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法制到法治再到依法治国,以及演变成如今的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使中国的法治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框架不断得到补充。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和演进进程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深刻领悟全面依法治国所蕴含的唯物论原理,有利于充分发挥理论的优势,便于知与行的统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推陈出新,继承国内外优秀经验,不断砥砺前进;有利于党和人民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真贯彻执行好法律法规。
关键词:唯物论;全面依法治国;法律法规
一、引言
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对法治建设的要求,即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法治思想划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继承并发展了十六大的法治思想,对十六大的三者统一进行了实践的补充,并要求不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1];十八大在前三次大会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依法治国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拓展了依法治国的内容体系,覆盖了法治道路、法治体系,完善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统一;十九大报告把依法治国重新定义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联系,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最重要的是掌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探寻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精神内涵和本质,拓展深化其学理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唯物论依据: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世界是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性,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唯物论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点,而它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否认二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如何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具体方法论,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立足点[4]。因此,从想问题,解决问题和办事情这三个方面都要始终坚持。不论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还是它的内容变化,均充分地体现了唯物论原理。
(一)横向视角下的物质统一性
法制到法治,再到依法治国,最后到全面依法治国[5]。其中,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十九大的召开,使依法治国的内容得到完善,使依法治国思想达到了巅峰境界并不断要求完善。经济层面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坑蒙拐骗、诚信缺失、漠视法律法规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急需法规法律进行规范。政治层面下,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受到损害,人民法治观念薄弱,政府用权未受规范导致官官相互和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急需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框架。文化层面下,崇洋媚外,盲目的吸收国外事物,优秀传统文化被削弱,文化产业和事业也出现问题,名胜古迹不文明现象突出,急需法律给文化提供支撑。社会层面下,社会公众法律意识薄弱,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未普及,社会公平正义出现问题,就业创业忽视法律法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强,急需法律法规完善社会制度。生态层面下,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生态法律法规落实出现问题,人口与资源发展不平衡,急需加强法律法规的落实程度。党的建设层面下,党需要不断自我革命取得新鲜血液,反腐倡廉建设和“三严三实”等实践活动也急需法律法规的支持。国防层面下,中国的强大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国际法律法规的保护,不管是对外交往还是对外贸易都需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于中国的发展。这种种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催生全面依法治国及其内容的拓展。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内容的完善,是对社会出现问题的把握,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实际的结果,它不仅拓展了其内容,而且继承了依法治国的精髓并不断完善。十九大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入“四個全面”战略中,使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奠定制度基础[6]。
(二)纵向视角下的物质统一性
依法治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次会议的召开都使依法治国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依法治国遵守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和当时国际国内的情况,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进行美好生活创造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十五大的召开是在继续完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利用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法治思想进行继承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7]。在十五大报告中,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对国情世情的准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所处阶段以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做出的伟大决策,对今后中国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创造了条件。十六大是继续继承十五大,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进行了统一,开创了党、人民和国家法治的新局面,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性质、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及国家的法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我国的国情所做出的决策。十七大是在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地变化,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地变革的条件下产生的,十七大总结十五大、十六大的经验,继续砥砺前进,使依法治国战略不断完善,依法治国实践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在此阶段上需要全社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8],十八大的召开应运而生。十八大也是依据国情世情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使依法治国实践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反腐败的战略目的日益深入、改革开放日益完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制以及生态体制却跟不上步伐,这些现实条件要求必须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使依法治国的内容得到拓展,使其遍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内外部,使其内容更加全面。十九大报告把依法治国放进“四个全面战略”,凸显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同时让它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制度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联合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组成“四个全面”战略,共同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9]。其他三个全面的发展需要全面依法治国的支撑,同时也促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完善,四者是相互联结,相互补充。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乃至完善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全面依法治国步伐更具有说服力。
(一)丰富完整的理论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唯物论、认识论以及辩证法,涉及范围广泛,提供了丰富完整的理论意义。从唯物论角度来看,全面依法治国从我国社会主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守了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规律,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了不同领域的法律问题,同时全面依法治国在解决不同问题中又使自身不断完善;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推进促进对全面依法治国的认识,在实践中完善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又增添了新的认识,继续受到实践的检验,不断在实践和认识的检验中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了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与中国人民意愿、手段三者的统一;从辩证法角度看,全面依法治國作为新事物,必然会受到依法治国弊端的影响,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全面依法治国的完善得到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二)客观求是的实践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结合的伟大意义。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容更加完善,对全面依法治国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充实了法治体系和法律框架,完善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创新发展了国家社会政府以及公民在法治过程中的作用,使其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十九大把全面依法治国放进“四个全面”战略,从“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地位中彰显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遵循;在“四个全面”战略中,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全面依法治国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制度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全面从严治党为其提供指导基础,三者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发展。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和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思想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客观求是,不断深化实践,由实践得真知,不断砥砺前行[10]。
参考文献:
[1]王培洲.“四个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J].学术探索,2016(8).
[2]孙代尧.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
[3]双传学,毛俊.唯物史观:“四个全面”的理论基石[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4]柳宝军.“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解读[J].观察与思考,2015(5).
[5]王珊珊,辛向阳.深入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方法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
[6]柳礼泉,庞申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和逻辑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
[7]刘洋,李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哲学释析[J].理论导刊,2015(5).
[8]彭劲松.“四个全面”的哲学基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8).
[9]韩庆祥.用哲学思维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6(2).
[10]陈浩,鞠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
作者简介:向银,女,汉族,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