拟还原是将肇庆市文化资源旅游活化的初级步骤。由于战乱、动荡、风霜、人为等一些自然、历史、社会的因素,肇庆市文化资源或多或少都遭到了一些破坏甚至毁灭。现如今,国家和政府层面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与区域经济优化及地方文化复兴紧密结合;而部分地区和居民也尝到了开展旅游的“甜头”,因此,改造修复和虚拟还原有内涵、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成为扩展旅游资源,活化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近些年,肇庆市改造修复了域内不少文化资源景观,如肇庆的地标建筑宋城墙,参考《营造法式》里宋代工艺方法,本着“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缮原则,改造修复了北段的“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和崇禧塔,修葺了梅庵等肇庆知名的地方文化资源。另一方面,针对部分已经完全无法修复并且现世的建筑或者文物,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的收集和整合,并在运用3D数字化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复原,使游客可以观其盛况,有所体验。

(二)文化资源旅游线路精致设计

旅游线路精致设计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前往异地寻找“诗意栖居”生活而整合当地各项文化资源的必要过程。根据前文研究显示:肇庆市有着丰富的建筑、民俗、美食、技艺、戏曲、歌舞等文化资源,遗存在各个县、区,分布较为合理,且每个县区有不同的文化资源侧重点。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全局,合理搭配,突出重点,根据文化资源的特征和目标对象的性别、年龄结构,有针对性的设计文化资源旅游线路。此外,还要充分考虑线路的动静结合、审美享受与知识获取、娱乐和体验功能之间的比例分配,充分凝练旅游主题、积极拓展旅游空间、不断增加体验活动、营造体验氛围、增强旅游服务意识,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三)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互动融合

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融合是激发地方文化资源内生创造力,实现文化资源旅游活化目标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应该在强化文化核心和文化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培育文化资源旅游发展新业态,通过资源共享、技术渗透、业务整合、功能互补等方式将肇庆市地方文化资源与旅游生态康养、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影视动漫、旅游商品等新型热点业态结合,实现地方文化资源旅游活化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但需要说明的是: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不是一个盲目、无节制联动过程,要考虑到肇庆文化资源中内在、根本的东西,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适用于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也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在于旅游结合后就一定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要求我们需要甄别、整理出有价值、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并运用适当的途径和肌理有效加强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强文化的持久力和创新性,实现肇庆市文化资源与旅游活化利用的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四)地方文化旅游服务意识的塑造和提升

旅游业态的爆发式增长可以带来利益和机遇,也能诱导一些“嫉妒”心理,造成服务的“缺失”。如:旅游中出现的“罢团”现象,“强卖”现象和强制征收“过路费”现象等,都是旅游服务中出现的不当行为,产生了旅游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影响旅游体验感和旅游获得感。因此,肇庆市在进行旅游活化的进程中,要充分汲取经验,重视旅游服务的作用,逐渐形成政府—行业组织—景区企业—地方居民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政府自上而下地积极引导,由行业组织进行定期系统培训,景区企业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地方居民深度融入服务全域化的大潮中,使得地区服务上下齐心,让服务深入人心,从“人”的方面活化肇庆市地方文化资源旅游。

[参考文献]

[1]王志彪.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7-28.

[2]吴必虎,徐小波.传统村落与旅游活化:学理与法理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

[3]齐一聪,张兴国.时空新生与文化碰撞——城市空间遗产的价值认定与保护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4):113-118.

[4]吕斌.推进城市可持续再生是提升城市活力和魅力的重要途径[J].城市建筑,2009(2):6-10.

[5]孙九霞.作为一种“社会形式”的旅游:“地方”视角[J].旅游学刊,2017(12):12-14.

[6]宋暖.融合历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探讨[J].东岳论丛,2015(4):5-12.

[7]王新歌,席建超,孔欽钦.“实心”与“空心”:旅游地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空间“极化”研究———以河北野三坡旅游区两个村庄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90-101.

[8]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肇庆广电新闻出版局编.肇庆文化遗产[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1-20.

[9]谢红,张莹.基于情感消费的乡村旅游现象研究—以乡愁情感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2):63-64.

[10]祁庆富.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3):1-4.

[责任编辑:王凤娟]

猜你喜欢
肇庆文化资源
“深圳蛇口—肇庆高要”组合港正式启动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