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彦
【关键词】 同理心;区别;换位思考;示范;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060—01
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就是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才能理解他人的处境,让人际交往更轻松,亲子沟通更顺畅。当孩子能从他人的视角去认识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植根于内心的同理心是孩子最高贵的修养,它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帮助孩子打开通往成功的大门。本文结合笔者实践谈谈对学生同理心的培养。
一、同理心和同情心有区别
关于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则动画短片来感受一下。小狐狸掉进黑暗幽深的洞穴里,说:“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受不了了”。大熊跑了过来,跟着爬进洞穴说:“我知道在下面是什么感受,你并不孤单”。小鹿探头看了看掉进洞穴的小狐狸,回应说:“真糟糕啊,你想来个三明治吗?”动画中的小鹿的做法代表着同情心,它会试图让事情看起来没那么糟,所以常常会试着去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而大熊则代表着同理心,有同理心的人往往不会说那么多,可能只是蹲下来简单说一句:“我不知道现在该说些什么,但我很开心你愿意跟我说出来”。但却能让两人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因此,同理心就是要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同理心的外在表现很简单,但却少有人能做到。
二、对孩子不忌讳“暗黑文化”
和童话作家安徒生一样,丹麦文化倾向于把悲惨、痛苦的“暗黑文化”故事,毫不掩饰地给孩子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察动物的心情感受。因此,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要求我们不在儿童面前粉饰一个过度美好的世界,让孩子学会接受不完美的结局。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在感同身受中学会换位思考,传达对世界的关怀和爱。
三、学会换位思考
同理心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它要求孩子换位思考,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深刻理解他人的需求。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是“己之所欲,勿加于人”。他人或许和你有不一样的追求,要多想想他人的难处,理解不是凭空而来,而需要设身处地想象他人的处境。自己做不到或是不想做的事,不要轻易要求别人,如果对别人做的事情看不惯,就自己动手。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不完美,都有缺陷,都需要改进,在看到别人的错误时,首先要自我反省,勇于发现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错误。
四、实践中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1. 父母的以身作则
如果父母以同情、无私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他人,孩子就会跟着效仿,同理心可能无法教会,但可以通过感染被培育。同理心的形成可溯及婴儿时期,婴儿自出生起,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便会感到难过,这就是人类同理心表现的最早征兆。幼儿期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已经形成,如果加以很好的引导和培养,将使孩子对他人的情感感知变得敏锐。因此,幼儿期是培养同理心的关键期,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在这个时期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2.教师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孩子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往往把教师的一切都当做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情绪情感、文雅的言行举止、丰富的兴趣爱好去感染孩子,使他们在教师的身上汲取营养、健康成长。同时,教师不要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发火,而是要理智地控制好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客观地去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孩子进步。
3.注意教育方式
同理心的差异与父母和教师的管教方式很有关系。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强调他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如因为你调皮,害得别人这么难过,孩子的同理心会较敏锐;而只责怪他个人的行为,如你怎么这么调皮?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比较迟钝。另外,教师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适时地予以帮助或指导,教师对孩子的指导帮助、尊重信任会引发孩子的尊敬信任等相互行为。
4.积极倾听和沟通
沟通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前提,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专注地听孩子讲话,准确了解其内心感受,才能为有效沟通做好铺垫。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通过教导和示范训练孩子的宽容心态。孩子某些“古怪”行为的背后是有着内在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因此,面對孩子,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同理心的角度,才能理解孩子,也才能让孩子理解你的爱心和教导。
5.注意角色转换和情感的识别
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引导孩子转换角色。碰到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不妨让孩子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平时也可以实际做一些角色互换,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另外,教师和家长要对孩子的真实情感加以识别,有时孩子的语言表达与其潜藏着的情感并不一致,这需要父母和教师去作细心的体察,了解其真实想法。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