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

2019-12-24 10:18张海培宋璐
山东畜牧兽医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战略院校高职

张海培 宋璐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

张海培 宋璐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农业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须审视自身、准确定位、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在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等方面的供给优势,克服传统观念与自身特质困境,固本培元,整合优势资源,多角度、全方位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集中各方力量,其中农业高职院校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主体。服务“三农”的办学使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产学研”合作的服务模式充分显示农业高职院校的先天优势。同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农业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有利契机。

1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

“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已经描绘,冲锋号已经吹响”[1]。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是农业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农业高职院校应根据“供需关系”双向思考,找准有效对接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1.1 有效对接乡村产业升级需要的优势 研究表明,“当一个地区农业R&D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该地区的农业科技才可能有原始创新,该地区的农业才可能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2]。而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农业R&D支出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只有0.25%,可见乡村产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亟待升级。农业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就是以农业产业链为依托,产出一批理论上有突破、技术上有创新、生产上有推广价值、应用上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果,满足乡村产业升级的需要,带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整体跃升。

1.2 有效对接乡村“三农”人才需要的优势 目前,“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49%,其中,中高级职称占比不到全部农业科技人才的30%,而且70%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集中在市、县(区)两级,乡(镇)一级却非常稀缺”[3]。伴随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就业人口流失渐趋严重(见附表)。农业高职院校的生存基础就是通过学历教育和农民工职业培训等途径为农村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有效供给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人才的需要。

附表 我国乡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年份农民工数量(万人)乡村就业第一产业就业 人数(万人)在全社会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人数(万人)在全社会就业人数中的比重(%) 2012262613960251.62577333.6 2013268943873750.32417131.4 2014273953794349.12279029.5 2015277473704147.82191928.3 2016281713617546.62149627.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和《2016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1.3 有效对接乡村社会服务需要的优势 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服务供给匮乏,其中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不容乐观。调研结果显示,农民获取农业技术的第一渠道还是内部渠道:“有半数以上的农户将依靠自己的模式和经验积累作为主渠道;以邻里亲朋交流与传播为主要渠道的农户占11.7%~28.2%,位列第二;以农资销售部门为主要获取渠道的农户占5.7%~22.4%,位列第三;以电视录像为主要获取渠道的农户占6.4%~22.4%,位列第四;主要依靠农技推广人员的农户仅占 6.2%~12.4%,排在第五位;而仅有小于10%的农户主要依靠黑板报、农业协会、互联网、示范户、报纸杂志、农业龙头企业等获取新型农业技术”[4]。而农业高职院校是天然的乡村社会服务产品的培育厂和整合器,能够从组织、经营、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完善“三农”社会服务体系,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

1.4 有效对接乡村文化培育需要的优势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乡村振兴战略必然蕴含着对文化价值的诉求。但是,目前我国乡村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足,致使文化品质不高、自信不够,低俗文化盛行。同时,乡村文化设施也较为短缺,“只有11.9%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16.6%的乡镇有体育场馆,59.2%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41.3%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5]直接影响农民对文化产品的渴望。作为乡村文化的集聚高地,农业高职院校理应肩负起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之责,加强对学生们优秀农耕文化和文明乡风的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建设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

2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合理把脉服务优势的同时,更要审视服务困境。这样才能认清形势,克服困难,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1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传统观念困境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唯学历论”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较低。农业又属于三产中的第一产业,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产业,但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同样受到人们的非理性对待。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受到传统观念的双重歧视,严重制约了生源质量的提高。以农业高职院校典型代表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为例,现场咨询会的咨询量较同级别非农院校偏低,成果转化率(录取率和报到率)偏低,生源质量偏低,进而人才的培养难度和成本偏高。致使学院的内涵建设存在很大困难,从而影响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贡献度。

2.2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特质困境 农业高职院校是专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较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主要以职业发展为培养方向,以专业发展为教学导向,旨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而非教学科研型人才为目标。这种长期形成的“制器”而非“育人”的特质已无法有效满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高职院校受自身特质的束缚,未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按“全人教育”理念[6]全方位育人。只偏重“技”,即“懂农业”,轻视了“文”,即“爱农村”、“爱农民”。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自身特质困境不仅不利于“育人”效果,更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需求的供给。

2.3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自身发展困境 农业高职院校以培养农业人才,服务三农工作为己任。而三农因概念化歧视严重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轻农、去农、离农”[7]现象成为常态。同时,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农业高职院校对外依存度较高,生源数量、质量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外在消极因素严重制约农业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滞后、基础设施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等自身发展困境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严重供需矛盾。

3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和困境已然明确,如何承担起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光荣使命则是所有工作的归宿。农业高职院校应固本培元,整合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多角度、全方位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

3.1 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 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根本取决于农业高职院校自身能力建设,否则,所有策略都将失效。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内功修炼:其一要强化师资力量,着力打造一流专业;其二要回归人才培养本源,完善课程设计;其三要构建校企育人共同体,提高学生就业水平。通过内涵建设,增强农业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生源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高质量服务型人才。

3.2 搭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优化专业布局,精准促进产业升级 (1)搭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乡村农业合作社,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依托基地汇聚农业专家,全面开展对乡村产业的诊断工作。以此为基础,提出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方案。鼓励和组织专家依托基地资源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和育人工作,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乡村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加强农业大数据应用,合作共建智慧型农业产业体系。(2)优化专业布局。农业高职院校应以区域乡村产业为基础,实现学院“专业链”与乡村“产业链”无缝对接。根据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合理推进专业的优化升级,形成服务现代乡村产业的专业群,更好地为乡村产业振兴专项供给所需人才和技术。

3.3 构建多元人才培养供给体系,提供“一懂两爱”型智力保障 农业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塑造和育人理念,依托校内教学平台、校外合作平台和“田间课堂”平台,共同培养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一懂两爱”型教师、学生和农民。(1)培养“双师型”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师傅交叉合作授课,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双方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引导校内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研团队、合作基地和平台。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实现自身能力提升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相统一。(2)培养“创新型”学生。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育人过程中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养成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乡村文化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活动,真正提高创新能力。(3)培养“技能型”农民。农民队伍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农业高职院校应将农民培训与青年职业生涯规划、中青年职业能力提升和乡村产业体系转型相结合,采用校地联合定向培养、农民社区学院订单培育、田间课堂专项培训三种路径,实现对农民的精准培育,形成“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农民培育模式。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技能型”农民。

3.4 成立专门机构,整合资源,形成乡村社会服务合力 (1)成立乡村服务办公室。农业高职院校应联合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企业(农业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农业协会、农业合作社)成立乡村服务办公室。该办公室具有三项主要职责:一是科学规划乡村年度发展工作;二是组织安排乡村科技、教育服务活动;三是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建设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逐渐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学校主导、企业与其他组织参与”的合作格局,汇聚服务乡村的巨大合力。(2)鼓励发展为农服务公益组织。为农服务公益组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利用节假日开展相关公益活动。公益活动如“寒假大学生回乡社会实践” “暑期农业科技三下乡” “慰问乡村孤寡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乡村支教活动”等。农业高职院校应鼓励帮扶该公益组织的发展,既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又增加一份乡村振兴服务力量。

3.5 优化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振兴乡村特色文化 乡村文化是我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关乎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的繁荣。农业高职院校应多措并举传承和发扬好乡村特色文化。(1)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新增乡村文化内容。农业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特色新增乡村文化历史、乡村工匠精神等课程内容,组织专家编撰相关书籍,对相关教师定期开展授课培训,严把授课计划和授课过程关。让乡村文化真正融入专业教学中,加深学生们对乡村、农业、专业的理解和认知。(2)举办相关文化活动,增强乡村文化认同。农业高职院校应开展相关“专业技能竞赛月” “社团活动周” “文化艺术节” “乡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会” “乡村企业家讲座” “乡村文化实地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向学生们形象展示乡村文化内涵,乡村工匠精神,乡村创新精神,乡村发展潜力,增强学生们投身乡村文化振兴的坚定信心。(3)采用多元媒介宣传,扩大乡村文化传播。农业高职院校应构建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衔接的多元化立体式宣传体系,大力弘扬乡村文化。如黑板报、宣传栏、学校报纸、官方微信、官方QQ、官方微博、官方论坛、官方网站、官方抖音、官方APP等多元媒介方式,以图片、文字或视频等多种形式扩大乡村文化传播。营造全方位、立体式传播氛围,实现乡村文化入眼入心。

[1] 李振陆, 叶琦, 尹江梅. 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农业教育, 2018(3).

[2] 李玉双, 邓彬. 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湖湘论坛, 2018(6).

[3] 孙丽芝. 试论我国农村创新型人才现状及培育策略[J]. 农业经济, 2013(11).

[4] 黄玉银, 王凯.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绩效、问题及优化路径—基于江苏三个水稻示范县的调查分析[J]. 江海学刊, 2015(3).

[5] 高启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审视农业与农村发展[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

[6] 檀祝平. 求真、务实、创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8(18).

[7] 张成涛, 张秋凤.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

(2019–09–08)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高职院校“多维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研究》(J17ZC92)的阶段性成果。

G642.3

B

1007-1733(2019)12-0080-03

猜你喜欢
战略院校高职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