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路遥的小说创作根植于故乡热土,展示了陕北特定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小说《人生》中,他扎根于黄土高原,以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创作心理重点讲述了陕北的地域文化内涵,使小说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性和可读性,为研究陕北地区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路遥;《人生》;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卜令欣(1996-),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3-0-01
一、路遥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當代著名作家路遥是陕北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1949 年出生在陕北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出生、成长以及创作都没有离开故土,年少时期的苦难生活没有将路遥压垮,反而成为他创作的精神源泉。无论是《人生》中,还是《平凡的世界》中,路遥都没有忘记赋予他生命的家乡,这份浓浓的乡情,使他在作品中描绘的陕北独具艺术魅力。
路遥的家乡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其地理位置的偏远闭塞、自然环境的恶劣使得陕北人民选择适宜生存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于是形成了以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混合的陕北地域文化,受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文化的影响,路遥的作品有浓厚的陕北文化特色。
本文探讨的地域文化,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的民歌与方言上,以及在民歌方言中表现出的陕北人民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揭示路遥在《人生》中地域文化书写的意义。
二、《人生》中的地域文化书写表征
1.陕北民歌的引用和创造
陕北是民歌的故乡,这与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联。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数百万年来,风沙堆积、雨水冲刷,使得黄土高原被雕刻的面目全非,每日面对的都是连绵不绝的黄土地,让生长在此地的人民放声歌唱,用高亢激昂的歌声来排遣寂寞,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包括甜蜜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陕北民歌体裁、种类众多,以小调和信天游为主。在《人生》中,路遥很好地运用了陕北的信天游,使黄土气息扑面而来 ,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信天游《叫一声哥哥快回来》中的两句歌词在文中一共出现两次,它的每一次出现都有其特定含义。第一次出现是高加林在河里洗澡时,朦胧的爱情之火在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点燃。单单看这两句歌词,我们便可想象到二人难分难舍的画面。
这首民歌第二次出现是在高加林与刘巧珍坠入爱河时,男女双方彼此相爱,单调的语言无法描述二人的相思之苦,路遥巧妙地运用信天游,将思之如狂的浓烈感情刻画得栩栩如生 。由此看出,陕北民歌的运用,对路遥表现人物内心,突出作品主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能不看到陕北古老民歌信天游在形成路遥的心理气质中的作用。信天游是路遥所受的最早的艺术教育。它不仅启发他感受着陕北高原的自然美,而且让他看到了高原男女丰富的内心世界。它唤起了他对陕北生活和生活在陕北土地上的粗朴厚实的农民的同情和爱。……他的心头经常响着信天游的旋律,这种浑厚粗朴而又开阔的音乐诗歌艺术,已经溶化在他的小说艺术,沉淀为稳定的艺术心理素质。”[1]
2.陕北方言的运用
路遥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他作品中的语言也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方言,他的陕北方言能表达出他对故土深厚的眷恋之情,同时,这些语言也反映出了陕北的地域文化特色。“晌午”、“锅台”等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样的词语在路遥的作品中还有很多,路遥在充分利用陕北方言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路遥笔下的人物形象,说的就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方言。
“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咱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表现出陕北女人吃苦耐劳、愿意为爱牺牲的大女人精神。
“二杆子,操心凉了!”“加林哥,你不要太熬煎,你这几天瘦了。”呈现出了典型的陕北女人对丈夫细腻的爱意和关怀,从字里行间能处处感受到满满的关心与情意。
叶圣陶先生曾总结过方言的运用技巧:“对于方言的使用,不能绝对化,既不能满篇土话,也不能全盘否定,要能根据环境和文化特点在具体的语境里具体运用。譬如作品里某个人物的对话,要是用了某地区的方言土语,确实可以增加描写和表现的效果,这就是个特定的情况,这时候就不妨使用。又如作家觉得方言土语的某一个成分的表现力特别强,普通话里没有跟它相当的,因此愿意推荐它,让他转成普通话的成分,这就是个特定的情况,这时候就不妨使用。”[2]我们通过研究路遥作品中的方言,能深入地了解陕北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理解陕北方言与陕北地域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人生》中地域文化书写的意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孕育着一方的文化,路遥的陕北地域文化书写,归根结底是乡土文学的书写。路遥的地域乡土书写一方面是对现代文学乡土叙事的回应,将地域文化引入乡土文学的创作。另一方面在通过陕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描述里,深藏着他对陕北人的精神文化心理的探索和研究。在路遥的《人生》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与这片土地,共同谱写了一首慷慨悲壮的人生之歌,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即使自身渺小,也以微弱的身躯去抵抗强大的命运。这片黄土地,它宽广、辽阔,承载着无数陕北人的喜怒哀乐,是陕北人民不屈不挠、乐观奋进的精神源泉。黄土地与陕北人,二者已经完全不可分割,黄土地已经融入到了陕北人的血脉之中,成为陕北地域的精神文化象征。
注释:
[1]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J].花城,1987, 3.
[2]叶圣陶:关于使用语言.出口成章[M].作家出版,19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