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9-12-24 15:24:03朱秦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体育训练身体素质

□朱秦洁(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0)

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人们针对繁杂的社会环境以及各类动态因素变化情况所做出的适宜于生存发展的反应能力。高职院校是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 所以高职院校应尤为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育, 而体育课程自然也需要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工作之中。不仅如此,体育课程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其功能性并非其他可能所能取代。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成绩的变化,而容易忽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的培养, 如何实现体育课程中渗透社会适应能力也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1、高职体育教学针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1、社会适应能力是经济时代发展实际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持续健全与发展, 也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机会与挑战。高职院校是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机构, 且可以利用人才培养展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故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适应能力也成为判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 同时也成为高职院校生存以及进一步发展内在需要。所以高职院校应结合企业、行业发展实际需要作为方向培养人才。

1.2、体育教学针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学校有目的、系统地予以训练,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具体有如下几项功能:

第一,体育训练有助于加强学生意志力。体育运动本身是对人意志力的一种磨练。体育教学是室外教学,而不同的室外环境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考验, 如夏季的高温天气以及冬季寒冷天气均对学生身体是一种考验。而在实际运动过程中, 学生不管进行何种运动,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或是达成某一项任务,均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身心也承担较大的负荷,久而久之,便可提高学生的意志力。而体育训练中有成功与失败,成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而失败也可提高学生挫折的承受能力。

第二,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学生日后进入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优秀的团队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执行力。高职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如课前跑操、队列训练等,在教学活动中,集体之间自然而然会形成配合,彼此协作,才能完成某一目标,从而到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 体育训练有助于加强人际交往能力。高职体育教学期间, 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师同班级内学生经过交流或是互动所决定的。故而,教学期间,大部分课堂教学形式是通过群体形式开展, 于相对开放的状态下开展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相对频繁的交互活动。教师创建团结协作以及良性竞争的教学氛围之中,能够为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提供相应的机会,同时也建立优秀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而借助体育课程之中的交互学习,学生个人综合能力也会有明显提升。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学生为了胜利,自然需要相互沟通与交流,使得学生在竞争以及彼此学习前构建良好的关系, 进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故而,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群体人际交往能力,其教学价值应该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1.3、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

高职学生群体如果希望能够在未来较为残酷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取更为优秀的发展,便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协作意识。企业现实工作之中离不开所有员工之间的团结友爱以及互相帮助,如此才能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团队整体人工作质量。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职方向以各个企业小组织或是团队为主, 这便需要高职学生群体能够具备优秀的团队精神, 并能够同其他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以此实现团队合作竞争力的提高,使得自身与他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高职体育之中设立有许多团体性质的项目,包括篮球以及羽毛球等,学生在开展上述项目的同时,集体意识与协作能力可得到显著提高, 进而提升整个班级的凝聚力。

2、高职体育教学针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方案

2.1、根据学生职业特色,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也需要满足社会需求, 尤其是将部分普及度较高且具有长期健身价值的体育训练项目融入课堂之中, 使得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也展现了时代特点。不仅如此,教师课程教学内容也必须融合职业特点, 结合职业特征针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够同职业体能发展需要保持同步。故而,教师应不局限于原本的课程结构,转变传统单调的体育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具体适应性且有利于学生体能恢复的课程,结合学生未来可能入职的职业特征,将课程分为坐姿、站姿以及半坐姿三种类型,建立新的体育教学体系,以适应未来职业特征的需要。如文科学生未来较大概率从事编辑或是文案工作,其以坐姿为主,便需要安排坐姿恢复训练, 以免学生未来入职之后因久坐出现身体问题,如颈椎出现问题。

另外,在教学安排方式,教师也许打破传统教学设计,在一年级体育教学中,重点开展基础体育课程,一方面,提高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另一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度,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同时,通过体育教学令学生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指导学生训练的活动的规范性与标准性,使得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二年级体育教学之中设立选项课程,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遵照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学生的个人喜好, 积极适应不同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实际需求。三年级正式开始选修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时间安排自由选择教师课程教授内容、上课时间以及上课位置,不仅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还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

2.2、创建社会情境,培养学生社会意识

事实上,从某种角度而言,体育课堂教学实则是一种微型的社会,学生之间既是合作关系,也有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不仅蕴含着机遇,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而在现实体育活动之中,学生同样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及失败的挫败感。在竞技活动中,可能获得成功,也可能出现失败,所有学生在这个微型社会之中均扮演一个角色,也有着各自的价值。故而,教师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这一优势,为学生创设一个微型的现实社会,将学生置于该场景之中,以磨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如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然后要求小组之间进行体育竞技,如4×100m 折返跑、篮球对抗赛或是足球对抗赛。如此一来,学生随时可能与熟悉的同学搭配成团队,也可能和不熟悉的同学搭配成团队,有可能与身体素质强学生搭配成团队, 也可能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搭配成团队,可以从队员转变为竞争对手。而在竞技之中,教师也可随机分配角色,包括运动员、裁判以及教练等,通过不同的变化,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自身角色,且可以快速适应的不同的队员、适应多种任务环境,实现体育教学同现实生活之间的对接,有效训练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同时也可借此从根本上加强教学同学生学习生活关联性, 达到学生情感同社会环境之间产生共鸣,为之后学生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加强课外体育同社会的接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关注明显提高,2006 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中明确提出为了贯彻与坚持我党的教育方针,全国亿万学生之中掀起群众性体育训练活动,以确实提升学生个人身体素质。随着该文件的颁布以及全民运动的推广,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也明确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并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且开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就现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际而言,每周体育课程总计2 个学时,所以仅依靠体育每周课上完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不现实,所以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外完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工作。例如,学校可以尝试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同阳光体育活动之间相结合, 设计符合目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需要的社会化模式, 即在不影响告知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基础之上,结合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利用院校内各个体育社团以及学校俱乐部作为展示平台,构建决策者、管理者、落实者以及参与者不同层面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及循环, 而这种良性互动不仅限于学生之间,还包括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使得学生对企业层级之间的联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3、结束语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与重视,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主,尤其需要注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未来的岗位。而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负担有培养学生能力的责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以社会针对人才设定的标准以及需求为方向培养学生,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认知规律以及个性化,更为科学地培养学生价值观、就业观以及学习观,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为此,体育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创设微型社会情境以及同社会接轨,有意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体育训练身体素质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06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00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风尚(2018年10期)2018-01-28 22:53:45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