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書寫方式
1. 來稿請用横式(由左至右)書寫。
2. 正文須用12號新細明體,全文1.5倍行距。
(二) 標點符號
1. 請用新式標點。
2. 一般引號用“”,單引號用‘ ’(即用於引號内之引號)。
3. 書名、論文名及篇名用《》。書名與篇(章、卷)名連用時,用間隔號表示分界,例如: 《詩經·小雅·鹿鳴》。
(三) 分段及引文
1. 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前空兩格。
2. 各章節下使用符號請依一、(一)、1. 、(1)……序表示爲原則,文中舉例的數字標號統一用 (1)、(2)、(3)……
3. 三行以内之引文,加“” 與正文同列,並於引文後編號注明出處,編號用1、2、3形式,置於標點符號之後。
4. 引文如超過三行以上須獨立引文,不用引號,但每段前均空三格,使用標楷體12號字體,引文段落前後各空一行。
(四) 注釋
1. 隨頁脚注,使用10號字體,置於每頁正文之下,全篇連續編號。注釋編號應與正文注號1、2、3等相同並相應。
2. 首次引用之文獻,須列舉全部出版信息,第二次以後可省略出版信息,只須寫上作者、書名及頁碼。
3. 若引用同一出處的資料,在緊接的下一條注,寫“同上”,頁碼不同者加頁碼。
4. 引用專書或論文(中文/英文),請依下列格式:
一、 專書
作者: 《書名》(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册次(如適用),頁碼。
例: 屈守元: 《文選導讀》(成都: 巴蜀書社,1993年),頁21。
Author’s name(,ed., trans., etc. if any),Book title(City: Name of publisher, Year of Publication), page number(s).
E.g.: George Lakoff,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5thed.(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21.
二、 論集論文
作者: 《篇名》,《論集名稱》(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份),册次(如適用),頁碼。
例: 戴君仁: 《春秋在群經中的地位》,載《春秋傳研究論集》(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頁8。
Author’s name, “Title of article,” in Editor’s name, ed.,Titleofcollection(City: Name of publisher, Year of Publication), page number(s).
E.g.: Michel Strickmann, “On the Alchemy of T’ao Hung-ching,” in Holmes Welch and Anna Seidel, eds.,FacetsofTaoism:EssaysinChineseRelig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124-128.
三、 期刊論文
作者: 《篇名》,《期刊名稱》,年份,期數,頁碼。
例: 張立敏: 《顧嗣立卒年補考》,《文學遺産》,2008年第2期,頁136。
Author’s name. “Title of article,”Titleofjournalvolume and issue numbers(year): page number(s).
E.g.: Edward H. Schafer, “the Jade Woman of Greatest Mystery”,HistoryofReligions17.3-4(1978): p.387.
(五) 引用書目
1. 文末請附“引用書目”, 列出該論文所徵引的文獻。
2. 引用書目另面起,首行標明“引用書目”字樣,用18號新細明體粗體。
3. 書目按需要分中文、外文等分項。中文書目可分專書、論文兩類,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列。出版地、出版社名稱及出版年,列於書後,不用括號。其格式例示如下:
中文
(一) 專書
莫言: 《十三步》。北京: 作家出版社,1989年。
(二) 論文
褚斌杰: 《論賦體的起源》,《文學遺産增刊》,第14輯(1982年2月),頁30— 40。
4. 外文書目按需要分英文、日文等分項,亦分專書、論文兩類,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