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佳 丁珍珍 苏畋湉 梁梦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已成为我国极为严峻的社会难题,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居住社区物质及人文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从南昌市A社区的社区“宜老性”建设出发,尝试从社区设施等物质环境和老年人社区融入等人文环境两方面进行衡量和探究分析,为完善“宜老性”社区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宜老性”;社区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1-0189-02
一、 研究背景
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的老年人口数据显示:2018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比上年增长859万。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占总人口的11.9%。这些数据已远超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可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对复杂的老年群体,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如何缓解老龄化、帮助老年人幸福安度晚年已成不容忽视的难题。
随着老人年龄渐长或身体机能下降,其日常活动逐渐限于社区及周边范围,对社区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社区也顺势成为老人长久的居所。而社区绝大多数硬件或软件设施还是建成之初的规划,未能随着社区人口结构转型而改变。相关研究表明,社区养老设施的缺乏成为制约老人生活最大的因素,尤其是老年饭堂、日间照料中心与托老设施与服务等是主要诉求。
除此以外,由于我国社区养老仍处起步阶段,社区养老设施主要为医疗设施、文体设施、教育设施和服务设施,由于资金投入、法律支持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社区在此类设施建设上难以得到质量和数量保障,服务设施更是停留在表面运转,流于形式。西方发达国家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给予我们参考模式和策略反思。
二、 A社区“宜老性”建设现状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及非结构访谈对南昌市A社区的51位适龄老人进行调查,其中女性27人,男性24人,共51人。通过SPSS数据分析,对老人需求及社区“宜老性”建设现状更进一步了解,主要体现在社区设施、环境、活动和参与四方面。
(一)社区设施
A社区中,日常生活所需的医疗、道路和文体设施较为完备,但服务设施相对缺乏。调查数据显示,有72.5%的老人认为社区路面平坦且不会影响外出,21.6%的老人认为部分路段行走不便,只有5.9%的老人认为路面不宜出行。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发现社区部分设施在使用对象上有一定局限,例如老年阅览室多向社区内党员干部开放,普通老人不大使用甚至从未使用过阅览室;健身设施较为破旧,少有老人在此运动保健,使用率不高。A社区没有社区托老所、养老餐桌等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设施;社区道路旁均有座椅,通过观察发现此类座椅多为石凳,座椅较硬,且没有靠背,离路面尚有一段距离,在社区物质空间方面有待改善。
(二)社区环境
调查数据显示,64.7%的老人认为社区较为安静,23.5%的老人认为社区偶尔吵闹、但影响不大,11.8%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吵闹、严重影响其作息。我们分析,这可能与调查对象的居所所处位置有关,偏向于马路边的老人普遍认为鸣笛声、汽车排放废气声音较大,当然这也与社区的隔音设备有关。實地考察发现A社区没有位于工业园区和交通枢纽,周边多服务业,污染气体排放量相对较少,为社区老人提供了较为适宜居住的空气环境。
(三)社区活动
通过访谈,我们确认知晓A社区设有教育学习类的老年培训班,但老年居民对此的知晓度很低,有86.3%的被调查者不知道社区开有老年培训班;对于参与培训班的老年人,他们普遍认为培训效果好,可以结识朋友、学习新知识、缓解老龄化困扰等,心态都较为年轻,身体素质也不错,这也侧面体现出社区老年人培训班在老年人晚期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四)社区参与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A社区鲜少有老年居民参与社区投票等公共事件。在被调查的51位老人中,有22人参与过社区组织的老年文娱活动,有29人未参与过;通过访谈,我们得知不参与文娱活动的老人普遍是因为要承担隔代抚养的压力、没有时间和体力。在22名参加文娱活动的老人中,我们发现他们对此的态度多为喜欢参与。此外,我们还发现,A社区老年居民没有很强意愿参与文娱活动,对于社区的未来规划和发展也不大关心。许多老人退休前是单位干部、教师、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使得老人积累相当多的经验,而社区尚未触及挖掘老年居民资源、发挥老年居民价值这方面。
三、 应对策略
(一)社区居民的养老意识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多元化,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和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基于我国国情,强化社区在养老中的依托作用对于“中国式养老”乃至养老模式转型都至关重要。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一方面,常年居家且不融入社区的老年人多半自我封闭,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在无形中加重子女的照顾压力;另一方面,这对社区宜居环境的改造或完善产生负面影响,没有服务参与者和使用者的建议或意见,社区老年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有效提升。《“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改变社区居民的养老观念在建构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这需要居民意识觉醒、社区加大宣传力度、社会正面舆论多管齐下。
(二)社区“宜老性”居住环境建设
1. 完善社区设施
根据实地观察和调查结果显示,A社区内设有医疗设施、路面设施、文体设施,但老年居民对社区设施使用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老人较少外出休闲,多在家看电视、照顾孙辈等,缺乏使用社区设施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因为社区设施数目较少,减弱老年居民使用社区物质设施的主观意愿,例如现有社区健身器材多为坚硬钢筋所制,多已掉漆生锈,长短高低都不适用于老年人,极大程度限制老人走出家门,降低其使用社区设施的可能性。因此,公共设施的开放性和及时更新、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等对老年人居住社区的幸福感均有重要影响。许多社区在服务设施方面都较为缺乏,设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子女需上班或独自在家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或愿意外出、参与社区活动的老人提供日间活动的去处;在有高龄老人的家中安装紧急呼叫系统、地板防滑装置;社区无障碍通道等等,这对于预防老人意外伤害、满足安全需要,进而增进社区和谐都大有裨益。
2. 改善社区环境
老人在身心上都对社区环境有较高需求,既有对无污染、阳光充足等物质环境的要求,也有对社区守望相助、和睦共融精神层面的文化环境需求。这就需要社区在环境建设和营造上下功夫,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是许多社区现存的问题,解决污染问题,引导健康行为,倡导积极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环境满足适老化要求。同时,社区还应致力于老人的情感关怀,发挥社区职能,重点关注失独老人、空巢老人、认知障碍老人等,让游离于社会边缘的老人感受社区温暖,建立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包容性,也是完善社区环境的重要视角。
3. 丰富文娱活动
社区具有与住户天然的亲近性和便利性,应充分发挥社区自身优势,利用社区资源,挖掘社区老人价值,知悉社区老人文娱需求,开设各种形式、生动有趣的兴趣活动班,比如中秋佳节共赏圆月,开设制作月饼兴趣班,可将制成的月饼赠予社区邻居、亲朋好友,或是用于义卖筹款等,这对于社区内的老人及社区建设都非常有利。同时,社区可以发展老年义工或老年志愿者,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社区老人营造互助和谐、温馨舒适、尊重包容的社区文化氛围,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社区之间还可互相交流学习,共同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努力。
4. 完善社区服务
社区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增设或减少各种服务,扩大服务功能,定期或不定期积极宣传社区老年服务内容,让老年居民了解社区的具体服务,知晓社区为自己提供了哪些可以触及的服务,有助于提高老人寻求服务与获得服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例如,社区可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送饭服务、家居清洁服务、陪诊服务、宁安服务、哀伤辅导等,为不宜外出的老人、遭遇特殊意外事故的老人、即将面对人生最后一程的老人提供所需服务,使其切身享受社区服务,感受以人为本、爱老敬老的社区氛围。
同时,社区还可以与社会机构或社会组织合作,引进服务的专业人才,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促进社区老年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为健康老龄化做贡献。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石
纵观国外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进行社区改造、提供老年服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不可或缺。目前,我国多数社区依靠政府资助发展养老服务,而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使得社區养老服务的资金处于短缺困境,制约社区发展。政府还应建立配套基金,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助,社区投入主体多元化,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
(四)其他地区实践经验
许多发达地区或国家,因较早步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人口结构基本趋于合理,加之较完善的福利制度,对于老年社区的建设经验丰富。例如,美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十分完善,有提供长期服务的养老院和荣誉公民社区中心,有提供餐饮服务的食物供应所、上门送饭服务所;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安老服务较为成熟,设有老年社区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范围囊括较多,服务方式多种多样,有家居队前线同事负责上门服务,也有老人意外事件的临时庇护,假若老人需要帮助,只需拨打中心的热线电话,便有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为其服务。
四、 结语
健康老龄化是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建成环境要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已得到多方证实,对居住在社区中的老人而言意义重大。“宜老性”社区的建成对于提升社区幸福度和归属感,促进新型养老模式转型都十分有利。同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多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课题研究当前社区在“宜老性”和适老化建设的现状,可从中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充实关于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宜老性”建设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喆.老年友好城市导向下城市老年设施规划研究:以咸阳市主城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4.
[2]罗淳.对“人口老龄化”之说的几点质疑[J].人口研究,2001(6).
[3]于一凡,王沁沁.健康导向下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国际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城市建筑,2018(21):14-19.
作者简介:
吴可佳,浙江丽水人,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丁珍珍,浙江金华人,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苏畋湉,福建厦门人,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梁梦,江西瑞昌人,江西财经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