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蜻(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51)
具身认知被认为第二代认知科学,它强调心智的体验性,认为人类的范畴、推理等认知能力是基于身体经验的,人类的思维和理性是在对外部世界种种现象的感知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的感知。具身认知理论概念理解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
具身认知理论概念:主体的身体经验是概念的形成。在Lakoff(1999)曾在文章中对此进行过解释“抽象概念不管如何复杂,都与我们具身形式紧密相关。我们仅能经验我们具身性允许我们的经验,并基于我们身体的经验来概念化所运用的概念体系。”例如,就像平常每个人经历同一件事情都存有不同的看法, 这就涉及前面所说的身体的经验。一则行为研究也发现,个体知觉特定的概念,身体行为也会倾向于表现与此相应的行为, 这被称为动作一致效应(action compatibility effect,Zwaan&Taylor,2006)。在Estes,Verges(2008)实验中发现,概念加工过程中,个体以具身模拟的形式会对概念所暗示的空间方位信息进行理解。在实验中,要求被试者对显示平板上顶部和底部的字母迅速反应, 来判断字母出现的位置。每次字母显现前,显示平板的中央位置都会有一个具有暗示向上或者向下表示方位的概念词汇出现,比如:“大脑”、“脚踝”。研究者发现, 当词汇暗含的方向和之后字母在平板上显示的位置不一致时,被试者对字母的位置判断会更加迅速和精确。研究学者就多次相关实验,总结认为,也许具有方向意义的词汇触动了被试者对方位关系的具身模拟,解释就是,当显示平板上显示“大脑”,被试者知觉触动将视觉焦点无意识的视觉向上移动;反之,“脚踝”一词出现,被试者的视觉焦点将无意识的向下移动,这就对之后的位置判断任务造成影响。这项研究表明,个体在概念加工中会无意识地表现和概念有关的动作,此时的动作不是认知指令被动结果,动作本身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具身认知的主体性特征个体的身体经验对于概念形成的影响。
传统的认知理论认为, 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认知是大脑的信息加工和身体经验是相互分离的,事物的概念形成,是独立于身体经验的, 身体动作也仅仅是大脑指令传达的结果, 对于概念的形成,身体动作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但具身认知则认为,心智、身体和环境与认知过程是一体化的。主体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概念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认知、知觉和运动、情感加工享有共同的神经基础。这要求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情境化设计, 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情境当中主动积极自主完成学习。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经验的还原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自身加工的基本形式。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主体对于环境中的客体知觉运动的体验记录。所以概念理解与加工会激发个体相应的身体经验。一项研究发现,研究者先让所有人都看同一则广告,然后记录被试人员对于广告的相信程度,然后,再让被试做一系列的身体检查,把表示怀疑的组的人安排在一组,告诉他们有严重的颈椎病,让他们配合医生的建议,再看此则广告时配合上下点头的动作治疗颈椎,同时把表示相信的组的人也安排再看此则广告,配合转头的动作转动脖子。实验结果发现不知不觉中研究者所要求的行为影响了被试者对这个广告的认知, 原本表示怀疑的组别配合点头动作慢慢的在态度上对此广告原本一开始表示的怀疑也开始有动摇了,并且一些人已经表示相信这条广告。配合转头动作的大部分实验者也开始对原本一开始表示相信这条广告表示怀疑和否定其广告的可信度。此项研究表明身体经验在原本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身体动作的变化对原本的认知具有再生性(Connell 2011)。在体育教学的设计我们就可抓住具身认知生成性的特点, 运用创新性教学办法,慢慢改变学生只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普遍现象。
具身认知理论下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将会从以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具身认知理论下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 不仅仅是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需要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引导者,不光对教科书上面指定的学习内容的动作要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先前的学习经验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面对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大纲步步靠紧,教学模式固定,而是来源于教学大纲又走出教学大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通过自主的学习过程,能够对于学习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转化成自己的课程。其教学的设计当然除了考虑运动知识和技能,在其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监控和引导, 再升华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体育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将会从多情境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和学生主体三个方面进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理论探讨:
(1)设置多情境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设置当然需要考虑很多, 例如场地安全性是必要首位的,例如在散打当中有互摔等一些俩人搏击的动作,那就应该把教学场地安排在有区域限制的摔跤场地上; 同理武术教学也尽量在武术地毯上进行,避免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问题。而且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不光以技能传授和掌握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融入教学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武术五步拳的学习,让同学们在大体记住每单个动作的基础上,俩俩同学相互之间互为演示,而且配以语言教授动作,然后双方一起讨论,动作教授过程中的要点和重难点。后续的时间老师再留有一定时间让同学们当场演练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的去动脑思考,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考虑到现实的教学场地安全外,还需要考虑到学习过程中动态模拟情境的创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引领学生进入体育学习的状态。例如在篮球教学中的行进间传球上篮中充分利用言语激发争强好胜的积极性,通过队员协作和团队竞争等方法,让他们从观察、倾听、表达、碰触和感触等方面充分体会运动的乐趣,同时通过体验竞争、身体对抗、获胜和失败的情绪变化,老师带领和引导学生慢慢学会正确的情感宣泄和情绪表达。提高学生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改变和创新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以及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好引导者和干预者的作用, 引导者需要教师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导入方式, 让学生快速积极进入学习状态; 干预者要求当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要立马采用无意注意的方法或者言语暗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让学生返回正常的学习的状态。教师还需充分运用动作示范、肢体动作、言语暗示、情感表达等多种身体思维表达,以此来发挥身体思维的感染力、创造力来引导学生的身体思维。例如在武术教学中,把攻防技击、传统武术里喂招、拆招的技巧动作,融入平时的武术教学技术动作中,教师同时可以搭档学生来演练、改变常规教师个人示范单一方式,再利用言语刺激,鼓励学生在课堂和其他同学俩俩相互练习和感受,并同时当中提出一个问题,例如这个动作你被别人牵制了,你想这该如何化解。这样就慢慢地引起同学的学习兴趣主动去思考问题与参与的积极性。
(3)学生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前了解学生先前的体育学习经验和对原先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制定相应的体育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在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中, 在引以正确的基础运动技术传授的前提下,不要太古板和规范化的要求学生达到竞技表演相似的程度,只要学生不违背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和物理学原理。我们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展现的空间, 就像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习惯动作和动作特点,我们也应当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运动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对动作细节的理解和处理,我们不能强制要求所有人的动作都是一致的。这样也表达了老师对于学生的尊重同时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相对放松和全力投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接受死板式的教学方法,更多的应该站在观察者、引导者、调解者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索, 积极的融入体育教学环境当中把自己也当成其中的一员。
对于自身认知的教学评价,不能依照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从技术和书面两方面的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绝对性评价。具身认知则更多强调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可以把体育教学评价过程划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价。并把这种教学评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让教师能够随时捕捉到一些平时在课上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同时也发挥了学生课堂小主人的角色也能在一定的方面促进学生自身体育课堂的角色带入。
具身认知理论要求把身体根植于环境, 从身体于环境的互动中去学习。具身认知理论在体育教学的设计的提出,也暗示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们从学生角度出发,创建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意识,以及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健全价值观的形成。具身认知只是促进学生更好自主学习的方法,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需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