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胖五”的第三次发射,也是时隔两年多后再次执行发射任务。长征五号火箭是我国首型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运载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未来将直接服务我国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等一系列重大任务。作为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肩负着开展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是承载中华民族对浩瀚宇宙向往的“梦想之箭”,也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12月16日15时2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配套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本次发射是北斗三号工程(全球系统建设阶段)的第16次发射,是MEO双星的第12次发射,也是北斗三号工程MEO卫星的收官之战,至此,北斗三号24颗MEO卫星全部发射完成,标志着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和用户体验,为实现全球组网奠定坚实基础。
12月5日-8日,国际月球村研讨会在日本东京、京都举行。会议期间,嫦娥四号任务获得月球村协会颁发的优秀探月任务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首个获奖项目。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受邀参加了此次颁奖典礼并做主旨报告,他代表嫦娥四号任务团队,向月球村协会和评奖委员会表示感谢,并在总结中国探月工程成就的基础上,展望了后续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设想。他表示,中国愿与国际伙伴共同和平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也将继续支持月球村协会的相关活动。
12月14日,中国首飞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与日本第一位宇航员、日本科学未来馆馆长毛利卫在东京举行了对话会。杨利伟和毛利卫通过对话会,回顾了各自航天飞行的亲身体验,畅谈日中两国科学技术及教育交流前景,以及通过航天开发促进科技及教育领域合作。谈到中国今后航空航天的目标时,杨利伟表示,目前从载人航天角度,还立足于近地空间的开发,比如空间站的建设。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建立空间站,建成后有不少于十年的运营。更长远的目标是对地球以远的其他星体的探测。
12月8日,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十四届大会在印度班加罗尔召开,会期6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率代表团出席大会并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更新报告。据了解,今年底,北斗三号将完成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任务,北斗全球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明年,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将全面建成。
2019十大国内科技新闻揭晓
12月29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出的201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1、“嫦娥四号” 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
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3、科创板鸣锣开市
7月22日,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资本市场由此向科技创新企业开放大门。在未来国际科技实力竞争中,科创板将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持续补充后续能量的“大粮仓”。
4、开发出全球首款类脑芯片
8月1日,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该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机器学习,这种融合技术有望提升各个系统的能力,促进人工通用智能的研究和发展。
5、首次验证远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
今年,中科大的潘建伟教授等科学家在300公里真实环境的光纤中完成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果9月正式发表。这种方案巧妙利用单光子干涉的特性,让量子密钥分发的成码率在长距离也维持较高水平。
6、用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
9月1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邓宏魁研究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吴昊研究组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陈虎课题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利用CRISPR基因编辑的成体造血干细胞在患有艾滋病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的长期重建》的研究论文。这意味着中国科研人员首次完成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
7、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
10月,《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学者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的论文。这是国际上首次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结构,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8、70倍太阳质量黑洞发现远超理论预言上限
11月28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我国天文学家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最大质量的恒星级黑洞LB-1,这一发现或将改写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
9、首艘国产航母“山东号”服役
中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12月17日下午在海南军港交付海军。山东号是中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比起辽宁号有不少改进,型号为002型,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
10、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复出
时隔两年多,中国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以下简称“长五”)再一次发射,并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轨道。“长五”是中国现役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粗、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探月三期、火星探测、载人空间站……未来,众多航天工程的实施都指望它。
12月7日16时52分,由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天启4号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发射,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继“天启星座”今年8月实现3星组网运行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中国物联网星座建设取得的最新阶段性成果。天启4号A/B星的成功发射,将使“天启星座”从目前的3星组网扩展到5星组网,这也是“天启星座”在快速、稳健的组网过程中,通过阶段性组网任务的实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的星座建设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将极大推进“天启星座”的组网进程和业务开拓。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12月4日发布消息称,中国首个“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性”卫星平台技术验证取得圆满成功,此项技术较同尺寸卫星载荷的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提高近100倍。近年来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卫星平台技术升级也迫在眉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509所“双超”卫星平台研究团队经过多番论证与长期攻关,采用“磁浮控制”技术,为星上载荷打造“云台”。据了解,精致高分试验卫星载荷的指向精度和稳定度实现了优于0.003°和0.0003°/s的超高水平,相比同等惯量的卫星,这两项核心技术指标均实现两个数量级的提升,此项卫星平台技术较同尺寸卫星载荷的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提高了近100倍。
12月20日11时22分,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执行“一箭九星”任务,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及8颗小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A星是由中国和巴西两国合作研制的第6颗地球资源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和巴西空间院共同抓总研制。整星由14个分系统组成,中巴双方各负责7个分系统的研制任务。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埃塞俄比亚宽幅多光谱遥感微小卫星、“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巴西小卫星等8颗卫星。
12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智慧农业学科平台揭牌及学科建设发展交流会于南京正式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各兄弟省农科院信息所、江苏省工信厅、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农科院等相关领导出席交流会现场。会上双方共同揭牌JAAS-GAGO农业遥感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此次双方合作将利用农业遥感、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双方将共同建设JAASGAGO农业遥感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重点围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预警、农业资源及环境遥感监测、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农业保险、农业规划、农业大数据平台、农村信息服务等领域,共同推进农业遥感大数据相关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市场推广、集成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