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霞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074—01
语文课文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训练,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型克服机械繁琐的提问和讲解,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读,采用灵活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形式,如:自读(自由轻声读、选读),群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指名朗读),教读(引读、范读)等,促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使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这样的语文课才更有滋有味。
二、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朗读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有着其他范读形式(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当然,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教师示范朗读中获得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教师的示范、指导要和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
三、注重理解,读讲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截然分开,使朗读流于形式。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为深入地探究课文所凭借的重要手段。从目标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无法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谈不上培养朗读能力;从手段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也就没有深入探究可言。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从模式化的繁琐分析中解放出来,要重感悟、重积累。有的教师却片面认为阅读教学就不需要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就是让学生朗读。我们要谨防阅读教学由“分析得乏味”这一极端走向“读得乏味”另一极端。阅读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分析、理解始终是阅读教学之本,只是不能再走繁琐分析的老路。如,《鸟的天堂》中“这是一棵大树”一句。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读上下文有关句子,思考“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学生朗读到位了,他们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四、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可以分为男生读和女声读;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将朗读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就成了表演读;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而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在阅读教学中,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就宜采用范读的形式;当教学中需要借助朗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内容和叙述层次(或条理)时,就宜采用引读的形式;当处理对话较多、富有情趣的文本时,就宜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当教学中需要渲染气氛、营造气势时,就更宜采用齐读的形式……
总之,朗读是一种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朗读训练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训练学生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它能使学生在感知語言、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