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燕
(作者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
气息一词详解中有呼吸、声气、讯息、气味、习气、风格、气恼等意味,其中有关艺术方面的内容亦涉猎诸多。
气息一词运用于艺术,风格一释最为多见。清阮元《与友人论古文书》: “是故两汉文章,著於班范 ,体制和正,气息(风格)渊雅,不为激音,不为客气。”;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自是而后,凡为文者,语必因人,句不自造,其构思不远,而气息(风格)益臻薄弱,不复上拟古人矣。”
视觉语言在转换中,艺术作品气息的表达于视觉阅读中氤氲,提炼视觉积累与视觉理解力等因素形成一个综合体,读者依赖自己独有的视觉体验对艺术阐述不同的见解,形成相似或不同的关于艺术气息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本身的内涵价值在此刻与读者共鸣中升华为视觉积累。
以此为基础,我们往往可以解释,地域性何以对基本相同的美感形成共识,也同时可以解释绘画作品何以以地域、种族、国家、年龄等等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并且也可以延伸的假设,越来越多的不同的视觉体验会创造出更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感受,从而分化出更具个人特征的对于视觉语言的艺术气息的理解力。
视觉的感受力如此,便可推测,培养一个人视觉的感受力,以教育为题,必然是有所收益的,也一定是可以以某种视觉所特有的信息内容灌输给不同的人群以相应的艺术教育,从而达到不同的人群却又有相近的视觉感受这一目标。
从这点出发可以了解到:艺术的感受力越强的人群,视觉的广度更深远,视觉的地域性与视觉的广度契合得越紧密,视觉的读者或观众的理解力就越高,这种视觉的契合度又与视觉的相同体验度成正比。
个人的视觉语言所具有的气质,也可以上升为既有地域性又有个人独特性合二为一的艺术气息,一个种族也会因此而形成独特的不同的艺术语言与艺术气息的表达方式,国家亦然。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一个现象,同等年龄的不同国籍、地域、种族的同龄人会因为生理成长的相近性偏好趋于相同,从而年龄的不同,视觉艺术的感受力和内涵会出现微妙的变化。
就这种契合度而言,不同的视觉体验分化成不同的视觉感受:西方素描绘画中对光的理解与表达,东方绘画中对笔墨的运用与处理,西方文字的装饰性处理与东方书法的飞白美感截然不同,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视觉集体感受,更是不同的视觉契合度的集体烙印。
东方的艺术气息表达或含蓄或奔放,或儒雅或内敛,都与东方审美标准及远古的东方哲学人文思想相连接;西方的艺术气质与西方的历史紧紧相扣,这些东西方不同国家与种族之间的艺术气息的表达成为我们永久璀璨的艺术明珠弥久珍贵,依然光彩照人。
基于这种不同的视觉感受,绘画艺术建立在原有视觉体验最常见到的感受之上,与最为接近的体验为基础,视觉语言最容易渗透与解读吸收,也更容易引发共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因为某一幅画从不同的地方汇集到世界各地的某一个博物馆或某一个地方,哪怕不远万里。
艺术的气息,正是具备了这种聚集能力的一个法宝:它不同于最初的原始的气与息,却在不同的人群中由于视觉的储存积累种下种子,而在某一个时刻与自己契合,令观众陶醉;在某一个时刻或某一个地点去探寻熟悉或陌生的有关视觉艺术的另一种表达的另一种可能性及路径,获得视觉语言的认同感,不断汲取精神的养分。
交互领域更催生艺术气息的发展与交融。艺术气息的表达基础是有教育因素的趋同性,按照现有艺术教育和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状况,在之前的许多年,毕加索之类的艺术大家会横向、竖向的把艺术的触觉向东方靠拢,东方的艺术家们也积极的活跃在世界级的博物馆和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中。从这种互相学习的过程会有不同的感受,东方的艺术家在这场交流中或更像西方绘画靠近,或更走回传统,在绘画中寻找更符合自己心灵要求的艺术气质,通过交融在艺术气息中寻觅自我与永恒。
艺术气息的传播与表达在当代的各个行业,交互渗透服务于各个领域,从最初的宗教艺术至当代,文明的累积成为各个流派争相斗艳的另一个平台,科技的发展已为艺术气息插上翅膀,交互运用让艺术植根到各个领域,我们面对的世界给艺术打开壁垒,期待无限发展的空间。
明珠璀璨的东方艺术气息、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有的视觉语言的认同感是建立在同等的全世界视觉思维高度的层面,这种高度的建立源于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无论从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中就有很好的例证:
“中国点燃意大利文艺复兴之火”(孟席斯语 [释1]),因为“在西方文艺复兴的背后,屹立着东方”(霍布森语[释2]);
“中国人是至高的真主所创造的生灵中,最擅长雕刻与绘画的。一个中国人可以用他的双手制做出大地上所有居民都做不出的东西。” (艾布·斐达语[释3])“尽管文艺复兴是以古典(希腊)的面孔出现,但充斥着东方的影响因素,常常被加以掩饰,其根源几乎从未得到承认。” (迈克尔·爱德华兹[释4])
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古老文明为我们带来西方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与《荷马史诗》,东方的敦煌与青瓷文化气息,这些文化艺术的大餐,表达的气息辉煌而高贵、典雅而圣洁。
图1 《花神芙罗拉》庞培壁画,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收藏,画中女子身着轻盈的丝绸服饰
图2 《诸神之宴》贝里尼 (1514年)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藏,画面中央和地上有三件明显的青花瓷器
在这些交相呼应的气息中,东方气息,东方所特有的艺术气息,追溯到中国人文思想精髓里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美学修养中的气韵生动、人文素养、艺术的表达早已渗透到精神里,从不同的层面诠释东方气息的人文全球自信。
在艺术的层面,艺术的中国表达方式应该才刚刚开始。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气息日益交相辉映,为科技点亮新的交汇点。可以看到,艺术追随新科技发展的平台,艺术的气息表达的方式正在全球以更深层次的拓展、提炼为精准前提,地域性的艺术更具有国际性的元素气息突显,艺术的气息更因为科技的融入赋予新的手段,也会因介质的改变更具有地域性和多元化。
艺术气息又优于语言的地域限制诸多限制的表达,通过视觉的广阔性、延展性,通过地域、国家、种族、年龄等等因素,通过视觉快速的积累,气息渗透的速度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艺术气息所具有的东方气质在视觉与精神层面的优势,决定了东方内涵的国际性。
中国语言、中国元素与中国气息共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代正待开启,中国气息上升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更高标准的要素之一。中国艺术气息正在备受瞩目:从中国商品日益受到重视到宝马的最新中国元素款的推出,数年前肯德基中国餐厅及中国形象店,文化娱乐领域中影视形象东方面孔的大卖说明了一个现象,中国气息、中国声音、中国味道已成为本世纪新的时尚靓点。
中国艺术气息需要提炼成为艺术表达的更高级形式与国际范围各语境对话,中国与东方艺术气息的表达需要更高层次的探索。最新的时尚产品宝马最新款已请到中国的设计团队做中国元素的顶级设计,使宝马具有中国气息,从而定向定位赢取中国市场。从这点来看,各个国家及地域之间,艺术气息的提炼必将在当代和未来发挥更大的商业及人才优势,顶级商业与顶级设计的合拍是一个全新的组合,未来的智能语境中,中国气息的视觉表达意义非凡。
艺术气息渗透的探索途径,艺术气息领域拓宽从商业的角度是具有逆向性的特点,即各自的艺术气息的传达必须融入对方的因素才容易被接纳,艺术气息的研究必须具有世界级前瞻性性的眼光去兼容并蓄才真正具有国际级别的竞争性和发展性。让中国气息走向国际舞台,前提首先是了解、理解和接纳对方。要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情感,传播中国声音,国际性的前瞻性的平台与眼界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艺术气息与表达正在成为国际竞争更细化的定位要素之一,探索中国气息与国际间不同地域、种族、国家、年龄等等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及相对应的文化艺术气息的研究日益重要,国际语境的地域性艺术气息的提炼与视觉表达已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和讲述他国故事的更高标准之一。
注释
[1]孟席斯 ,(英文名Robert Gordon Menzies)(1894.12.20~1978.5.15)澳大利亚总理(1939~1941,1949~1966)。生于维多利亚州杰帕里特,卒于墨尔本。曾就读于墨尔本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著有《澳大利亚宪法研究》(1933)、《澳大利亚联邦的中央政权》(1967)和《战时的法制》(1977)等。
[2]霍布森(1588-1679),英国政治思想家,经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毕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积极投身于英国社会改良运动,主张促进了英国“ 福利国家 ”政策的制定。
[3]艾布·斐达(Abū al-Fidā 1273-1332)阿拉伯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此句出自艾布·斐达《人类史纲要》第1册,第96页。
[4]迈克尔·爱德华兹:纽约塔帕林出版社1971年出版《东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