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研究

2019-12-24 10:00晶,杨
关键词:研究生政治用户

张 晶,杨 莉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前进方向,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明确方向。由于移动互联网以及网络融合大势的助推,我们已经置身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变革的大浪潮。微博作为五彩缤纷新媒体世界脱颖而出,成为一款社交网络平台,因其随意性、实效性、互动性和大众化等特点,深受喜爱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对于高校而言,如何运用微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不断创新微博内容,怎样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更有效地应对教育热点并引导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宣传工作,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并付之实践。对于学生而言,微博是了解最新社会动态、娱乐交流、多方面学习和展示自我的重要社交平台。因此,如何利用微博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 新媒体时代微博在高校的作用力发挥状况

(一)微博成为众多高校新媒体传播的标准配置

自从2009年第一所高校开通官方微博以来,各高校陆续开通了校级层面的官方微博,并进一步发展,微博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已经深耕校园。根据《中国教育政务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6年12月31日,已开通官方微博的高等学校1168所,累计粉丝量2725万,累计发博量310万条。在学生用户方面,累计了5200万学生群体用户,精准大学生日活跃用户达到1350万,高度活跃用户占比70%。(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出处:《2016中国高校政务新媒体发展报告》)教育政务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互动也更加紧密,这就要求高校在微博互动传播中更加趣味多变,呈现“人格化”趋势,拉近与微博网友的距离,树立高校敢于面对社会公众、民主平等、自信开放的形象。高校要想力求在学生中有较强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引导力,就需要利用微博大数据,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经之路。

(二)微博在研究生受众群体中的辐射效果

为了获取研究生用户使用微博状况的数据,本文于2018年11月25日—2018年12月1日以湖北省武汉市的1350名研究生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1398份,有效问卷1350份。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Excel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具体方法有:(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理论成果和当前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的1 350名研究生微博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小见大,以点见面,提出利用微博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举措;(3)图表说明法。通过图表的方式将研究生微博使用情况展示出来,对调查结果进行图表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在微博的使用上呈现出以下特征:

1.微博在研究生中用户受众面较广,且使用频率较高。调查中有82.22%的人表示是微博的资深用户,使用微博长达6年以上。而其中42.22%的人表示每天至少使用一次(见图1),有33.33%的人表示每次使用时长在5分钟以内,有28.89%的人表示每次使用时长为5-15分钟(见图2)。研究生阶段仍然主要是以完成学业为主,就时间而言,会比职场人士相对更为充裕,可以在课间休息间隙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登录浏览微博,但相比本科生来说,总体上研究生在思想上会更成熟,自控力会更强,加之由于繁重的科研任务,所以虽然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每次的使用时长较短。

图1 研究生微博使用频率

图2 研究生微博使用平均时长

微博作为现代网络应用里的主要社交软件之一,在研究生群体的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微博是把“双刃剑”,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消极影响。我们要正视微博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防微杜渐,利用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有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就使用动机而言,研究生用户使用微博存在同侪效应。因微博平台具有集娱乐、社交与实用于一体的特质,73.33%的人表示使用微博只是为了“随便看看大家在讨论什么,了解热点话题”,以便于能够加入周围同学的聊天话题。有66.67%的人表示使用微博是为了浏览已关注人的动态情况和观点,有26.67的人表示使用微博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是发泄情绪(见图3)。而就他们关注的微博内容来看,有66.67%的人关注时政要闻,有55.56%的人分别关注民生热点和生活资讯,有44.44%的人分别关注八卦娱乐和熟人的动态。就他们关注的群体来看,有71.11%的人关注如冷笑话精选和各种媒体的热门微博,有57.78%的人关注影视明星、音乐人、导演和网络红人等,有46.67%的人关注学校官方微博。由此可见,研究生用户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和社会相关,如了解一些明星的“八卦”新闻,了解时政要闻和民生热点,关注社会舆情。另一类是和自身相关,如关注一些生活资讯,关注熟人的动态以联系感情等。

图3 研究生微博使用动机

微博互动性强且交流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成为信息传播者,而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质疑的声音随之而来。在密集研究任务的压力之下,研究生不得不盲目追随跟风,忽略自己的观点。微博聚焦于快速热门的话题,学生在微博的影响下也会不可避免地重视速度,忽视质量。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扣住新技术新应用对于教育模式的影响,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们脚踏实地工作和生活的耐心,鼓励学生参加线下讲座和报告。

3.研究生用户对于微博的使用具有认同感,但也不乏个性理解。在调查中有71.11%的人表示微博首先会让他们想到“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是一种强烈认同感的体现。而有51.11%的人看到微博首先想到的是“炒作”,有46.67%的人认为微博不过是一种无聊消遣,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把微博同“诚信”和“责任”联系起来。由此可得,研究生用户把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工具信赖的同时,并不是完全的全盘肯定,相当一部分人看到了微博的负作用。甚至可以隐约得知,对于他们而言,微博是一个和现实大相径庭的极少有道德感的虚拟世界。因而,由于微博内容丰富且涵盖的信息量巨大,微博上信息鱼龙混杂,这就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微博平台中承载和发布的内容既包含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元素,能够支持和促进研究生群体实现良好优质的成长发展,也包含会造成消极影响的腐朽文化元素,会影响研究生群体的成长发展。因此就需要高校对研究生的微博使用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督促学生在网络生活的参与中能够积极接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健康信息,主动抵制腐朽信息,实现自身的优化发展。

4.研究生用户对于微博的参与度较高,但参与效能较低。在调查中,只有6.67%的人表示不会对微博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转发和评论,只是浏览而已,64.45%的人表示都有过微博转发和评论的经历(见图4)。但是由于学生的社会影响力比较低,加之他们对于微博的参与主要是以转发和评论为主,其原创发布成为热搜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大多数研究生的微博参与并不能对微博舆情的发展起到作用,不能做到事实上的有效参与。有44.44%的人认为微博信息的可性度基本上是真假参半,有42.22%的人认为微博信息大部分可靠,但也不排除炒作的嫌疑。当面对社会中的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时,有60%的人表示会去微博了解大家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想法,还有33.33%的人表示微博不能代表真实的民情民意,因而不会去过度关注。由此可知,多数人参与微博是抱着旁观者的身份去围观的,对于热门事件或许刚开始还可以进行理性思考,但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一种“免疫力”,即一种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的惯性思维,而这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惯性,很容易被带进现实生活,影响研究生对待周围现实的态度。

经过7个月的考察,2016年8月,格力发布公告称,拟作价130亿元收购银隆100%股权。但3个月后,收购案遭格力股东大会否决。

图4 研究生微博评论转发情况

5.研究生用户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对于信息的判断具有盲从和质疑的双重特征。在调查中,当被问到“微博是否会影响您对事物的看法”时,有71.11%的人表示有时会影响,但还是会秉承原有的思维,24.44%的人表示不会被影响,会坚持自己的判断,有4.44%的人表示经常会被影响。而且有62.22%的人认为微博的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比较广,因而微博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负能量”和“正能量”的接触面来说,因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对于“正能量”的大力宣传,研究生接触到主流的、积极的、正面的新时代思想,这些“正能量”的信息使研究生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和社会的信心。而当他们面对“负能量”信息的时候,一方面,对于负面信息出现的渠道以及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他们会以一种思辨的态度去怀疑这类信息;另一方面,当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对于这类信息进行广泛转发和传播时,就会掀起讨论的热潮,他们就会很容易在内心产生矛盾的想法,而又因其缺乏社会的打磨和洗礼,使得他们很容易人云亦云,盲从信息。

6.研究生用户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更容易率性而为、表达自我。

在调查中,有57.78%的人表示微博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发泄不满的方式,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有42.22%的人表示微博改变了他们的表达和思维习惯。甚至有55.56%的人把微博当作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见图5)。微博平台有其表达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即时性,而和其他群体相比较而言,研究生这一群体拥有更加真实的自我表现。高校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单纯的关系之间很少涉及利益的纠葛,所以,这一群体的真诚被保护的相对完整。在以现实世界为依托的微博中,这种真诚也并没有消失,由于他们关注的群体大多都是熟人或是自己喜欢的名人,所以无需在微博中伪装掩饰,他们发布的内容大多都是自己当下内心的真实想法,抒发真情实感,几乎不存在“炒作”“作秀”这一说。

图5 研究生对微博对己作用力的看法

除此之外,微博的大众化弱化了传统的教师尊严文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掌握着绝对的信息资源,而如今微博的信息膨胀在扩大学生信息来源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获取的自主性。同时,在微博上一个账号就是一个声音,发言机会均等,每个人都处于近乎平等的交换状态。这种状态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和教师的学习和交往之中,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都处于近乎脱离教育权威控制的状态,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除此之外,这种方式也不利于教师的道德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可利用的微博信息的敏锐度,及时捕捉社会热点爆点问题,将课本知识点和微博热点关联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隐性教育的作用营造一种寓教于乐的氛围。

二 新媒体时代高校利用微博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以校园网站为主导、微博为引领,将学校和社群融合起来,连通线上线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课堂内外,开创出一个互动传播的新模式,形成一个全方位、全链条式的新媒体生态,打造出一个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新媒体承载着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由于现今研究生多元化的需求以及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大多数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新媒体的应用就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大量的所需数据和教学素材,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给学生,教师可以和学生在视听一体化的教育坏境中共同成长,使得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单向性的说教,而是以一种轻松平等的交流方式使授课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增加学生的接受度,消除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心理,增强师生之间的高效交流互动,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此之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严格地限制着教育的时间和地点,而新媒体可以突破这种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知识传播的便捷度和及时性,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二)微博的大众化无形中挑战了传统的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平台上的内容鱼龙混杂,信息海量,传播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力度。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而作为微博用户主力军之一的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在负面信息的大肆散布和传播之下,很难保证不走上偏离的道路,甚至还有可能盲目跟风,扭曲成为不良的传播者。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W.James.Potter)认为,“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对传媒运作有认识,差别在于程度的高低。程度低的人较容易接受媒介上的表面信息,警觉性偏低,因此也较容易受传媒影响。程度高的人则较能够穿越表象,思考信息背后的意义,并且对媒体语言、经营方法、拥有权、乃至媒体对人的影响等问题有相当理解。”[2]同时,在时代前进发展的浪潮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确实需要更新,而在网络平台上就出现了一批人完全否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但是由于研究生科研任务繁重,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的学习压力之下,很难做到不盲目跟风,因为微博聚焦于快速的热门话题,所以学生很容易被浏览效率牵着鼻子走,而忽视了信息质量,于是面对社会热点和爆点就会忽视自己可以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耐心。

微博形成了以现实中拥有共同爱好为依托的虚拟社交圈,而这些社交圈由于其网络虚拟化和非正式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传统学生组织造成冲击,削弱他们原有的吸引力,而又因为该类组织的自由度比较高,其组织的活动多元,而且以自由开放为特点,参与不受限制,所以会吸引更多的研究生,也就会进一步弱化传统学生组织的影响力。除此之外,由于微博的广泛宣传能力以及这类组织的自由化和非组织性,加之学生更愿意加入带来轻松和自由气氛的话题,所以微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冲击具有集中性功能的传统宣传载体,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增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高校要利用微博引导真实的舆论导向,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时代也是一个算法时代,算法的现代逻辑是,根据受众过去的行为决定现在的信息供给,再根据他现在的行为决定未来的信息供给。换句话说,你接收到的内容具有“同化”倾向,你过去看过的信息类型有可能决定你现在以及将来会看到的信息类型,这是一种可怕的信息定向供给。在算法逻辑下,我们获得的信息都是被“喂养”的。而微博关注属于一种“选择性”的认知,因为“加关注”的是自己选择的想关注的人,这就很容易形成“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认知心理,这时候的阅读行为是你自己的选择性,但是微博推荐是算法的选择性。由于微博用户一般都只关注自己认同的微博博主的信息,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在跟自己观点相同或相似的观点讨论,这样的结果就是更加强化了自己的观点,很容易出现“众口铄金”的结果。

一些反华和反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渗透。美国前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迟早我们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 ”[3]几乎所有的主流外媒都有微博账号,一些国外的明星、学者和政要也都开通了微博,他们和研究生的互动产生的影响也应该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足够重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一些价值观的传播会阻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甚至一些发布在微博上诋毁中国的信息会有“洗脑”的作用,会消解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严重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作用的发挥。

三 新媒体时代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微博教育以破竹之势迅猛发展,在新时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活力,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实现“心”教育,势在必行。

(一)因时制宜实现有效互动

因为微博在研究生中用户受众面较广,且使用频率较高,而且学生大多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使用微博,因而就要求官方微博的发布时间要有针对性,而且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对于不同时段的内容也要有差异化。除此之外,不能将微博当作一个简单的单向性的信息发布器,要及时回应学生的评论和诉求,实现高效的即时互动。同时还要能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若是有学生通过微博发泄对学校的不满,就要及时解决学生提到的问题,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做到以学生为本。

(二)营造平等的表达氛围

因为研究生用户使用微博存在同侪效应,相互之间的传播能力不容小觑,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输出,由于微博的传播性和互动性都比较强,且较为分散,更新速度也比较快,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建立符合年轻人思想特点的微博,创新新模式就要求官方微博的软传播表达要亲民,要更加接地气,如同朋友之间的对话一样轻松平和,没有高高在上的威严感。同时语言的使用上要更加生活化,用语要尽量丢掉一板一眼的公文写作用语,风格要生动活泼,话题要时尚新颖,尽可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还可以运用学生比较喜欢的网络流行用语。可以适当发布一些与本校、本地相关的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甚至有趣的幽默故事等,推荐一些有特色的课程和优秀的师生,从而增强认同感,增加亲和力。

(三)发布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由于研究生用户对于微博的使用具有认同感,但也不乏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这就要求学校要发布让学生产生强烈认同感的内容。首先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微博的文本特色来进行详细的有效策划,争取做到发布的每一条微博内容都是有突出亮点的,而且能够被广泛转发。在原创方面,要发布和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可以产生被关注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在转发方面,要坚持舆论导向,以学生关注度为起点,对于转发信息要有自己的态度,明确体现出学校的观点。使学生在产生强烈认同感的同时,也能充分体现个性,释放个性。

(四)提高互动率,增强参与效能

虽然研究生用户的微博参与度较高,会用大量的时间去浏览微博发布的内容,但是很少进行转发和评论,大多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因而参与效能处于一个较低的状态。这就要求高校要拉动研究生用户群体的参与互动欲望,可以积极发起一些话题和投票,增加定期打卡坚持的版块,是学生和学校的微博做到真参与高互动。一方面对学生关注的内容如情感励志类、热点话题以及趣闻轶事类发起一些有意思的话题和投票,扩大参与度和互动力,另一方面要在潜移默化中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正能量信息,如发布一些碎片知识使学生有奖参与打卡。比如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就设置了“清华艺博微学堂”版块,通过每天三分钟看展览、品艺术、涨知识,坚持打卡转发固定次数可以获得期末小礼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互动效率,增强了参与效能。

(五)净化微博内容,积极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

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每天睁眼信息就如潮流般涌来,而且时刻更新,对于信息的真假很难进行及时的辨别。而研究生用户群体在繁忙学业的闲暇碎片时间浏览微博信息,几乎不去深入探究信息的真伪,大多都是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存在盲从的情况。但是由于研究生用户群体有一定的知识面,所以对于所获取的信息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对于极不靠谱和夸张的信息会产生质疑。这就要求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微博系统对于微博内容的发布要严格把关,尽力做到真实、有用,给浏览者一个干净清爽的阅读体验;发布者要承担起网络空间的责任,发布真实健康的信息;高校要严格把控网域,切实关注到学生的浏览和发布内容,积极引导健康的网络浏览环境。

(六)鼓励率性表达

由于微博信息内容繁多复杂,而且微博不同于其他具有备注功能的网络社交平台,所以可以说在微博中的表达几乎是隐身的,因而研究生群体更倾向于在微博中率性表达,无论是生活还是情感,大多都是真实的内心自我表达。这就要求高校微博实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以轻松愉快的口吻发布一些温暖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鼓励学生真实率性的表达,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真情实感,做到真正的深入学生,和学生在一起感同身受,解决问题,实现好友亲情似的互动。比如北京大学的官方微博在早上会发布一条“早安,北大”的状态,内容通常是当天的北大讲座,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发布,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同时它还会点赞@它的有趣的微博,鼓励学生思想多样化个性化,实现与学生之间切实的良性互动。

总之,新媒体在使得交流距离缩小的同时,也使人们对于数字化信息的依懒性空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接受着时代给予的重大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紧跟科技进步和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趋利避害,发挥微博的优势,实现多种思想观念的融合,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和主旋律对研究生的吸引力,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研究生政治用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