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华山(重庆市国资委离退休老干部二处 重庆 401121)
中国传统武术训练中,有许多训练手段,各门各派也各有其自家门派的训练手段,真可谓丰富多彩,因其门派所练要求不同,所以训练手段也大不相同,但总归无外乎有“功法训练”“套路练习”“传统武术理论”“拆招喂手”等四大类,而对这四大类之训练顺序和侧重,各有不同,有的门派以“功法”为主,有的以“套路”为主,而我认为,无论什么门派什么类别入手训练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对于“功法”、“理论”、“套路”、“拆招喂手”等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和见解,因为传统武术训练中,“功法”乏味,“理论”学习单调重复和“拆招喂手”很苦。现代人是少有人将它系统的学练下去的。而如果传授者在训练中正确分所和研究,将不会失去传统武术的精华。
传统武术功法训练,可用八个字来形容,“功法繁多,枯燥乏味”有“内功,硬功,柔功,耳功,眼功,轻功”等,但无外乎内外之功两大类,内功柔健,外劲刚顺,内功练习主要训练其“精气神”,外功练习主要训练其“筋骨皮”。训练时,可由内向外进行,也可由内训练,先使用其感其兴趣,再进行内功训练习,而对于成年人,可由内向外训练,先训练一些内功基础,使学练者强健自身身体素质,达到祛病健身,内劲和顺,再进行外部功法练习。
(1)传统武术内功主要训练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的一种内外兼修方法,包括桩功、坐功两大类。桩功训练又分定势桩功和活步桩功。训练时可把定势桩功和活步桩功交替训练。一堂训练课应当把活步桩功放在基本训练前部重点体会内气的聚合和肌肉的感觉。而定势桩功应当放在基本训练的后面,替会以意导气气血升降,以消除前段训练所引起的气血上涌,并通过训练增强下肢肌力,提高桩功的稳定性;
(2)坐功训练可放在早晚两个时间段进行训练,因为坐功对于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要适当选择一些比较安静舒适的地方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练者达到心意相合、意气相随。
传统武术外部功法训练,主要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功击力度和增强身体抗击打力等,它包括:柔功、硬功、耳功、眼功等。
(1)一般在一堂训练课中先由上到下进行柔功训练,主要把身体各个关节、初带拉开,以防止在训练中损伤;
(2)硬功训练,可分为上肢功法拳、掌、指、臂、肩等功力训练,下肢脚、膝、腿、胯等功力训练,腰腹部功力功法训练,劲力训练可先由腰腹训练,再训练上肢和下肢功法劲力训练,再训练上肢和下肢功法练习,可进行一些丰富多彩、有趣味性的功法练习可进行上肢功力对抗,下肢功力对抗、器械对抗等。使学练者有种成就感,同时学练者可全面的练习内外功法,达到“刚柔合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
传统武术理论:传统武术的理论可分为拳理、易理等三个部分。在传授传统武术理论时可先讲医理,而后讲学理,马理,使这三个部分连续而易。医理主要以中医为主,可先介绍一些中医学常识,再讲一些推拿、按摩,伤科等中医知识,使在训练中出现的一些跌打损伤可自治,也能帮助别人。使学练者首先对此产兴趣,再深入学习医理。进行拳理讲解时,每个门派对自身门派拳理都有不同见介,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由医理而来,没有医理之辩证,也不能产生出拳理之精奥。易理是传统武术理论比较难掌握的一门理论知识,它具有哲理性的“阴阳学”、“中庸”、“自然”、“中和”等辩证思想,但先学习了医理和挙理后,学练者就不再难理解“易”为何物了,因为易理讲阴阳、五行、八卦,而前者医理已有阴阳五行之属性和生克之变化,再进一步学习“阴阳”、“中庸”、“自然”等易理之思想,就容易接受学习易理知识了。用易理中的哲理指导拳理,拳理再体现医理。
传统武术认为,武术“起于易而理于医”。传统武术直接吸收了中医学中“筋络、俞穴、藏象、气血、伤科”等。
(1)在训练内功时,可直接按动作要求来学习“导引,藏象”等医理知识,以呼吸与动作之间的配合进行讲解,以达到保健养生之目的;
(2)训练外功法时,介绍一些常用佐功药。佐功药又分内服、外用两种。内服药以强筋壮骨为主,具有激发机能智力,防止过度训练的作用。外用药以舒经活络为主,具有活络软坚,防止皮肉老化僵死的作用;
(3)训练技击擒拿摔法时可结合中医“针灸学”中“经络、俞穴、气血”等,以达到识经认穴,分筋错骨的目的。
每门每派都有自己门派这拳理,但总的来讲,都具有健身、防身养身、修身等功能。但重要的是所有拳种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技击性,才能衍生出拳中之理。训练时只要把所练习拳术中的动作讲明健身、养身的作用和详细分解出攻防目的,这样才能分析出变化成端之拳理。
传统的易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经典,而传统武术深受传统哲学的滲透和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运动思想,特别的技术要求,突出的价值功能。易理包括“无极学说,太极学说,三才学说,五行学说,八卦说”等。训练时,只要我们把阴阳的互相对立、太极的互容环抱、三才的天人合一、五行的生克关系、八卦的变化之要,结合实际去指导会使学练者很容易的接受和掌握深奧难懂的易理知识。
传统武术套路大多演练时间不会太长,大多数套路只有一分钟左右,而且重复动作过多,没有现代竞赛套路那么多跳跃,也没有现代竟赛套路那么好看。但手法、身法、步法、很丰富,对于套路中功架这要求、劲力之分别要严格很多。所以在训练传统武术套路时要对于功架之要求、劲力之分别要严格很多。所以在训练传统武术套路时要对于功架、劲力单独训练。要结合功法训练不能单讲解套路,某一招某一势,要准确地讲解一招一势的连续性,再帮助学练者分析某一招一势劲力和作用。这样才能把传统武术套路固有之韵味,用肢体表在出来。训练套路时,首先要指导学习那些具有传统文化性和诗歌般的“歌决”、“拳谱”等,俗称背拳谱。帮助学练者认识学习这些歌决 “拳谱” 如 “二郎担山”、“张飞骗号”、“揽雀尾”、“魁星点斗”等,这些有的是一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典故,有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如果把这些招势,用故事的形式来讲解,会使学练者很容易掌握。这些招演练,对于青少年来说,既能学习一些历史人物典故又能掌握一些学习知识。
传统武术每段都具有一些代表性的幼法和风格形势。每一段侧重于某一功架,或侧重于某一劲别。首先训练某一段劲别组合,再运动重笔训练进行训练。可将这一段路的劲别功架练熟、练稳、出功夫。
在整套训练时要在一个课时,做超套训练。也就是说,把一个套路连续打上几遍,要反复地练习和训练,这样不仅增强体力,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快速理解拳种的风格。
“拆招喂手”之训练必须在套路演练有一定的基础上,方可进行训练,可一边学习套路,一边讲解招势,中国传统武术对于每招每一势的要求大体上分为打、破、破、拿、摔”四大攻防含义传统武述招势的诠释为“招为死招,势为活势”,每一招练习是固定的,而化为一势就是活的,因为功架动作是死的,而要攻防的人是活的,所以传统武术的“拆招喂手”是攻防格斗的必修课,也是传统武术的精髓,体现套路这“体”与技术击格斗之“用”的结合。招、势”,即辩证,又统一,既矛盾,又一体,纵观古今武学大师无不把体、用”相结合。
拆招就是在训练套路中,把每一招都拆开来讲解,训练讲解每招的攻防含义,以及打、破、拿、掉的用法。
(1)首先讲解招势的动作名称,再进行简单拆招,当熟练后,再进行深入学习,一个课时,可讲解一两招,要给学练者先示范、后训练。训练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2)在讲解每一招打、破、拿、摔时,要分别讲“打”或“破、拿、掉”时,要分别讲“打、破、掉”当技法训练熟练以后,再训练打、拿结合或破、摔结合等。
喂手就是“势”的训练,训练学练者对于“招”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练者运用所学“死招”化为“活势”。
(1)训练时,首先动作由慢到快,力量由轻到重的去喂学练者,以训练不练者将“死招”化为“活势”;
(2)可用不同的人去喂手,身高不同,力量不同。从不同角度去攻击,或前或后,或拳或脚,要重复多次训练,从而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3)可结合现代散打一些训练技法,去训练反应、速度、灵敏度。结合传统武术之功力,使学练者能快速练出得意之技。增加一些训练手段来进行训练,方可将中国传统武术继承和发展下去,使学练者真正体会中国传统武术之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