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回春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
70年光辉历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70年面貌变迁,创新巨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新征程。
70年经济大发展,70年质量创新,生活巨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70年经济发展的历程,砥砺奋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科技进步成果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建立起世界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外开放成就辉煌。
7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战争的废墟上恢复国民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多家、金融机构2400多家,迅速建立起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和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需要,从1953年开始,中国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全国基本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中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各项事业如火如荼。
“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及文化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跟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有739亿元,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43.1%。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其中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128.6%,在工农业总产值占比变为56.7%。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初步奠定了新中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
改革开放释放了
中国经济的活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自此,中国拉开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特区建设和沿海开放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显示出其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由萌芽、建立直至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充分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的中国速度。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有3679亿元人民币;而到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82.7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2.2万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仅次于美国。
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1元人民币,仅为同期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当时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国家;而2017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高达59660元人民币(近8800美元),已经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1978—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名义增速高达14.5%,刨除年均4.8%通胀率,年均实际增速仍高达9.3%。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第三产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GDP比重约30%,到2007年下降到10.97%;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在1983年以后迅速上升,1985年超过了第一产业。2017年,中国三产结构的比例分别为7.9%、40.5%和51.6%。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幅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8年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為第一产业7.2%,第二产业40.7%,第三产业52.2%;各自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8%和60.1%。
经济增长的背后还包括了中国经济的显著发展。
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00309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站上9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位。
“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动力强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是5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開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调结构、补短板,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健康、美丽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多边贸易自由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济方面包含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分析,进入新时代之后,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思想、战略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是要全面地转变理念、思想和战略。不能照搬以往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今天的经济形势,不能照搬以往的经济理念来看待今天的经济政策,甚至不能照搬以往的思维路径来执行今天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我们要明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进入新时代之前的经济环境,要理解我们现在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不是以往那样一种矛盾表述,明确我们现在着力推进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以及相对粗旷的、追求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我们现在努力追求的目标是更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是简单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撰文指出,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同习近平总书记之前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思想是一致的。新常态就是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其中,增长速度换挡就是高增长阶段已经结束,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可以集中概括为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从体现新发展理念看,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第一,我国已经不具备高增长的客观条件了,需求结构变化、消费升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技术积累、金融风险、资源环境压力等,使我国潜在增长率发生变化,若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追求高增长,带来的风险可能比增加的GDP要多。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此时若再追求高增长,反而会加剧这种不平衡性。第三,到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全面小康阶段,发展的重点是解决量的不足问题,在现代化阶段,相对于量的问题,质的问题更重要,要在解决质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量的增加。第四,从事物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规律看,往往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高速增长成功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才能实现现代化,进入高收入经济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是说,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经济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个方针;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必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路径;必须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载体;必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制机制的保障。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过关。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讲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紧接着的一句话是“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就是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就是过关的过程,要过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三大关口。因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同高速增长阶段是完全不同的,而跨越这三大关口,并非一日之功,将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将伴随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