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亚杰(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2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气排球运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一项非常普遍的竞技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排球运动的团队合作、弹跳训练、综合素质提升等特点对其表现出越来越强烈地学习愿望。然而,传统的气排球训练方式与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竞技体育对于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需求。大量的实战经验表明,心理因素对个人和团队比赛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情况下发挥着决定成败的关键的作用,这对高校气排球课程设置提出了优化升级的挑战。
气排球运动有着十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技巧,无论是在入门阶段还是成熟期都各自有着特定段位的“瓶颈期”。而高校中普遍的传统的气排球教学大多只注重所谓的“杀手锏”招式,而且课程相对较少导致课程讲授实效无法保证。
更为突出的则是大多数老师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忽略了心理训练在气排球课中的分量。大学采用大学俱乐部方式,在同一课堂的学生水平不一样,是很平常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一点气排球基础都没有,只是凭兴趣选课,却在面对入门级别的课程讲授时感到无力应对,进而产生退却之意;也有同学因为自身心理素质的原因,即使平时训练刻苦,水平也比较好,但是在比赛的场合因为无法克服心理压力而导致成绩不理想,都反映了气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中心理训练的至关重要性。
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鉴于气排球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训练实战效果的调查与分析,高校积极探索问题的根源并逐步应用了心理训练的概念。但是整体来说,气排球的教学课程体系欠缺科学性,主要体现在:(1)理论讲授、实践训练、心理训练在一堂课的占比严重失衡。心理训练是很容易被落下的一部分课堂内容,很多老师并没有从气排球运动的长远发展着眼教学,导致这一部分长期缺失;另一方面是理论讲授部分的不足,因为目前高校的体育课程,一般每学期16周左右,极易出现老师为了赶进度而忽略或大幅减少基础知识教学的行为;(2)心理训练授课形式化严重。越来越多的比赛经验,验证了心理训练在气排球运动教学与训练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有轻视的情况出现,对于自我暗示法、视觉形象法、心态调整法等国际普遍推行的心理训练方法讲授不到位。
虽然我国各大高校在逐步推行“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学生的个人兴趣,但是在选课系统不健全、学分绩点等因素的影响下仍有待完善。目前课堂一般是30-50人的大课堂,每节课的时长处于90分钟,不利于老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精准了解与针对性教学。每位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对体育技能的学习与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但是目前的气排球课堂的课程设计还做不到应对这种针对性训练的程度。
心理状态是反映一个人个性特征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生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影响他气排球学习的进程与状态。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关于气排球是零基础的,许多技能性的知识学起来都较为困难,甚至即使自己课堂上或私下里做了很多的努力,也难以达到气排球教师的要求或者标准,导致考核成绩的不理想,这种情况会影响学生对气排球学习的自信心。而心理训练课程的加入,可以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轻松的氛围,令他们对接下来的课程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当他们遇到比较难的招式或技巧时,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有一定的增强;另外,适当的鼓励与开解,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更加沉着地面对挫折也有帮助。
气排球运动作为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实践经验,在新课改推行的“摸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不到位等状况,甚至对于气排球教学中涉及的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会使本来就没有气排球理论基础的学生更加无措,久而久之会产生懈怠、惧怕等心理,提不起上课的情绪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心理训练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或气排球竞技比赛现场的实战经验来吸引学生的上课情绪,提高学生对气排球课程的学习动力。
前文提到,心理训练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而达到改善学生外部行为表现的方法,当采用心理训练的方式合理有效,学生能够深化对气排球项目的认识,更容易地去接触、学习气排球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积累,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复杂难懂的运动技能,因此,在气排球教学与训练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心理训练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心理训练的效果良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能的恢复。例如,考核或比赛过程中,选手往往因为赛前紧张而不得不采取各种方法纾解焦虑,大多数选手选择通过跑步或高强度的气排球训练来逃避这种焦虑,但是往往收效不佳,更严重地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然而,如果他选择心理暗示法来缓解紧张情绪,比如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可以”或者回想自己比赛的经验与训练等心理方法,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更好地应对比赛。而且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自己的气排球训练、实战比赛的正常乃至超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完成气排球运动技能水平的跨越与提升。
大量的气排球教学与比赛经验显示,学生在气排球比赛中,优异成绩的取得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的好坏是学生是否能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个关键因素。过硬的心理素质可能不是成功的杀手锏,但是每一位成功选手都不会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都不能轻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气排球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平和的心态,使他们掌握平复、掌控自己情绪的能力。
既要锻炼正常使用所学技能的本领,也要拥有冷静面对突发或棘手状况的能力。在处于有利地位时保持戒骄戒躁、保持信心,告诉自己“下一个球也要发的和这次的一样好”,并及时地给予队友鼓励,用“好球”、“做得好”等积极的话语鼓动团队的士气,也能适时地给予对方团队一定的心理压力。当个人处于不利境况时,不能气馁,要懂得怎样化险为夷,并找回比赛开始的心态与情绪,不追悔已失去的机会,而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用到当下的精彩时刻。
要做到高校气排球教学与训练的心理训练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保证形式上的课程构架存在,即专门设置心理训练课程。保证心理训练部分在整体气排球教学活动中的合理比重并积极落实。教师首先自己必须认识到心理训练这一部分对于整个气排球授课的重要性,开展气排球心理训练教学方法,比如自我心理暗示法在选手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用、视觉表象法在重点动作或较难技能中的应用、意志品质训练法对于学生面对学习与训练过程中表现等,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鲜活案例中感受心理训练在气排球运动中的意义,不仅对于其提高气排球学习兴趣、意志抗压能力有帮助,更有助于他们塑造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实现个人的综合发展。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不可避免的存在重点与难点,气排球等体育课则更为突出。初学者在入门时遇到的基础技能、以及整个课程中的一些训练上的难点可能会给气排球队员造成困扰,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影响队员学习与训练的主动性和真实水平的发挥,这就需要气排球教师根据气排球课程的不同阶段、课程体系的不同部分或不同水平的学生而采取积极的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帮助学生打破以上潜在的心理障碍。
例如,气排球比赛往往需要团队作战,表面上看团队作战弥补了个人能力的缺陷,但是站在另一方面看,它其实放大了每个人的缺点,一个技能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的失败,很多人也因为这种顾虑而不敢比赛、或者因为紧张、害怕等情绪影响真实水平的发挥,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课程中要注意讲解避免这种心理的方法和团队作战的要点;但更需要的其实是老师在每一个随机组成的团队比赛后发现其失误点,把每一个“意外”当作正式团队比赛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给予针对性的技能与心理训练,可以直接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方法是什么,也可以让其在其他团队对战过程中自行观摩,交流学习,把握成功者的心理状态。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心理训练在气排球教学与训练中的重要性,也已经完成包含心理训练课程的教学体系构架,但是却无法敲定心理训练课程的上课场所,是否需要相关设备的装配。鉴于此种情况,作者建议针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首先采取实验样本,以连续三至五年的时间作为实验期限对各个年级的气排球教学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在全面熟知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后,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建立素质拓展的场地,并依据各项条件配备,例如在讲授视觉表象法时需要采用多媒体等设备、固定授课所用的教室、仿真人具等,通过形象鲜活的画面刺激大脑皮层,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当前教育背景下,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时,都意识到气排球运动项目的重要性,学生也表现出格外强烈的喜爱。要维持这一可喜现象,必须进行气排球教学与训练的课程改革,注入心理训练的相关知识介绍并积极落实,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学生出现心理状态不佳的情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高校气排球教学课程的优化升级,提高气排球教学的整体水平,而且对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