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其学习和能力的影响分析
——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为例

2019-12-24 15:04朱含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新商务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备赛调研组调研

文/朱含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 调研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学科在加强对理论知识要求的基础上更加体现出对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能力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体现在各门具体学科的学习中,而且表现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科学领域的交融与应用之中。学科习得实践化、研究成果应用化正日益成为现实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具备探索力、创造力和科学思维的人才引起了国家和高校的重视,“具有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社会青睐。

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展学科竞赛是一种重要的途径。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学科竞赛在我国已成为一种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普遍模式。很多学有余力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参加学科竞赛提高自己综合学习能力。然而,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竞赛领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宏观角度而言的高等教育体制下竞赛的改革与创新,侧重于分析学科竞赛这一学习形式本身的合理性,而鲜有人从参加竞赛的行为主体——大学生着手,去分析竞赛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学习生活、实践能力及日后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本调研组再次调研中将其细化到参加竞赛对于大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影响,并结合当下教育形势进行具体分析。

2 调研过程及方法

在调研之前,调研组确定了主要的调研对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为北京市一所211大学,竞赛经验丰富,在调研过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调研小组根据“以经验为基础,以量化为导向”的量化研究基本方针,在重视变异性原理(Variability Principle)、社会分组原理(Social Grouping Principle)和社会情景原理(Social Context Principle)的基础上,确定了以调查问卷和观察访谈为主的基本研究方法。调研组首先联系了校内12个院系,共计30名的本科生(或竞赛经验丰富或专业成绩位于年级前5%)和10位有竞赛指导经验的教师进行了前期的访谈工作。本次访谈目的相当于一次预实验(Piloting)。调研组收集整合了前期访谈的数据,并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分析。在预实验(Piloting)的数据指导下,针对不同主体组成的差异,小组成员共设计两份A、B问卷——A问卷针对参赛经验相对丰富的高年级学生(大三大四);B问卷针对参赛经验相对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大一大二),使调研的变量研究和差异解释更加容易和客观,有利于研究的定性和总结。

3 调研结果

通过发放问卷、收集筛选、调研组共得到A类有效问卷113份,B类有效问卷110份,占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总人数的90%以上。经对比分析,调研组发现根据年级和参赛经验的不同,两类学生针对这一调研课题的看法,共性与个性共存。

共性:

1)98%的受访学生都肯定了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影响。他们认为通过参加学科竞赛,一方面可以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成绩,另一方面可以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拓展视野,结交朋友,丰富经历,提升自信心,对日后自身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对于竞赛名次,79%的高年级学生和84%的低年级学生都选择了“在意名次,但不会过分看重”,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也明确表示在竞赛过程中会尽力做到最好,结果顺其自然,不会刻意追求名次,认为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

个性:

1)针对选择竞赛类型的首要因素:低年级学主要以兴趣为导向,并倾向在团队项目中充当参与者;而大多数高年级学生首先会考虑竞赛的难易程度及含金量,并倾向个人项目或在团体项目中担任组织者。

2)针对不想参赛的顾虑及参赛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低年级学生认为是备赛过程压力大,无形中增加学业负担;而高年级学生认为是缺乏指导老师和相关课程的帮助。

4 建议及意见

根据对问卷及访谈结果的分析,调研组对在校大学生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1)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大学生应自我激励,对竞赛持积极态度,有意识地多报名参赛。在参赛过程中,要尊重比赛,认真备赛,但也要放松心态,不要过分对自己施加压力,以免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2)在选择竞赛项目上,首先以个人兴趣为导向,兼顾竞赛含金量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竞赛类型。多与老师同学交流,以获取竞赛信息和备赛经验。权衡个人参赛和团队参赛的利弊,若选择团队参赛,慎重选择队友,组成心仪的团队,并在团队中积极发挥作用,形成1+1>2的效果。

3)调整心态,享受过程。平衡好竞赛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化压力为动力,让备赛过程成为专业学习的助力,并将每一次竞赛看作经验的积累和自信心的提高。若在备赛过程感到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想要中途放弃,可主动寻找指导老师的帮助。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调研组对主办竞赛的学院及高校提出的建议是:

1)竞赛资源平台化:建设学分置换平台, 制定明确的竞赛指南,实现竞赛成绩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衔接。通过竞赛考核,实现竞赛成绩与院系考核挂钩。通过竞赛资源平台建设, 实现对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制度保障、场地保障和经费保障。每年举办竞赛宣传月,激发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通过大学生竞赛成果展, 促进竞赛成果的转化。

2)跨专业竞赛交融化:通过竞赛平台资源的建设, 学生跨专业组建团队, 以及校企共建课程资源, 教师跨专业组合指导, 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发现不足, 可以进行跨专业选课, 尤其是各专业都需开设的课程,

3)大学生竞赛项目课程化:围绕大学生竞赛项目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进行大学生竞赛项目课程化设计, 并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竞赛教育体系, 对第一课堂进行有效补充, 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备赛调研组调研
中组部、人社部调研组到福建省开展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工作调研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全国人大调研组来鲁调研
对打造辩论活动团队的几点思考
浅谈“赛训一体、以赛促培”促技能提高
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选拔赛英语口语比赛的备赛策略分析
以调研促发展 建立研究性教学评价组织
以“实·细”二字突破中职电子商务技术技能竞赛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